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馬恩早期思想的主要契合點"/>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馮溪屏
?
恩格斯早期從勞動問題展開的理論創造
——兼論馬恩早期思想的主要契合點
馮溪屏
摘要:哲學界一般都熟悉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學說,但較少關注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從勞動問題展開的理論創造,以及這種創造的成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極為重大的意義。在該《大綱》中,恩格斯以勞動及勞動的分裂為理論起點和基礎,論述了私有制、資本及經濟危機的根源,進而推論出近代勞動階級的發展與社會革命的必然性。他的這種基于勞動范疇整合德國古典哲學、國民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中積極的思想成果,進而說明整個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嘗試,與馬克思同一時期的致思路向及從不同的途徑得到的初步理論成果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強調勞動范疇對存在論的基石作用,這即是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主要契合點,是他們隨后共同建構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倆人以此為基礎共同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觀。了解這一點,能使我們追尋著勞動范疇在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進程中的邏輯發展,漸次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進而正確地理解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及理論體系。
關鍵詞:恩格斯的《大綱》;勞動范疇;馬恩早期思想;主要契合點;新世界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來說,他們的貢獻是分不開的。但他們在共創理論之前的思想交流中,是由于何種思想觀點的相互吸引,才使他們后來成為理論創造中親密的合作者?回答這個問題對于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起點和精神實質所具有的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要找到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就必須深入研究他們1844年8月在巴黎會面,建立共創理論的合作關系*1844年8月28日左右,馬克思和到達巴黎的恩格斯會面,9—11月,他們就合著了《神圣家族》一書。參見梅林:《馬克思傳》,樊集譯,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53頁。之前各人分別著述的重要文獻。馬克思與恩格斯首次會面是1842年11月在科倫的《萊茵報》編輯部,雙方并未有深入的思想交流;1844年1月,恩格斯寫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1]并于同年2月在馬克思和盧格合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而馬克思很快就與恩格斯建立了通信關系,*馬克思在1844年2月底與恩格斯建立通信關系。參見梅林:《馬克思傳》,樊集譯,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52頁。足可以看出恩格斯的《大綱》對馬克思的吸引力。然而,在恩格斯的《大綱》中,又是哪些思想觀點引起了馬克思那樣地重視呢?這還得結合馬克思在這時期所思考的主要理論問題來加以探究。“馬克思從1843年底開始在巴黎研究了許多英法經濟學家的著作并做了摘錄……這一研究的成果便是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2]在馬克思學界眾所周知,這部手稿從勞動問題出發,揚棄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亞當·斯密等人的國民經濟學*國民經濟學是當時德國人對英國人和法國人稱作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采用的概念。詳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注釋4,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頁。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深刻地討論了勞動與人的自由的關系,并系統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的理論(勞動異化的根源、表現及揚棄的途徑);[3]“勞動”成為這部手稿的核心范疇,而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地平業已依稀可見。這一輝煌成果的取得,用盧格在1844年5月給費爾巴哈的信中所記述的情況來看,是馬克思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極為艱苦地、甚至一次又一次“一連工作三、四夜不睡覺”地讀書與思考、寫作與批判的結果。[2](97)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恩格斯的《大綱》同樣用勞動范疇揭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秘密,以及人類解放的途徑。正因為如此,所以馬克思是那樣地重視恩格斯的《大綱》,這部《大綱》也就同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道,成為兩位思想家早期即有著相互認同的根本觀點的見證。本文將詳細分析和闡釋恩格斯在《大綱》中基于勞動范疇所展開的理論創造。
一、勞動的分裂與私有制
