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鴻(安徽省六安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安徽 六安 237000)
?
貝多芬、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風格解析
孫瑜鴻
(安徽省六安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十八世紀中后期到十九世紀初期,在音樂發展史中,這是一個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了貝多芬和舒伯特兩位重量級的音樂家,可兩個人卻音樂風格各異,一個充滿浪漫情懷的古典主義大家,一個是具有古典韻味的浪漫主義第一人,他們為世人留下許多優秀的鋼琴奏鳴曲作品,在鋼琴奏鳴曲的發展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從那個充滿音樂氣息的時代和音樂家搖籃的維也納的時代背景著手研究,分別分析貝多芬和舒伯特兩位音樂家在鋼琴奏鳴曲創作中的風格特征,最后結合兩者的風格特征加以比較。
【關鍵詞】貝多芬;舒伯特;鋼琴;奏鳴曲;風格
一旦談論到西方音樂,話題的中心就一定離不開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這是一座音樂之都,音樂在這座城市中生根發芽長達幾個世紀,音樂是這個城市的符號,如今每年的新年都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享譽國際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這是所有西方古典音樂愛好者向往的盛宴。十八世紀中后期到十九世紀初期的維也納孕育了兩名十分杰出的鋼琴奏鳴曲作曲家——貝多芬和舒伯特。
(一)浪漫的古典主義
在音樂界被稱作“樂圣”也只有貝多芬了,在他的一生中創作出了32首對音樂界造成極大影響的鋼琴奏鳴曲,還有9部交響曲、5首鋼琴協奏曲、17首弦樂四重奏、9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歌曲,比如歌劇、大合唱等[1]。其中他的鋼琴奏鳴曲將古典主義音樂形式發展到了新的高峰,在那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過渡的時期,他成為古典主義音樂中的創新者,因其獨特的音樂風格,使其被譽為浪漫的古典主義音樂家。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作曲的風格也并不是統一的,大致上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中的作品都融入了他不幸生活的情感。
早期階段是大概在1800年以前的作品,大多是以模仿莫扎特等人的作曲形式為主,在貝多芬前的古典主義多缺少情感的投入,貝多芬在作曲中更多的展現了個人情感,以《C小調“悲愴”奏鳴曲》為代表的一系列鋼琴奏鳴曲展示了貝多芬面對耳聾的命運,無奈于命運的不幸,但同時又不氣餒的勇往直前的氣勢。
中期階段的貝多芬已經開始脫離了模仿前人的曲風,開始不斷的以自己的方式摸索出個人風格的鋼琴奏鳴曲風格。這一階段的特征是由內到外的成熟和極具表現力、充滿個人魅力的浪漫古典主義創新風格。
晚期的貝多芬在經歷過少年人的稚嫩和青年人的血氣方剛后,逐漸的在作曲風格方面形成了理性的作曲風格,創作手法愈發大膽和自由,創新已經成為這個時期貝多芬的主要任務,曲式結構不再是束縛其創作的因素,而成為了他任意搭配創作的工具。
(二)古典的浪漫主義
舒伯特,一個和貝多芬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音樂家。他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人物,也是19 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2]。在其短短的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超過六百首的歌曲,其中鋼琴奏鳴曲有22首,這位多產的作曲家對后來的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總體來說,舒伯特的風格既有英雄主義色彩,也有相對傷感的一面,這種風格的變化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由于舒伯特開始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的時候,貝多芬的曲風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舒伯特早期和中期的鋼琴奏鳴曲中,受到貝多芬式的英雄主義色彩曲風的影響,也呈現出英雄華的豪放。但是到了1818年之后,舒伯特的創作進入到了成熟期,他在音樂創作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于是通常作品展現出來的是自由的、即興的、柔和的、憂郁的情感。舒伯特擅長在作品中加入自己流浪的氣質,其作品富有抒情感受。舒伯特喜歡對作品中任務的內心加以細致的描繪,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敘事式的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一)曲式的嚴謹和自由
古典主義的貝多芬在曲式上十分的嚴謹,主題明確且通常只有一個小節,而舒伯特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在作曲的時候沒有考慮曲式的約束性,更多的是根據情感走向作曲,顯得更為自由,其作品的主題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長一段,但特點在于藝術性強,極容易歌唱。
(二)終止點的處理手法
鋼琴奏鳴曲的開頭和結尾是十分畫龍點睛的部分。在終止點的處理方式上,貝多芬和舒伯特有太多的不同。貝多芬沿用古典主義的方式,在終止處沒有設置明確的終止點,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想象。而舒伯特在曲式結構上沿用古典形式,在整體主題中呈現ABA的敘事性的節奏風格,最后賦予整個故事一個完整的終點。鋼琴奏鳴曲結尾的終止點設置,成為貝多芬和舒伯特之間最明顯的分別特征。
(三)轉調的嚴謹和旋律感
古典主義的嚴謹體現在方方面面,貝多芬在轉調中一如既往的沿用古典主義的嚴謹的組織過程,一段結束后便會出現明確的轉調,進入第段。而舒伯特以自由的方式在浪漫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旋律性和敘事性將鋼琴奏鳴曲的轉調處理的十分圓滑,在段與段之間的轉調前增加了過渡小節,讓一切發生的順理成章。
(四)英雄風格和詩人氣質
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既繼承了古典樂派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又具有浪漫派鋼琴奏鳴曲的典型特征[3]。貝多芬展現給世人的是一種悲壯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舒伯特則像是一個憂郁的、安靜的、喜歡幻想的詩人。其實無論是英雄還是詩人,他們都是將生活中境遇和自己對生活的態度融入到作曲當中。
古典主義音樂風格到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轉變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重要的階段,貝多芬和舒伯特,在這個階段中、同一個城市中、相同的社會背景下,卻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嚴謹的英雄主義風格的古典音樂和憂郁的、傷感的、多變的浪漫主義風格音樂,不同的音樂風格卻都包含著作曲家坎坷的一生和不幸的生活,豐富情感和音樂創作手法的融合使得他們不斷的創新,最終留給世人的是經典的、對后續音樂發展進程有巨大推動作用的、寶貴的藝術財富。
參考文獻
[1]劉晴.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風格[J].大舞臺,2014,02:124-125.
[2]徐穎周.舒伯特鋼琴奏鳴曲音樂特點淺析[J].黑河學院學報, 2011,05: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