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職業院校精準扶貧途徑探討*
李 超**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職業院校在扶貧中具有扶貧攻堅的堡壘作用,為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搭建了平臺。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自于農村的比例遠遠大于城市學生的比例,教育著大部分精準扶貧對象的學生,加之職業教育是接地氣的教育,其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職業院校應加大對精準扶貧區域的學生的招生力度,讓更多貧寒子弟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加強對精準扶貧對象的學生的精準教育,通過教育脫貧;充分發揮行業、技術優勢積極服務精準扶貧的區域,發揮輻射社會的積極作用。
職業院校;精準扶貧;扶貧平臺;教育脫貧;技術脫貧
精準扶貧是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興衰的重大戰略,黨和政府推出了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扶貧先扶智、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已成為共識,職業教育必然在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中有其獨特的積極作用,作為職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職業院校在精準扶貧中也將會大有所為。
就業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也是普通群眾關注的焦點,是否有業可就,關系到普通群眾的生計,而精準扶貧的對象大部分都是生計出現了問題,有業就、就好業,自然也就脫貧了。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注重生產實踐所需的技能培養,俗語云: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個人技術技能的高低對其生計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職業院校是承載職業教育的主要平臺,更是讓每一個人都有學習一門技術、學會一種本領的平臺,特別是對于維持生計都很困難的人們,有著扶貧堡壘的作用。
一是技術優勢。職業院校均是以某個行業、專業的技術作為基礎,集聚了大量的該行業、該專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且有大量的生產實訓基地,廠中校、校中廠為職業院校辦學特點與優勢,人才培養符合生產實踐一線的需要,動手能力強。目前尚未脫貧的人們,總體來看,均缺乏一門社會需要的技能。另外,職業院校還有技能升級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有許多傳統工種被逐漸淘汰,比如石匠,在機械化施工普及的情況下,石匠在歷史舞臺消失了,傳統石匠們面臨轉型,這種轉型是社會發展的倒逼,但只是個體在生計無路的情況下,被動轉型,無社會引導,多數石匠在“石匠”這個工種消失以后其生存狀況自然比以前更差,若再遇家庭變故等其他因素,也就難以維持生計。所以,有職業院校的存在,一方面可以讓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們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可以讓技能動態化,適應社會需要,而不會過時,確保人們有業就、有飯吃,而不至于讓人們陷入生計難以維系的貧困之中。
二是教育優勢。職業院校不僅姓“職”,更是姓“教”,不僅僅是培養人像機器一樣的技術操作,更是培養人的智與志,符合了黨中央扶貧先扶智的號召。職業院校對屬于精準扶貧對象的學生,更有精準實施教育的義務與責任,幫助他們消除心理困惑,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
力,讓他們敢于面對貧困,努力學習,擺脫貧困,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三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較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中職學校畢業生95%以上來自農村家庭和城市經濟困難家庭,高職院校95%的畢業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52%的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這兩項比例近年來一直保持上升趨勢,這表明職業教育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職業院校承載著改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使命。
(一)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與教育
一是盡最大努力精準招收與識別經濟困難學生達到資助對象精準。招收與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職業院校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性環節,有了對象,才能談得上精準,中職學校的生源來自貧困家庭的較多,高職院校相對較少,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自主招生,或者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努力創設條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予以招生政策支持。國家層面應全力打通職教立交橋,改變職業教育的弱勢群體地位,給寒門學子學習職業教育后有全程的發展通道。對學校現有的學生中,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識別機制,建立根據學生在校表現、當地政府的家庭經濟情況證明以及貧困建檔等多維度,精準識別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確保每一名貧困生得到資助與教育。
二是精準使用資助政策。目前國家已經建立以獎、勤、助、貸、補、減、免為主體的學生資助體系,中職學生資助面全覆蓋,高職學生資助面近30%,國家高度重視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就是要把國家的巨額資助資金精準落實到學生身上,不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資助政策,資助方式精準。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向上,克服困難,努力爭取獎學金,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學有余力時參與勤工儉學;對孤寡傷殘等特殊困難學生,應充分給予資助與人道關懷,給予助學金資助的同時,還應酌情予以學費減免;貧困建檔家庭的經濟困難學生應直接獲得最高檔次的助學金,低檔次的助學金應注重考慮在貧困學子中的覆蓋面,做到黨和國家的政策陽光普惠。
三是精準使用教育方法。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校伊始,應廣泛深入去了解學生的特點,個人興趣愛好,予以專業發展引導,必要時可以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量身選擇、調換專業,進校時就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深入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態,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面對貧困;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比較突出的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狀態,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合理化解其心理困惑,幫助其形成更為健康的心態。
(二)發揮行業技術、人才優勢對接貧困地區
一是職業院校行業特點與貧困地區區域特點對接。職業院校具有鮮明的行業特點,具有行業技術優勢;每個貧困地區都有其鮮明的區域特點,有的地區以人員外出務工為主,有的地區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或是水土特色、或是文化特色、或是革命老區等,都具有因地制宜發展的一些先天條件,建筑類、機械類職業院校可對接外出務工為主的貧困地區,向外出務工人員輸出技術培訓;農業類職業院校可以對接具有鮮明水土特色的貧困地區,幫助該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文化類職業院校對接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貧困地區,幫助其發展文化產業、旅游業等,充分結合職業院校特點和貧困地區特點,形成脫貧合力。
二是職業院校應為貧困地區增強人力資源保障。人力資源相對充足的院校可以派出骨干力量,加強對貧困地區的人才支持,在規劃、管理、技術等方面到現場予以幫扶。為貧困地區提高人員培訓力度,有針對性的進行技術技能培訓,為所對接的貧困地區培養技術人才,支撐其產業發展。
三是技術與人才支撐的長期性。屬于國家精準扶貧的區域,其貧困都有許多職業院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基礎設施建設、貧困人員的思想等問題,貧困是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的積累,對貧困狀態的脫離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職業院校在參與精準扶貧的初期,可能連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都沒有,或者就在面上走走過程,隨意搞了培訓,拉幾條橫幅,寫兩篇報道,做好總結報告上級就完成了精準扶貧。職業院校要將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做實,就必須要有做好對精準扶貧地區支持的長期性的準備,且要有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的決心。
(三)積極服務社會促進精準扶貧工作
服務社會是職業院校所具有的功能之一,也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承擔的義務。職業院校在社會服務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技術技能積累、社會培訓等方式來展開,在點上,職業院校應與貧困區域對接,在面上,還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行業特點、技術人才優勢,充分覆蓋職業院校所在行業的相應貧困區域,切實發揮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功能,為貧困地區廣泛開展技術積累培訓、鑒定等工作,盡最大限度發揮職業院校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由于中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院校在社會中的認可度較低,職業院校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在理論探討層面還較多,在具體的工作開展過程中,職業院校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方面需要國家對職業教育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還需要職業院校自身去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這樣職業院校在精準扶貧的工作中才能大展身手。
[1]朱愛國,李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職教論壇,2016.1.
[2]征玉韋,王德軍.職業教育扶貧開發功能之比較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4(1).
*德陽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項目(項目編號:DY16C039)《高職院校“招生-教育-就業”對經濟困難學生全程化精準扶貧機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主持人:李超。
G
A
** 作者簡介:李超(1983-),男,四川宜賓人,碩士,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