恩格斯在《大綱》中通過對勞動的分析,從發生學的視角指出了 “勞動是生產的主要因素,是‘財富的泉源’,是人的自由活動”*引自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6—625頁。以下恩格斯的話語凡未注明出處者,皆引自此文。;在原初的意義上,“資本和勞動本來是一個東西”。勞動使財富積累,使私有制成為可能;而私有制的產生使勞動分裂,勞動的分裂與勞動和資本的分裂又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勞動分裂為勞動和資本,即勞動的產物變為資本與勞動活動相對立的同時,勞動自身分裂為勞動活動和工資,“勞動的產物以工資的形式和勞動對立起來了”;資本又分裂為資產和利潤,利潤又分裂為利潤與利息,等等。由此,在闡明了勞動自身分裂的基礎上,恩格斯揭示了整個私有制,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的經濟關系的內在聯系。只是在這里,包含著一個至今學術界不少人還在思考的問題:究竟是私有制引起勞動的分離,還是勞動的分離產生私有制?在恩格斯的論述中,兩種規定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尚處于一種循環論證中,而人們一般的理解,就認為恩格斯講的是私有制使勞動分裂。其實,這是創立勞動哲學的關鍵性問題,恩格斯對此作了思考。這一問題馬克思后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用外化勞動的概念給予了正確的解答。[3]
我們再來看恩格斯運用哲學觀點對勞動過程諸要素所作的具體分析。首先,恩格斯從費爾巴哈關于“自然和人”的哲學基點[4]出發,把亞當.斯密等國民經濟學家關于商品的生產費用分為“生產原料所必需的土地的地租,資本及其利潤,生產和加工所需要的勞動的報酬”這三要素(恩格斯的敘述中考慮到了固定資本的轉移),經由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土地是自然物(客觀的方面)、勞動是人的活動(主觀方面)這樣的推導,還原出一般勞動過程中的“自然和人”兩個要素。因為在費爾巴哈那里,人是感性的存在,而自然就是感性直觀的對象;人的感性存在包括肉體(自然)和精神(靈魂)兩個方面。所以,恩格斯說:“這樣,我們就有了兩個生產要素——自然和人,而后者還包括他的肉體活動和精神活動。”
在這里,恩格斯把費爾巴哈的感性存在與勞動聯系起來,實際上已從感性存在進展到感性活動了:“勞動是生產的主要因素,是‘財富的泉源’,是人的自由活動,但在經濟學家看來它是無足輕重的。”勞動是人的自由活動,這是恩格斯對勞動的第一個規定。國民經濟學家們僅把它看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謀生活動,自然就不了解勞動的這種含義了。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也即“正如資本和勞動分離開來一樣,現在勞動也跟著分裂了。”勞動的這種分裂即是勞動產物以工資的形式和勞動對立,工人的勞動僅為獲得工資,這種勞動已經受資本所支配,成為謀生的活動,不再是自由的活動了。這是勞動的第二個規定。而“只要我們消滅了私有制,這種反常的分裂狀態就會消失”,“資本本身將還原為它和勞動的最初的統一體”。這是勞動的第三個規定,即揚棄私有制就消除了勞動的異化現象。因此可見,恩格斯對勞動的第一個規定,已經內蘊著從近代哲學開始,直至黑格爾辯證法那里的對自由的訴求。黑格爾把勞動就看做是一種自由的活動,當然,他僅是從精神活動的角度作出這種結論的,這一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地指出過。[5]而恩格斯則是對物質生產勞動賦予了自由的意蘊。在第二個規定中,恩格斯則用社會主義思想批判地吸納了古典經濟學建立在謀生勞動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以及由此展開的關于勞動、工資和資本的一些具體的觀點。對于第三個規定,已包含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積極的思想成果。這三個規定,整體上就形成了恩格斯對自由勞動、勞動的異化和揚棄這種異化的思考,初步作出了在勞動問題上對德國古典哲學、國民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進行視界融合的嘗試,顯現出厚重的歷史感。
應該指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異化勞動的思想,并非是對恩格斯的這三個規定的簡單復述,在該手稿中,馬克思已把異化勞動的學說建立在勞動二維結構的基石上,從勞動自身內蘊的矛盾中得出揚棄異化勞動的力量,并由此破解了整個人類歷史之謎。[6]這是對費爾巴哈“自然與人”的基本觀點及黑格爾辯證否定觀的精彩運用和理論升華,是其《博士論文》中自由與必然關系學說的現實化。這一問題將另外撰文詳述。但不管怎樣,馬克思的勞動學說與恩格斯在《大綱》中對勞動問題的研究,應是存在著重要的借鑒關系的,這充分顯現了兩位思想家基于勞動范疇來理解或說明整個人類歷史的致思路向上的一致性。
二、私有制導致經濟危機
關于私有制導致經濟危機的思想,是恩格斯在《大綱》中所論述的又一重要內容,其思考的路徑是:私有制引發勞動的分裂,產生各階級、階層和個人之間利益的沖突,使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相互強化,致使一方面生產過剩,另一方面,勞動者日益貧困化,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最終導致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根本否定的社會革命的到來。對這一論題,恩格斯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各種社會矛盾進行了實際考察的經驗基礎上,運用辯證的觀點,批判地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積極成果,以及國民經濟學中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闡述,進而展開討論的。
