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玫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青海 西寧 810008)
《中國音樂史與欣賞》的教學思考
王 玫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青海 西寧 810008)
《中國音樂史》是我國各藝術院校及師范院校本科學習階段的必修課之一,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古代、近代、當代三大部分。各院校根據自己現有的師資、教學時段等條件各自的課程設置又不盡相同。基本來講三大部分各一學期,授課教師也會各不相同。在非常有限的教學時限中,作為授課教師,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讓學生良好的掌握必要的相關知識,就不能不多加思考關于教學方式、時間比例分配等各方面的問題。筆者從事《中國音樂史》教學十余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困惑于此類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有所感悟,在下文中討論一二。
《中國音樂史》;音樂教學;教學思考
《中國音樂史》內容在各院校中,基本上采用二分法(古代、近代),或者三分法(古代、近代、當代),在教材的選擇上,也多數是古代、近代、當代各一本教材。有很多學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下編寫出了優秀的教材。不管是采用什么分法,選用什么教材,這門學科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著它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我們也不能不忽視不同分法和不同教材所帶有的副作用。
音樂學家黃翔鵬說過,中國音樂的發展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有曲折也有回流。從古到今,由遠至近,中國音樂文化因子生生不息,代代傳承,萬變有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顯而易見,教學中的二分法還是三分法,都終會因為歷史觀照的相互銜接的統一性的缺失,而使學生無法感受到中國音樂血脈的整體跳動而常懷有瞎子摸象之憾①。
更重要的還有在教學中,因為龐雜的古代音樂史內容,使得古代音樂教學內容會占據教學全部內容的一半之多,有時近代部分只是簡而話之,這是種典型的厚古薄今的方法。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必須倍加珍視,可是我們也不能忘記上個世紀初中國新文化建設的先行者們和當代為音樂文化建設奉獻的音樂學家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將這些優秀的音樂財富和歷史經驗都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汲取養料,承擔起屬于他們的時代的重任。
在內容的分配上,如果師資條件允許,整個課程盡可能由一位教師從始而終,在內容重點、教學進度以及思維認識上,都能保持統一性,最起碼給學生一個基本的整體性。另外,在教學內容上曾今有學者建議,古代和近現代的課時數盡可能是1:1,或者3:5,筆者就做了嘗試,無論哪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都能改變課堂興趣,其次可以大大修補以往教學中已形成常態的缺失,內容充實,具有質感。
在實際教學中,關于時間的問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整個課程應該安放在本科四年的哪個時段;二是章節之間時間比例的安排;三是單課時時間的控制與合理的使用。
就第一方面,筆者的建議是整個課程的時段可以安排在4和5學期。第4學期講授古代史部分,學生通過前三學期《民族民間音樂》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已經積累一部分基礎的專業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術科要求會對中國音樂文化產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是事半功倍。在第5學期講授近現代音樂部分,這個學期學生的術科學習已進入佳境,會遇到大量的近現代作品,通過中國音樂史的學習,學生會對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
章節之間時間的安排非常重要,授課教師要按照內容重難點詳略得當的選擇。如原始音樂部分用一個課時就足矣,西周和春秋戰國音樂必須要要安排兩個課時,因為其中禮樂制度以及燕樂和雅樂的內容關聯整個中國音樂脈絡。魏晉時期的文人音樂應該至少安排一個課時。當然,課時安排遵循的原則不僅僅要看老師的擅長,還要關注要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關鍵點,作為教師要有一定的統籌規劃能力。
最后課時內時間的安排,要用點連成線的方式,而不是東一棍子西一棒子,抓住重點,講清難點,合理的分配時間。尤其要注意音樂作品賞析和解說的時間,選擇音像視頻的精品之作,以一概面,不要重復。
由于古代音樂史音像資料較少,《中國音樂史》多年來被冠以“啞巴音樂史”的名稱,教師在教學中也反復強調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生普遍具有枯燥厭倦的情緒。這不僅僅與課程的性質有關,還與授課教師的講課能力有關。作為教師,要積極思考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中國音樂史變成有意思的課程。
首先,授課教師要不斷學習,對課程的內容要有宏觀的把握,要尋找出最具有中華文明特質的、經典的樂人、樂事、樂器、樂曲、樂論教給學生。課程內容的講解上,也可以采用由少漸多,由淺入深的方式,講課的重點少一些,故事多一些,難點少一些,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提問時間。
其次,還要找出與現實生活有關聯的事例,讓學生明白這不僅僅是歷史,現在和曾經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在講授古琴文人音樂的章節中,作為教師要聯系到當今社會的喧囂復雜,各地古琴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現代生活中古代樂器的遺存,還可以讓學生感觸到音樂對文人身心的影響和情懷寄托。
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作為本科音樂專業的必修課,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掌握這門課的重要知識點,還要引導他們從大量鮮活的音樂作品中體悟到先輩們音樂創作的古今興替與傳承脈絡,從歷史中汲取養料并積淀為文化身份的自覺認同,將自己鍛造成一個具有歷史意識、時代意識和創造意識兼具的音樂工作者。②
注釋:
①② 居其宏.不敬父母遑尊乃祖——論中國音樂史教學的古今貫通與厚今薄古.音樂探索,2011,02.
王玫(1975-),女,甘肅人,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宗教音樂、音樂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