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敏(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試論聲樂演唱中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
秦曉敏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是進行聲音訓練時所用到的兩種主要的思維方式,是聲樂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他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演唱者。演唱中缺少了感性思維,則會失去歌唱的激情,演唱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如果過分的理性控制,演唱者則無法全身心投入,從而失去作品的靈動性。
【關鍵詞】聲樂演唱;感性思維;理性思維
感性思維是以感觀感受為基礎的思維方式,是人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礎,是建立于生理基礎之上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它主要靠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去思考和判斷。聲樂演唱中的感性思維,簡單的說,就是“憑感覺歌唱”,是歌唱主體的喜、怒、哀、樂等方面的情緒,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發聲系統的第一信號系統。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在他的論著《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中曾提出,訓練聲樂演員,都要經歷三個階段,即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和新的自然階段。大多數的聲樂愛好者在未經正式學習聲樂、接受聲樂訓練之前,大都各自根據本人的條件或靠模仿某個歌唱家、或憑借自己的自然感覺在歌唱,沒有什么條條框框,一般在演唱之中都比較自然和自信,這種依靠自己聲音條件和模仿能力演唱的感覺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感性思維下的自然階段。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尤其是在民間歌曲的演唱方面,更是不缺乏優秀的演唱者,因為早期缺乏系統的聲音訓練,演唱者主要是靠對作品的感性認識來實現歌唱的,這種自然狀態下的歌唱,恰是感性思維的重要體現。《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在非常激動的時候,內心情感會通過語言來表達,當語言都難以表達時,通過唱歌來實現,當唱歌也難以充分表達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抒發。這種從語言到歌唱到手舞足蹈來實現情感的抒發方式,正是通過感性思維來實現的。所以說,在歌唱的自然階段,感性思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感性思維,那么,在演唱作品時,歌者將無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將會失去激情,演唱則會顯得蒼白無力。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方式。說得簡單些,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人們把握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能動活動。聲樂演唱中的理性思維表現為歌唱者利用自身的意志來主導和控制聲音的過程,它包括運用相關的理論著作來輔助聲音技巧的訓練,對作品的歌詞進行合理的推斷,對歌曲所表達的文學意境進行的思考,以及對作品曲式結構所進行的分析等方面。演唱者在理性思維的控制下,通過長期的訓練,才能使呼吸、咬字吐字、共鳴等歌唱技巧達到有效統一,才能駕馭更多風格不同的作品,延長自己的歌唱壽命,拓寬自己的演唱路子。著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俞子正教授也曾經在他的學術報告《歌唱的激情與理智的關系》中提出,“歌唱應該是理性的,而非單純的感性沖動,應該是理性地運用聲音技巧去表現所想表現的內容,知道自己發出的聲音能夠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是聲樂演唱中的兩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但他們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靜止的,他們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理性思維作為聲樂演唱中的基礎前提,它在解決歌唱技巧問題、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分析作品的結構、正確處理作品的情感表達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感性思維則是傳達歌曲藝術性的關鍵所在,作品情感的傳遞更多的是依賴于感性思維,如果歌唱活動中只進行單一的理性思考而忽略了感性直覺的存在,則勢必會導致歌唱活動陷入平淡、毫無生機的機械主義路子,歌唱者就會失去歌唱的激情,從而失去作品的靈動性。那么,反過來,如果演唱者僅憑直覺任意地延長或縮減節奏,自由發揮過度,就會使得整個作品詞不達意,最終使作品失去本身真正的靈魂。在實際的演唱活動中,如何更好地運用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呢?
(一)規范演唱,適度發揮
嚴謹、認真、積極地歌唱是聲樂訓練中理性思維的基本體現,接受過聲音訓練的歌唱者都知道,在進行歌唱活動的過程中,其他有關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樂理》《和聲》《視唱練耳》《音樂分析》等一些課程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在演唱作品時規范我們的音準節奏,以這些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在演唱作品時就會尊重原作,更深層次地理解作品、分析作品、詮釋作品。另一方面,演唱者在進行聲音訓練的同時,也要閱讀一些有關演唱方面的理論書籍,從而拓寬眼界,增長見識,不論是在發聲還是作品處理方面,都能應付自如。
(二)扎根基層,體驗生活
任何一位優秀的演唱者都無法離開感性思維,演唱中缺少了感性就缺少了歌唱的激情,就很難與觀眾產生心靈共鳴。所以,歌唱者要不斷地走進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培養自己的感性體驗,讓這些感性體驗經過沉淀,醞釀出足夠的激情和二度創作的欲望,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情緒,便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真實內涵,最終達到句句演唱深情動人,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
隨著歌唱藝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欣賞水平也愈來愈高。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藝術的興旺,各地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音樂廳、大劇院紛紛落戶于各個城市,這就要求演唱者不管是在理性思維控制下的技術方面,還是在感性思維激發下的藝術方面,都要不斷地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最終達到二者的完美結合,真正實現作品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梅里貝絲·邦奇.歌唱動力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3]譚春燕.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J].成都:大舞臺,2013.
作者簡介:秦曉敏(1982—),女,河南藝術職業學院,職稱:初級,學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