恩格斯對私有制與經濟危機關系的論述,建立在上述的私有制導致勞動分裂的觀點上,只是把這種觀點拓展到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他認為“私有制最初的結果就是生產分為兩個對立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分為土地和人的活動。”這實際上是對封建的生產關系的描述。這時,人的勞動活動的首要條件是土地,但二者分離了。然后,人的勞動又分成了勞動和資本,兩個方面彼此敵對著。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完全變成了利益關系,“利益被提升為人的統治者。……或者換句話說,財產、物成了世界的統治者。”[7]這樣,不僅是勞動者、資本家、土地占有者之間的對立,而且這三者各自內部的個人之間,也處于利益關系的對立之中。競爭建立在利害關系之上,競爭轉為壟斷,壟斷又引起更大規模的競爭;競爭使市場上商品的價格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在價值的上下波動,在這種價格漲落不定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必然會成為投機家,就是說,都企圖不勞而獲,損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機在發財。”卷入競爭斗爭的人,如果不全力以赴,不放棄一切真正人的目的,就經不住這種斗爭。由于競爭,經濟出現繁榮和危機、生產過剩和停滯的反復交替;經濟危機就像慧星一樣有規律地出現,平均每5年到7年就發生一次。經濟危機是競爭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結果,它破壞了社會的生產力,使工人更加貧困,更多的人因破產而加入到工人的隊伍中,社會矛盾更尖銳化,勢必引起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革命。
在消滅了私有制以后,勞動就不再分裂,這樣,也就消除了基于勞動分裂的各種利益對立關系,從而建立起一個和人類本性相稱的社會制度;社會根據生產力與廣大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來計劃生產,就能消除經濟危機。這些分析,批判地吸取了勞動價值論和以往的社會主義思想。恩格斯還特別提到“請讀者讀一讀英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同時也讀一讀傅立葉的著作”,但顯而易見,恩格斯的論證,比之傅立葉等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人的私欲膨脹、競爭和過剩的危機[8],以及理想的社會制度設計[9]等等闡述,更具有理論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由此可見,恩格斯初步批判地整合了德國古典哲學、國民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積極成果——近代以來人類進步思想的精華,圍繞著勞動與私有制的關系,在對勞動的分裂與彌合過程的分析中,囊括了資本主義社會從生成到即將被否定的整個歷史,大致形成了勞動哲學的致思路向,這種致思路向的進一步明確,以及思想之劍的深入、理論的更為宏大的創造,是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開始顯現,并在恩格斯與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具有了完備的表現。
三、近代勞動階級的發展與社會革命
近代社會中各階級、階層的產生和發展,恩格斯也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前提,通過對勞動分裂和競爭的分析來加予說明的。“土地的價值是依據面積相等的土地在花費的勞動量相等的條件下所具有的生產能力來計算的;”因此,改造土地,使之提高生產能力的勞動投入越多,土地的價值就越大。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自身分裂使土地與勞動相對立,產生出地主階級和農業無產階級。地主階級靠“壟斷土地進行掠奪”,把別人的勞動成果當作個人利益的源泉加予掠奪。而從勞動自身的分裂產生的“資本和勞動的最初分離和完成這一分離的人類分為資本家和工人”;而且,這種分裂正日益加劇,由于競爭和生產的盲目活動引起的經濟危機,一次比一次更普遍,因而也一次比一次更嚴重,這樣就使更多的小資本家破產,使專靠勞動為生的階級人數劇增;同時失業的人也不斷增加,不斷壯大著勞動后備軍。“最后,所有這一切勢必引起一次社會革命,這一革命經濟學家憑他的書本知識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可見,資本主義的競爭規律,“是一個孕育著革命的規律。”
雖然在《大綱》中,恩格斯沒有指明社會革命的主體或階級力量,但在他1842年發表在《萊茵報》上的《國內危機》[1](546-551)一文中,明確指出了赤貧如洗、勉強度日的無產階級人數急速增長,這個階級占了全國人口的幾乎一半,按人數來說,這個階級已經成了英國最強大的階級;經濟危機一產生,這個階級都得挨餓,“那末這些人除了起義還有什么路可走呢?”無產階級已經“意識到了用和平方式進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暴力消滅現有的反常關系,根本推翻門閥貴族和工業貴族,才能改善無產者的物質狀況。……這個革命在英國是不可避免的,……革命將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社會革命。”正如列寧所說:“恩格斯第一個說明了無產階級不只是一個受苦階級;說明了正是它所處的那種低賤的經濟地位,無可遏止地推動它前進,使它去爭取本身的最終解放。而戰斗中的無產階級是能夠自己幫助自己的。”[10]恩格斯后來曾概述過他這一時期的思想:“我在曼徹斯特時異常清晰地觀察到,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至少在現代世界中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力量;這些經濟事實形成了現代階級對立所由產生的基礎;這些階級對立,在它們因大工業而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里,因而特別是在英國,又是政黨形成的基礎,黨派斗爭的基礎,因而也是全部政治歷史的基礎。”[11]根據以上的敘述,恩格斯所說的經濟事實,也就是由勞動自身的分裂所形成的各種利益對抗關系。從這里我們還看到,恩格斯不僅從勞動的分裂中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說明了社會矛盾、階級對立及社會革命,而且還說明了政黨的形成和黨派斗爭等國家的政治活動現象。
四、一個基于勞動范疇的新世界觀
以上通過對恩格斯的《大綱》及與其相近時段中他所發表的其它相關文章的分析,闡述了恩格斯在同馬克思會面之前所獨創的一些思想,說明恩格斯此時已嘗試著在勞動范疇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近代以來人類思想的積極成果,形成了用勞動范疇來解釋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的初具系統性的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后來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早期的著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展開,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確定了理論的出發點和基本特征。
