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愛紅(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老龍頭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
新課標指導下音樂欣賞課的創新教育——以做面食與欣賞《喜洋洋》為例
閆愛紅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老龍頭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教學突出強調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以教師為主導。強調知識的傳授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學習、平等交流。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教學應該是通過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質疑來實現問題的解決,達到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實踐,以課堂教學為事例,探究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音樂欣賞課;創新教育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來源于生活,體現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
音樂欣賞包括了除音樂之外的其他學科知識,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欣賞教學中,我注重音樂與生活、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注重創設師生平等、互動的活躍教學氣氛,運用綜合性、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想象音樂,并創新的運用音樂。
例如:第七冊第四課的欣賞《喜洋洋》是一首山西風格的民樂合奏曲,ABA的樂曲結構,描繪了群眾愉快的勞動和幸福的生活,表現了勞動人民喜氣洋洋的精神風貌,教學中,我用三個問題分層次的引導學生進行欣賞。
(一)在生活中感知音樂
從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出發,在循環播放的《喜洋洋》背景下,提出第一個問題:“誰能說一說你吃過那些面食?”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出不同種類的面食:餃子、包子、手搟面、抻面、燒餅、漢堡、比薩餅、意大利通心面……,聽著學生五花八門的回答。我不由的笑起來。心想“好嗎!中西全來了。”
《喜洋洋》是一首山西風格民樂曲,山西又是我國的面食之鄉。備課時,我想從學生熟悉的面食入手介入欣賞,會更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今天的教學更生動、形象。果然不出我所料,貼近學生生活的提問,使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竟能說出比薩餅、漢堡、意大利面……,說實話,備課時,我只想到了山西特色的刀削面、撥魚兒、擔但面……及我們地區土生土長的手搟面、餃子、饅頭……。我以為自己能想到異地的面食、了解到地域知識已經不錯了,沒想到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學習、相互學習是新課標中提倡的新教育理念,這一教育理念的運用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理距離,在體現師生角色互換的同時,將師生間、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推向了新的起點。同時,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能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在音樂中體驗生活
伴著循環播放的音樂,我提出第二個問題:“誰見過你父母或其他人是怎樣做面食的?”對這個問題,有的同學回答的仔細,有的同學回答的粗略,其中,有一個女生是這樣說的:“我幫媽媽包過餃子,我們先從面袋里拿出面——用水和面——在面板上揉面——揪劑子——搟皮——和餡——包餃子。”我見這位學生回答的具體而全面,便順勢引導:“一會兒,我們隨音樂做一種自己熟悉的面食。從和面開始——或蒸或煮或烤——品償食品?!?/p>
學生動手時,我把一直作為背景音樂的《喜洋洋》放大音量,學生自然的隨音樂節奏歡快的忙碌起來,他們嬉笑著,有的做抻面、有的搟皮、有的烙餅…..,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我看著學生形象的動作,仿佛置身于“面食一條街”隨著學生和面——做面食——蒸、煮,音樂也向前進行著,隨音樂變的舒暢柔和,學生們也開始悠閑的品償自己的勞動果實。有的孩子還頑皮的吧嗒著嘴說:“真香呀!”在舒緩的旋律中,感受著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在做面食與吃面食心情變化的過程中,感受AB樂段歡快熱情與舒暢柔和的旋律變化。
學生感受著生活和音樂交融時帶來的輕松與快樂。這時,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做了什么面食?每個孩子都爭先恐后的舉手,讓老師、同學與他共同分享勞動的快樂。我見學生的興趣又一次活躍起來。便順勢提問:“誰知道我國那些地區的人民喜歡吃面食?這時學生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東北、山東、華北……。這時我以簡潔的語言概括:“由于地理、水土、氣候的影響,在我國大致形成南米北面的飲食特點,南方雨水充沛盛產水稻,那里的人們以米為主,而北方的氣候、水土等影響,使得北方面食相對多一些,我國山西就是有名的面食之鄉,那里有許多面食特色小吃:撥魚兒、刀削面、擔但面….,不同地區的飲食各具特色,他們的音樂、文化也各有風格。剛才,我們聽到的樂曲就是一首山西風格的民樂合奏曲《喜洋洋》?!?/p>
音樂和相關文化的融合與運用,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能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能力。同時,在音樂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化的感知,能使學生更好的感受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文化魅力,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音樂創造的背景,實現對音樂全方位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實現對學生文化的培養,實現了對學生文化的滲透。
為培養學生豐富的音樂想象力、音樂理解能力、音樂運用能力,在前面學生感知音樂的前提下,我提出了本節課最后一個問題:“我們安靜的聽一遍《喜洋洋》同學們根據樂曲的情緒,設想一下這首樂曲在什么場合播放,會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
這一遍欣賞時,沒有了剛才的嬉笑與熱鬧,安靜的可以聽到呼吸聲。欣賞后,學生的回答是各有新異的:“適合頒獎大會上、適合節日慶典、春節晚會上…..”有一名男生站起來高興的說:“適合給楊立偉開的慶功會上!”
就這樣,一節音樂欣賞課接近尾聲了。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分析樂曲的結構,沒有ABA的段落分析與板書。但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在音樂中尋找生活,并能根據音樂的情緒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能在了解樂曲情緒的基礎上,為音樂選擇合適的場景播放。說明他們對樂曲有了一定了解。我想,如果幾年或十幾年后,他們誰能有機會為某個頒獎典禮或盛大會議策劃或設計音樂背景。相信,這首在他小學時代欣賞過的《喜洋洋》能使他的策劃錦上添花。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要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來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在音樂教學中,要始終注意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莎.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01).
[2]金勝敏.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創新教學[J].音樂時空,2015(05).
[3]鄭娜.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教學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