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網蘭(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1)
?
淺談初中音樂課的導入設計
宋網蘭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江蘇蘇州215021)
【摘要】“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部好的電影,精彩別致的開頭能扣人心弦,讓人產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強烈欲望。同樣一節優秀的音樂課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創造性地設計導入部分,就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導入
所謂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在進入新課時,運用建立問題情境的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的一類教學行為。精心的設計、巧妙的導入,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必要的手段。
在教學中引入導入設計的目的是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和興趣,并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善“導”,學生方能“入”。音樂課的導入,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但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應當遵循客觀規律。我們在設計新課導入時,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導入要有音樂性,符合音樂學科特點;導入應貼近教材,為教學目標服務;導入環節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導入方式要流暢自然,避免生搬硬套;導入的內容一定要與主題內容聯系緊密,具有關聯性;導入設計需要有創意,力求新穎別致;導入環節不能占用太多時間,避免頭重腳輕、本末倒置,降低課堂導入的有效性,一般將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較為合適。
(一)以“情”入境
音樂是表達或寄托人們情感的藝術語言。這里的“以情入境”,分為兩種,即“情感”入境和“情境”入境。一節優秀的音樂課不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而是情感的體驗。“情感”入境是音樂課上經常用的導入方式。在上課前的幾分鐘,播放與本節課相關的音樂,以此創設音樂氣氛,借以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有意注意,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內心體驗,從而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我們在學習九年級《曲苑尋珍》中“重整山河待后生”這首歌曲時,為了使學生以更好的方式了解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瑰寶說唱藝術的魅力,在課前就播放中央-11頻道的《曲苑雜壇》這個節目的開場音樂,有些同學們對這段音樂已經熟悉了,再做適當的引導,就為接下來學習音樂曲風相同的歌曲做好了鋪墊。我們就借助引用電視節目的方式,讓學生有了良好的情感體驗,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
在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時要用音樂讓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做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首先可以通過屏幕播放一段畫面:奧運會領獎臺上,我國運動員手捧獎杯,自豪激動,頭上國旗緩緩上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耳邊莊嚴響起。通過這些形象、動畫、聲音,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親身體驗到國歌韻律的神圣和莊嚴,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在這樣的情境中再進一步學唱《國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媒體以它聲、光、色、畫等的特殊效果,讓學生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音樂作品,調動了學生多個感官的參與,無形當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習的動力增強。創設情境教學還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增大教學密度,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以“趣”入境
新課程理念認為,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主要任務是“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意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學生對學習主題感興趣了,就會激發他的學習愿望,并能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趣味導入課堂模式有很多,下面我就談幾點趣味導入法。
1.故事導入
聽故事,是大部分學生所樂于接受的。同時,利用故事導入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初中生對敘述性內容的藝術作品較為關注,對劇中人物情感變化也甚感興趣。課前精選一段與課題相關的故事題材作為課堂的引子,能使學生對藝術作品尤其是大型藝術作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并作為順利欣賞作品的過渡。如人音版八年級下冊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因為樂曲內容取材于古老的民間傳說,從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抗婚到雙雙化作蝴蝶的情節,敘事性很強,所以一開始我就為同學們講述了古老凄美的民間傳說故事:梁祝相識──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里相送──抗婚──樓臺相會──化蝶……欣賞完整個樂曲后,有的同學為梁祝美好純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淚下,有的為兩位當時年輕的曲作家能創作如此動人的民族交響音樂而驕傲。這樣學生既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開拓了視野。
2.節奏模擬導入
在唱歌課教學中可先把要學唱歌曲中的典型或較難掌握的節奏型以互動的游戲形式列舉出來,在游戲中把學唱歌曲的難點解決掉,為學唱歌曲降低難度。如我在上人音版七年級下冊《拉庫卡拉查》這一課時,開始就讓學生練習流暢朗讀“拉庫卡拉查”,再用腳步動作練習節奏——“踩蟑螂”。老師和學生節奏游戲接龍,老師的節奏是舞蹈,學生的節奏是拉庫卡拉查。
由此順理成章讓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提前進行歌曲的難點部分的節奏練習。
3.音樂聽辨猜謎導入
音樂聽辨猜謎適合一首作品多個主題旋律,為每一個主旋律配相應的圖片或者動作,在聆聽到某一旋律時猜出或者找出相應的圖片亦或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樣為完整聆聽樂曲梳理好作品的結構,并做好鋪墊,避免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藍色的探戈》,在欣賞這首作品時先出示兩張圖譜,一張是“點”,一張是“線條”。A主題使用探戈舞曲的典型節奏“xxxxx”,第一和第二兩拍頓音的使用以及節奏重拍的大量使用,打破了原有四拍子節奏的強弱規律,從而使音樂具有“點”的特征,使音樂充滿活力。學生很容易通過圖片,形象地了解這個主題的音樂特點。再聆聽這首樂曲時,更容易把握各個主題風格,感受探戈舞曲的風格特點。
“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部好的電影,精彩別致的開頭能扣人心弦,讓人產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強烈欲望。同樣一節優秀的音樂課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創造性地設計導入部分,就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