近些年來,國外馬克思學界提出了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他們共創的理論中的“分擔”問題,并以此展開了對他們共創理論的初期思想關系的討論,*可參看[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彭曦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書及相關論文。但由于這些討論多囿于現代性的視閾,因而難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主要契合點,甚至未注意到恩格斯已在《大綱》中有過關于勞動異化的論述,還認為恩格斯對異化理論,終生抱著批判的態度。[12]由于準確地判斷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的核心共識對于正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對這種核心共識的探究。如前面的闡述已涉及到的,要準確地把握住這種核心共識或主要契合點,必須基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主要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大綱》等等的對比分析,并探究在他們后來共同創造的基本理論的核心內容中,延續和發展了哪些早期共同提出過的思想觀點。對于恩格斯的《大綱》,馬克思曾于1844年初就寫過摘要,[13]并在闡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形成過程時,也提到了自己對《大綱》的借鑒;[5](4)后來,馬克思還在《資本論》中多次引用了《大綱》的觀點,并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自從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后,我同他不斷通信交換意見”。[14]這些情況足以看出馬克思對《大綱》的重視和對其中主要觀點的認同。馬克思重視《大綱》的原因,一般根據列寧的看法,認為是此時恩格斯對經濟學與社會主義的關系的研究走在了馬克思的前面,對馬克思的研究有較大的啟發。列寧指出:“還在《神圣家族》一書出版以前,恩格斯就在馬克思與盧格兩人合編的《德法雜志》上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文,從社會主義的觀點考察了現代經濟制度的基本現象,認為那些現象是私有制統治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同恩格斯的交往,顯然促使了馬克思下決心去研究政治經濟學,即馬克思的著作在其中造成了整整一個革命的那門科學。”[10](90-91)
其實,馬克思當時已經對亞當. 斯密等人的經濟學有了研究,并在與恩格斯的《大綱》同時發表在《德法年鑒》上的《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十分概括地提到了”這種研究成果的“要點”。*參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由于該書首次出版的時間較晚(1932年),列寧未能讀到它。所以,馬克思曾明確表示恩格斯的研究工作走了不同于自己的理論批判的另一條道路(主要從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但得出了“同我一樣的結果”。[14](33)由此可見,馬克思對《大綱》的重視,應該主要不是受其中的經濟學思想的啟發,同時也還不只是《大綱》把經濟學與社會主義思想的結合。如前所述,恩格斯在《大綱》中運用了費爾巴哈關于“自然與人”的基本觀點來分析勞動和資本(私有制)的問題。恩格斯與馬克思于1844年8月巴黎會面之前,恩格斯發表在《萊茵報》等報刊上的文章,特別是1844年由《德法年鑒》刊載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已經開始把德國古典哲學、國民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相關思想結合起來思考勞動問題了。這種基于勞動概念的理論視界融合,在恩格斯那里可以說是一種嘗試,而馬克思隨后與此相隔不長的時間,就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成功地實現了。
馬克思寫于1845年春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15]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6],“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16](721)。 所以,一般認為“《提綱》是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17],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基于“對象性的”、“感性的人的活動”這種“實踐”,在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哲學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實踐”,是其新世界觀的存在論基石,它的基本內涵主要還不是如亞里士多德或康德所說的那種政治或道德活動的實踐,而是創造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物質生產勞動這種人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這一點,只要稍加分析馬克思哲學思考的邏輯進程即可以得到證實。如在寫作《提綱》之前半年左右完成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同恩格斯一樣,將勞動視為人們“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并強調了勞動是“人的類本質”,[5](57,58)同時深刻論述了勞動這種人類對象性感性活動的存在論意義。[18]而在《提綱》之后半年左右,馬克思、恩格斯開始共同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從存在論的視閾指出了“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即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15](79)同時,文中還批評了費爾巴哈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感性活動,而“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15](78,77)由此可見,馬克思在《提綱》中作為新世界觀基石的實踐范疇,其基本的意蘊正是作為人類的感性世界基礎的生產勞動。