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劉娜
?
永遠的豐碑
——《重讀抗戰家書》讀后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劉娜
2015年12月3日晚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了《重讀抗戰家書》的出版消息。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工作、正在為學生準備抗戰史課件的我,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購得一本作為教學參考,并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認認真真地把全書讀完。這本薄薄的小書,共收錄了32位抗戰英烈的家書,每一篇章既有英烈的生平簡介,又有家書的照片和內容解讀,文字簡潔順暢,敘述生動嚴謹,歷史感厚重,可讀性強。
透過這些抗戰家書,我看到了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壯烈,看到了抗戰英烈奮勇殺敵、血染疆場的偉大,耳邊仿佛響起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怒吼,思緒被帶到了那個炮火連天的抗戰歲月。84年前,日寇悍然發動對中國長達14年的侵略戰爭。一時間,祖國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面對祖國母親慘遭蹂躪,中華兒女怎么可能無動于衷?為了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數中華兒女紛紛馳騁沙場、拋頭灑血,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
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犧牲隨時可能到來,寫給家人的只言片語,也隨時可能成為訣別之言。因此,這些抗戰家書,是抗戰英烈最真摯的情感表達。家書字里行間流露出抗戰英烈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表達了對民族解放、祖國強大的熱切期盼,充滿著對家庭和親人的無限愛戀,感人至深、令人動容。
感動我的,首先是一種責任。戰爭與人,是生與死的對話。面對殘酷的戰爭和強大的敵人,抗戰英烈舍生忘死、殺身取義,這是為什么?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團長符克說,“我之自動參加救國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為的是盡自己的天職,盡其能力貢獻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新四軍連長程雄說,“為了民族,為了階級,為了可愛的家鄉,為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中華。”正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一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激勵著抗戰英烈們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與敵人血戰到底。他們對歷史責任無限忠誠,光榮地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贏得了歷史和人民的尊重和永懷。
其次,是一種情懷。抗戰英烈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也有父母雙親、兄弟姐妹和妻子兒女。但是,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在忠孝不能兩全之際,相比盡孝奉親乃至戀妻顧子,先國后家、臨危赴難成為抗戰英烈的共同選擇。家書中,處處可見抗戰英烈這一熾熱的家國情懷,“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倭寇不除,國無寧日,談何家全”“國不保,家何能存”,等等。也正是因此,抗戰英烈對家人的惦念、對親情的眷戀顯得更加深沉而醇厚。趙一曼在給兒子的遺言中寫道,“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我最親愛的孩子呵!”字字泣血,句句滴淚,讀起來心中有一種被撕痛的感覺,久久不能釋懷。
第三,是一種氣節。中華民族自古重氣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歷盡難中難,大節定不虧”,這些名言警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愛國明志、厚仁守節。抗戰英烈是民族氣節的典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尊嚴。1940年11月,年僅19歲的金方昌被日軍逮捕。兇殘的敵人砍掉了他一只胳膊,挖去了一只眼睛,金方昌強忍疼痛,在牢房里用剩下的手蘸著眼睛里冒出的滴滴鮮血,寫下了“嚴刑利誘奈何我,頷首流淚非丈夫”的詩句,把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血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抗爭、光明與黑暗的較量中,中華兒女直面日寇的鐵蹄,迎著戰爭的硝煙,前赴后繼、頑強抗爭,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浩然正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抗戰英烈家書中體現出來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為我們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精神豐碑,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為學生講授抗戰歷史的過程中,我將逐一解讀這些抗戰家書,再現抗戰的艱辛與痛楚,帶領孩子們感悟英烈的光榮與偉大,引導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抗戰英烈的精神轉化為自己成長成才的不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