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洵
(臨滄市第一中學,云南 臨滄 677000)
淺議中學舞蹈教學的階段教學目標
蘇 洵
(臨滄市第一中學,云南 臨滄 677000)
中學舞蹈教學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科學性,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不一樣。第一階段:以基本訓練為內容,夯實舞蹈基本功;第二階段:以“身韻”練習為要點,培養舞蹈感覺;第三階段:以技巧訓練為突破,提高舞蹈能力;第四階段:以劇目排練為重點,提升舞蹈綜合素質。
教學目標;舞蹈基本功;舞蹈能力;舞蹈綜合素質
舞蹈是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被稱為“心靈的直接語言”。舞蹈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通過階段訓練,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盡情享受舞蹈魅力的同時通過系統的訓練,培養其“身韻”,提升舞蹈綜合素質。作為中學生來講,由于年齡、基礎、體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中學生學習舞蹈有其特定的規律性,要因材施教,遵循規律教學。下面結合自己在中學從事舞蹈教學所積累的經驗以及實踐,粗淺地談談對中學舞蹈教學階段目標的認識。
(一)練習肢體的柔韌性。對于初學舞蹈的學生來講,肢體的柔韌性練習很重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可以增強初學者的關節肌肉、韌帶的伸展范圍和彈性,為以后做出輕盈自然、舒展優美的舞蹈動作打下良好基礎。而且,肢體的柔韌性練習是練舞者經常要練習的項目,它貫穿于舞蹈練習的全過程。因此,第一階段的舞蹈教學,首先要從學生肢體的柔韌性練習開始。
(二)練習重心的穩定性。我們經常會看到舞蹈演員在舞臺上做出難度高,卻不乏優美的旋轉動作。俗語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表演者之所以可以做出令人賞心悅目的旋轉動作,是因為他們可以穩定重心,保持身體平衡。初學者練習重心的穩定性,主要是練習身體平衡,讓力量均勻分布于支撐點。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練習方法,做出規范的舞姿。初級階段的舞蹈學習,以重心的穩定性練習為主要內容,為后面階段的練習和進步打好基礎。
一名優秀的舞蹈學生,必須同時具備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和良好的舞蹈感覺,也就是“身韻”。身韻是身法和韻律的結合,包含了“形、神、勁、律”四個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身韻是舞蹈藝術的靈魂,也是舞蹈學習的核心內容。學生須通過刻苦練習,提高領悟力,培養“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并用”的良好舞蹈感覺。
(一)形。舞蹈形象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單位。“形”是舞蹈動作之間外在的、直觀的的連接,是舞蹈外觀的形式美,是一種最直觀的動作表達方式,它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舞臺上,舞蹈演員呈現給觀眾龍飛鳳舞、行云流水般的動作,就是“形”的充分表達。舞蹈使用形體表現思想感情,形體好壞直接影響思想感情的表達,舞蹈教師的形體示范尤其重要。學生需通過教師的形體示范來揣摩、領會動作要領,把握“形”韻。
(二)神。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因為動作呆板僵硬、缺乏生氣而遭教師的批評,說的是舞蹈動作的“形”缺少內在的“神”,沒有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神”是舞蹈的內在韻味,它是藝術的靈魂。舞蹈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掌握動作的“形”之外,還必須仔細揣磨每個動作的“神”。訓練中每個最簡單的動作都應是陶冶神韻的過程,只有領會并掌握了“神”,“形”才會展現出其應有的美感和生命力。
(三)勁。“勁”是舞蹈的節奏美,舞蹈動作中的“動”和“靜”都是靠“勁”的運用得當來表現。在舞蹈比賽或表演中,常有對參賽者或表演者這樣的評價:姿態動作挺好,勁頭不對,說的就是勁頭運用不好。練習“身韻”,除了掌握“形”與“神”,還要培養學生把握舞蹈動作的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等,從而掌握舞蹈動作的力度美、節奏美,也就是“勁”。
(四)律。“律”能讓舞蹈產生一種流暢美,動作的銜接必須要順,要能一氣呵成,自然流暢。如“馬刀舞”中的英雄戰士手執戰馬策馬出征的豪壯形象。他們胯下沒有馬,卻能依靠身姿手勢和腳下的踢踏舞步來虛擬馬的奔躍。而腳下的踢踏節奏,既烘托了駿馬奔騰氣氛,并給人以“此時無馬勝有馬”的形象感。掌握舞蹈動作的“律”是舞蹈教學的目標之一,通過訓練,要求學生熟悉動作的銜接規律、運動走勢和變化效果,體會到一種千變萬化、瞬息萬變的動感,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為后續的舞蹈學習打好基礎。
