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巧珍(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關于高等旅游院校音樂通識教育的思考*
范巧珍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本文以音樂通識教育為著力點,通過對國內通識教育的現狀分析,借鑒國外高校通識教育的經驗與做法,針對國內通識教育的弊端,對高等旅游院校的音樂通識教育進行了思考。
高等旅游院校;音樂;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始于美國的高等教育,旨在培養“我們所有人在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要用到的知識、技能以及態度。”[1]
“通識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通識教育”是指一種宏觀的教育理念,它包含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教育手段、師資建設、課程設置、課程評估與反饋等一系列過程;狹義上,“通識教育”是指為達到“全人”教育目的而開設的各種專業課程。[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其與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不應培養青年人和成年人從事某種特定的、終身不變的職業,而應該培養他們有能力在各種專業中盡可能多地流動,并永遠刺激他們自我學習和培訓的欲望。[3]
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我國通過實施“985”、211”工程,促進一些有條件的研究型大學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此外,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在這種背景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研究型大學陸續開展通識教育改革,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通識教育模式。
在通識教育進行多樣化的探索活動方面,國內多所重點院校為我國通識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以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著力點的清華大學,實施“元培”計劃的北京大學,進行低年級本科生教學改革的復旦大學,實施“三三制”的南京大學,以及進行博雅學院改革的中山大學等等。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4]此后,大部分高校把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過硬”的拔尖人才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促進了我國人才的整體素養提升。
21世紀初,為了進一步提高素質教育選修課的質量,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以通選課建設為代表的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進行了反思和探討,提出建設“以經典閱讀和小班討論”為特色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思路。截至2015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等一批國內高校也開始在原來素質教育選修課的基礎上,重點開展“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建設。[5]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教授在2010年5月的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指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缺乏跨學科的廣度和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專業教育的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過于明顯和僵硬,各個學科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學科的制度設計限制了學術的發展,限制了人才培養的綜合性;中國大學的教學法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模式,學生是很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一般不會挑戰教授的觀點。教學法以被動傾聽、接受為主,把注意力放在知識要點的掌握上,對于人的獨立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缺少開發。[6]
(一)關于高等旅游院校通識教育的宏觀思考
就高等教育而言,如果要培養一個學養深厚、見識通達、人格健全的人才,僅僅依靠專業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通識教育。如果說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才”的話,通識教育則主要是培養“人”。只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一道,只有既“通”又“專”,才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的、健全的“人才”。
高等旅游院校通識教育可以借鑒西方的經驗,以培訓的形式使教師掌握新的教學模式,同時對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廣度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跨學科的廣度的培養,需要在本科教育的前兩年,學生對各種各樣的學科進行學習,然后再選擇一個主科進行學習。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求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主動進行立論、辯論或者對于自己的論點進行修正的方式培養批判性的思維習慣。
(二)關于高等旅游院校音樂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思考
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以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為目的的,因此,音樂通識教育,其課程目標應與通識教育目標相一致,課程內容應多元化,涵蓋綜合性、包容性及傳承性等特點,課程開設應合理化、科學化。[7]
高等旅游院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關鍵在于如何建設具有明顯地域優勢的特色專業、打造綜合實力較強的品牌學科專業,這同時也是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化發展的核心問題。[8]少數民族音樂是一種維系民族共同體延續與發展的文化工具,既是民族內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對外區分不同民族的標識。城鎮化及現代化進程使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和建設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少數民族音樂與高校通識教育結合,可以拓展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保護模式。同時,少數民族音樂為民族地區高等旅游院校提供了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為通識教育學科發展及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原生態資源,對旅游院校協調發展民族旅游興利除弊,實現民族旅游與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雙贏奠定基礎,對教學特色打造和旅游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重要影響。民族地區高等旅游院校把少數民族音樂跟通識音樂教育結合起來,改革人才培養思路,才能更好地服務區域旅游和地方人才培養,從而在推動產學研結合的基礎上不斷促進旅游、教育與文化的互動發展。[9]
(三)關于高等旅游院校音樂通識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改革
為了保證音樂通識教育在高等旅游院校的質量,學校應在建設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時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
第一,強調少數民族音樂通識教育,特別強調本土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與傳承。通過深入地學習和理解相關少數民族音樂知識,加強學生與少數民族音樂的溝通、對話,從而改善他們在以傳統音樂為核心的教學中所養成的理解不足的問題。
第二,在教學風格方面,教師應采取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挑戰彼此,挑戰教師,保證學生進行互動式的交流。通過培訓的形式,使教師掌握新的教學模式。
第三,注重教師間及師生的交流。教師間的交流,可以在課程建設的同時,以定期組織各類交流活動的形式開展。這種交流可以讓教師在通識教育的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案例等方面,互相啟發和促進;師生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小班討論和其他研討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問題,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進而輔助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知識獲取的層面,而是通過小班討論進一步訓練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第四,對學生開展過程考核。傳統期末考試的模式可以較好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體驗關注不足,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思考。要求音樂通識課程都要將過程考核納入考試體系,并且期末考試所占比例低于60%。要針對章節的重點設計合適的作業或討論題目。[10]
[1]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 new vitality in general education:Planning,teaching,and supporting effective liberal learning[R]. Washington,DC.1988:3.
[2]栗長江.通識教育:概念、借鑒、發展[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03:5-6.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4.
[4]張亮.我國通識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與出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6:81-82.
[5]馮倩倩、曹宇、邱小立.從通選課到通識教育核心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建設與發展[J].北京教育,2016,05:72.
[6]理查德·萊文.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角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7:9.
[7]沈蘭·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本科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西南大學,2013.
[8]張博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_保護與高等旅游教育特色化發展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2,05:12-13.
[9]彭濤,胡顯斌.“非遺”傳承與高校通識教育互動研究——以大湘西地區為例[J].大眾文藝,2014,23:208.
[10]馮倩倩,曹宇,邱小立.從通選課到通識教育核心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建設與發展[J].北京教育,2016,05:72-73.
2015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廣西少數民族民間器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15BMZ009);桂林旅游學院2015年度校級科研基金立項項目:城鎮化背景下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研究(2015ZD09)。
范巧珍(1980-),女,廣西荔浦人,桂林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