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在各自的早期著作中將勞動范疇作為存在論基礎的共識,在后來的科學著作中得到延續并邏輯發展為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基石。因此,可以合理地認為這種共識即是他們早期思想中的主要契合點。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老年恩格斯的一段總結性名言中得到證實:“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19]。勿庸置疑,這里所說的“新派別”,就是用勞動范疇為理論基石的馬克思主義者。
五、結語
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精誠合作,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他們早期的思想發展中,使他們相互吸引而成為理論創造中親密合作者的理論觀點,就分別蘊含于他們建立共創理論的合作關系之前各人分別著述的重要文獻中。如恩格斯的《大綱》,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等。如上所述,在兩位思想家的這些早期文獻中,都包含著對勞動范疇在含義上根本一致的規定,以及基于該勞動范疇對德國古典哲學、國民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視界的融合,進而強調勞動范疇對存在論的基石作用。可見對勞動問題的這些基本共識,是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主要契合點,是他們隨后共同建構新世界觀的邏輯起點。正因為如此,可以說馬克思一生都是那樣地重視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部《大綱》也就同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道,成為兩位思想家早期有著相互認同并相互吸引的根本觀點的見證。對此的了解,能使我們追尋著勞動范疇在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進程中的邏輯發展,漸次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進而正確地理解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及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96-625.
[2][德]梅林. 馬克思傳[M]. 樊集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4.
[3] 馮溪屏. 外化勞動與異化勞動辨析——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札記[J]. 學術交流,2010(3).
[4][德]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 榮震華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249.
[5][德]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中共中央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
[6]馮溪屏,張奎良. 勞動二維結構的生成與解構——馬克思對歷史之謎的破解[J].齊魯學刊,2007(4).
[7][德]恩格斯.英國狀況。十八世紀[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6-677.
[8][法]傅立葉.傅立葉選集(第3卷) [M]. 汪耀三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0-104.
[9][英]歐文. 歐文選集(下卷) [M]. 柯象峰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3-16.
[10][俄]列寧. 列寧選集(第 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89.
[11][德]恩格斯. 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A].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90-210.
[12][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M]. 彭曦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363-364.
[13][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14][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3-34.
[15][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4-61.
[16][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13.
[17]田心銘. “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研讀[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2).
[18]馮溪屏.從人的類本質到人類生產力——兼談馬克思存在論的緣起[J]. 北方論叢,2007(3).
[19][德]恩格斯.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258.
〔責任編輯:詹小路〕
作者簡介:馮溪屏,男,教授,哲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 學報編輯部,浙江 杭州,310018)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552(2016)03-0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