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亮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鄉鎮人情往來消費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章明亮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人情往來模式是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事實。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情往來消費越來越失去原有的本質,從社會群體互助變成了居民負擔,甚至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鄉鎮居民人情往來的現狀并提出對策。
鄉鎮;人情往來消費;社會學
鄉鎮人情不同于城市人情,鄉鎮人情往來是由熟人社會發展而來的,人際關系更加復雜,尤其是親戚關系,使鄉鎮人情往來具有更廣的對象。近些年,雖然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但人情往來消費的支出增長幅度更加快速。
(一)人情往來消費金額巨大
在筆者所在地區,八十年代時,一次人情最多20元,30元,而現在一次人情最少200,多則幾千甚至上萬,視雙方的關系密切程度而定。禮金的多少逐漸由當初的心意表達變成了關系深淺的標桿,也就是“禮輕情意重”成了“紅包癟,感情淺”。人情消費一年比一年多,居民的負擔一年比一年重。
(二)人情往來消費明目眾多
在以前,除婚嫁喪葬、小孩滿月、逢年過節等大事外,鄉鎮居民不太樂意舉辦人情宴,因為舉辦宴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進化,人情宴請只需進酒店或者請廚師團隊進家就可以解決,而這些花費可以從禮金中得到,甚至還能有額外收入。所以,人情消費越來越復雜,達到了幾十種,婚禮、喪禮、滿月、周歲、上梁、生日、喬遷、入學、參軍、看病求醫、逢年過節、職場打點、親友聚會等都需要人情消費,
(三)人情往來消費時間密集
鄉鎮居民大多有著復雜的親戚關系,況且還有如此眾多的消費明目,必然會使居民的人情次數增多,也會導致人情往來消費金額越來越多,給家庭帶來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事實上,這么密集的次數,還有部分是由人的博弈心理造成的,總希望自己花出去的錢能盡快收回,會找各種理由辦人情宴。
(一)貨幣化越來越嚴重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人情消費的貨幣化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為他不會消耗隨禮一方的購買物品的時間,也不會讓受禮一方有“東西用不著,太浪費”的想法。但從社會學角度考慮,把貨幣變成人情交換的媒介,實際是一種拜金主義,會使樸實的人際關系變得庸俗。
(二)功利超越了道德
人情消費是一項傳統,但是不合理的隨禮除了給居民的經濟造成負擔,還會產生一些矛盾,讓人情往來變的更功利性。張三過生日,李四隨了400元,兩年后李四辦事,張三也隨了400,這時候,李四很可能就不高興了,認為物價在漲,怎么能和前年的一樣呢。所以現在的人情往來消費不僅僅是道德投資,更是一種經濟投資。
(三)面子文化
誰都知道收受的禮金是別人“暫存”的錢,終歸要還出去的。但是人們還是有這么一種想法,誰家禮多誰家回禮多就有面子。在面子的影響下,出現了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在相互攀比下,人情支出自然水漲船高,而辦事者大操大辦,更加重了這種心理。“打腫臉充胖子”的現象越來越多。
(四)從眾心理
婚喪、喬遷、升學、參軍、生日、看病等都要隨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趨勢。即使很難承受人情往來支出,也會默許下來,因為如果他們不與大眾保持一致,就會被邊緣化,這在他們狹小的社交模式下是非常致命的。
(五)滋生腐敗
對于明目張膽的行賄受賄,多數人能保持頭腦清醒,但借著“人情”的掩護,比如結婚、生日、看病、拜年等機會,暗中賄賂收禮,人們往往會心存僥幸,自找借口。長此以往,人情消費就會形成“溫水煮青蛙效應”,不知不覺間成為腐敗的溫床,污染政治生態、敗壞社會風氣。
正常的禮尚往來是傳統美德,我們理應繼承和發揚,但是,現在的人情往來消費嚴重偏離了原來的本質,助長了資源浪費,加重了居民負擔,凈化人情風刻不容緩。
(一)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新的輿論氣氛
有關部門需要在鄉鎮深入開展“禮尚往來有度”的宣傳教育,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工具,對那些婚事新辦、喪失簡辦的文明新風進行宣傳。
在人情消費越演越烈的當下,“禮金白條”已然悄然出現。“禮金白條”的出現能緩解攀比之風,也能減輕居民的負擔,但是據調查,有很多人不認同這種行為,認為這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唯有政府部門大力宣傳,才能緩解固有的思維。
(二)通過“制度”遏制“人情”
“生意往來需要人情,看病住院需要人情,擇業就業需要人情”,面對如此的社會文化,人們都期望用關系來解決問題,而公職人員是最具有關系的,這便容易滋生腐敗。《關于黨和國家工作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關于禁止黨員干部大操大辦酒席的通知》等文件的出現,對公職人員以身作則,凈化自己的人情交往,有一定的約束。但對普通居民的約束不大。所以需要動員公職人員勸解其親屬進行健康的人情往來,公職人員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帶動其親朋,讓他們明白感情是人情往來的核心。
(三)建立鄉約,對人情往來消費進行自我約束
鄉約,中國基層社會組織中社會成員共同制訂的一種社會行為規范。法規與人情是一對矛盾體,單靠法規是很難凈化人情風的,所以需要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建立合理的鄉約,對辦酒的規模和范圍進行約束,把國家的各種扶持政策納入鄉約進行管理,實行一票否決。成立“紅白理事會”,倡導居民破舊俗、樹新風,厚養薄葬,減輕了居民負擔,促進社會穩定。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辦紅白喜事,沒有親戚朋友的幫助很多時候是很難辦成的,為了順利完成,人情往來消費就出現了。所以人情往來消費,是一種互惠行為,也是一種社會的財富轉移,能力居民轉移經濟和社會風險。只有不斷完善養老、醫療、公共服務等的社會保障體系,居民對人際關系的依賴就會降低,過度的人情往來消費就會隨之減少。
[1]陳云.禮金成重負:農村人情禮往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消費經濟,2005.
[2]俞杰龍,占輝斌,錢大可.農村人情消費研究演進綜論及未來展望[J].商業經濟,2016.5.
[3]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J].社會學研究,2004(5).
[4]金曉彤.我國農村居民人情消費行為的特征與基緣[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
*慈溪市2015年度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慈溪禮金文化發展背后的居民社會心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SKB009)。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