技巧是所有的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舞蹈中技巧能力的體現,就好比是音樂作品中的滑彩段,是展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段落。許多舞蹈作品采用高難度或是連續性較多的技巧動作來抒發作品較為精彩的高潮段落,使整個作品更加完善。技巧訓練主要掌握跳、轉、翻。
(一)跳。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基本功練習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舞蹈基礎,對舞蹈的基本要求、身法等有了一定的掌握,但這些僅僅是地面練習,還需有空中的練習,而“跳”能把地面上的一些動作應用到空中,形成地空對比,給人動感和立體美感。“跳”是舞蹈技巧教學的重點,它內容豐富,動作眾多,可劃分為基礎功能型跳躍、舞姿型跳躍和技巧型跳躍。練習好“跳”這一技巧,為學生掌握展示舞蹈藝術的手法,增強舞蹈表現力提供了能力上的保障。
(二)轉。“轉”的方法有很多種,如芭蕾舞中直體的轉、中國舞中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舞姿造型上的轉等等,它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技巧。“轉”的身法性很強,可以由上往下或由下由上的轉,還可在轉的過程中把各種舞姿復合和流動,是舞蹈“身法”的延續和創新。提高學生“身法”層次就要重點練習“轉”,只有掌握好“轉”的基本要領后,再把“身法”其它動作融入到“轉”當中,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舞蹈能力。
(三)翻。“翻”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是舞蹈技巧中的獨特形式。“翻”的種類多,變化豐富,始終貫穿擰、仰、俯、旁提等形態。學生加強“翻”的練習,就是要把其復合性、對比性、流動性應用到舞蹈表演中,增強舞蹈表現力,也是提高舞蹈技巧能力的必經階段。
評價學生舞蹈水平的高低不是單看其某一動作的難度大小如何,而是要看她舞蹈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提高,劇目排練是非常好的載體和形式。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主要以劇目排練為載體,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提升舞蹈綜合素質,達到提升人才培養素質這一最終目的。
(一)舞蹈元素的綜合。舞蹈元素指的是前三階段教學中的基本技法、身法、神韻、形態、點線等諸方面的核心因素,將舞蹈元素分化各個階段來重點培養,是出于教學效果上的考慮。中學舞蹈教學不可能像專業舞蹈學校那樣,把舞蹈分成芭蕾舞、古典舞、當代舞、現當舞、民間舞等舞種分別教學,而是要把諸多舞蹈種類的元素進行提煉,形成一套適合中學教學的內容,有重點、有目標地分階段培養學生的舞蹈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到最多內容的舞蹈教育,為學生今后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舞蹈知識的綜合。優秀的舞蹈表演者,其表演的舞蹈一定是優美舞姿和豐富內涵的綜合體,從視覺效果來看,表演者要做到行云流水、形神合一,而要達到這種理想的表現效果,僅靠動作練習是很難做到的,表演者還需掌握豐富的舞蹈知識。所謂舞蹈知識是指舞蹈文化、舞蹈理論、舞蹈修養等方面的內容。表演者具備豐富的舞蹈知識,有助于提高其舞蹈藝術的理解力與領悟力,增強舞蹈的表現力。舞蹈知識、理解力、領悟力和表現力四者統一才是具備了舞蹈的綜合素質。中學生學習任務重,除了舞蹈練習,文化知識科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單純的要求學生去背誦舞蹈藝術的歷史背景、文化根源等知識,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最有效的方式是以劇目為載體,一個完整的劇目排練和表演,融入了舞蹈的外在效果和內在知識,有助于提高中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
[1] 張舉秀.中學舞蹈教學有效課堂的構建方法[J].北方音樂,2014,11.
[2] 高源.關于中學舞蹈教學的探討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2,06.
[3] 陳慧.論中學舞蹈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J].當代音樂,2015,15.
[4] 俞洪珍.中學舞蹈教學之我見[J].大眾文藝,2009,09.
[5] 邢果.舞蹈的律動美[J].舞蹈,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