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蓓蓓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分析
歐陽蓓蓓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現代民族聲樂不僅保留傳統民族聲樂中所特有的戲曲和曲藝藝術精髓,又汲取西方聲樂藝術的唱法理論,展現出時代所賦予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是集民族性、藝術性的心民族聲樂藝術。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現代民族聲樂,在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等方面都體現出民族間的融合,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間的融合發展。現代民族聲樂發展思維上的更新,在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同時,也不斷的被世界所喜愛。
民族聲樂;藝術特征;演唱風格
民族聲樂是多民族國家的一種聲樂藝術,包含多種傳統體裁的聲樂形式,是時代發展下藝術審美本質所產生的一種特定文化。自上世紀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開始注重自身大國形象的構建,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不同時期下,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有不同的藝術特征,比如八十年代的《紫竹調》、《外婆的澎湖灣》等音樂作品,借助原始民間素材表達人民對幸福生活及人文情懷的贊頌;九十年代的民族聲樂著重于各個少數民族的地方元素,民歌及傳統戲曲曲藝的腔調合西洋的大小調,表現聲樂的感情與意境。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求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情,中國的現代民族聲樂展現出多元化的藝術風格,但總體來說,中國民族聲樂仍舊籠罩于西方聲樂藝木的輝煌之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理論研究還缺少有力的理論支持。只有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研究進行科學地評判,全面認識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中國的民族聲樂才有更好的未來。
(一)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音樂文化的融介
20世紀40年代開始,西洋美聲唱法因其歌唱聲音極具穿透力、運用氣息比較穩妥且悠長有力等特點開始被中國的音樂工作者所認可,部分音樂工作者致力于西洋音樂于中國民族聲音的結合運用,經過“求同存異”后,逐漸形成將西洋音樂歌唱藝術與我國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及人文氣息融介一體的特殊聲樂藝術。這一融合不但包括聲樂技巧的融合,也是不同地區間不同觀念上的融合。在演唱技術上,中西方聲樂藝術最大的不同是歌唱的聲音上的差異。大家都知道,美聲唱法深刻分析人體生理上結構的特點,搭配深沉的歌唱氣息,從而帶動聲帶在腔體發生震動。美聲唱法主要采用高位置的聲音震動,共鳴腔十分突出。民族聲樂與西方音樂技術方面的融合,一方面中國民間聲樂傳承了中國傳統戲曲曲藝藝術的精髓,音色明亮細膩,且聲音靈活多變。同時,汲取美聲唱法中演唱氣息的運用及“歌唱共鳴腔”的拓展,最后達到演唱音色細膩與寬厚、通透與集中的中國民族聲樂的藝術特點。另一方面,通過對美聲唱法的研究,民族聲樂演唱方面學習美聲唱法對聲帶的保護,演唱技巧的科學運用,也促進我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從而塑造更加科學化、多元化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
在觀念上,中國傳統的民族聲樂受儒家思想影響,歷史演變中的世代熏陶下,中國民族聲樂形成了內斂、細膩、謙遜等藝術特點。中國民族聲樂文化注重文化修養,主要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精神,其歌唱表演中的人物裝扮、服裝造型、肢體語言及音色特點等各種元素均為表現含蓄內斂的文化氣質服務,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套路,不利于聲樂藝術的發展。反觀西方文化,我們發現西方文化追求個人的獨立性,也就是個性與自由。共性之中尋求自我個性,是西方聲樂作品和音樂愛好者的共同趨同,此種理念容易引導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人類智慧的另一層真實體現。文化性格的差異,造成了中國民族聲樂在音樂作品的審美情趣方面表現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特殊偏好。
文化融合下的審美相互影響,中國人民對國際性流行音樂元素逐漸表現出接納的態度,黑人音樂、鄉村音樂、RAP、以及宗教音樂等,越來越多的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被我國音樂愛好者運用在現代民族聲樂的創作之中。在表演形式上,不少新的音樂作品其表演方式融匯美聲、民族、通俗等各種音樂形式,對于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創作有強烈的思考意義。通過對西方音樂理論的研究在,接受并認同了西方聲樂藝術發展的科學性,在保留民族聲樂本土特色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方的音樂理論,創造更具感染力的民族聲樂作品。
(二)民族聲樂藝術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
文化一詞包含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是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的一個系統的總結。不同的文化個性下,其音樂的表達和審美特征也各不相同。我國多民族的歷史特殊性也決定了民族聲樂包含不同民族的音樂審美與表達,是民族團隊一致對外的音樂性格體現。在唱法上,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傳承于傳統民族民間歌唱和戲曲曲藝,是56個民族音樂文化下的聲樂演唱精髓,也是多民族文化藝術融合的文化藝術形式。中華幾千年的血脈傳承鑄就我們的民族音樂以“情”為核心的音樂內涵,民族音樂的歌唱都是個人或者民族對自身情感的抒發。民族音樂實踐歌唱方面來說,漢族社區以農耕為主聚族而居,其歌唱行為是人民大眾調節社會關系的認同手段之一,也是人民辛勤勞作生活的宣泄途徑,干預著人民的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創作。
因此,音樂的情感表現也是血緣、婚嫁、生老病死等天然情感的首要體現。對于少數民族聚焦群落來說,保留至今的“酒歌”、“情歌”、“山歌”等歌唱形式,也是少數民族人民自身“情感美”的精神表達,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得益彰。
多元化音樂文化藝術形態的“混血”發展下,國內各少數民族間的唱法相互交織,比如蒙古“長調”“呼麥”、陜北的“信天游”、東北的“二人轉”等不同民族、地域的演唱,其在語言、音調、嗓音的運用等方面演唱技巧和風格千變萬化,正是這些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獨特亮點,才確立起中國民族聲樂多樣化、多元化的民族音樂形象,向世人展現出極具特色與吸引力的民族聲樂藝術。例如,歌唱家郭頌的《鳥蘇里船歌》,其歌曲的創作是通過作者親身與赫哲族人民的長期交往,吸收赫哲族的民間曲調,從而創作完
成的一首得以傳承久遠的經典作品;施光南創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其曲調與歌詞充滿少數民族生活的激情與跳躍,是少數民族歌手騎馬打鼓生活的真實描述,富于彈性的曲調是新疆少數民族人民對生活美好的歌頌;此外,如《鴻雁》、《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邊疆的泉水清又純》、《茉莉花》等很多著名歌曲,都是音樂創作者對少數民族音樂特點的借鑒體現,其歌詞曲調完美融合少數民族特有的風格節奏,使人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可以很好的體驗少數民族所蘊含的民族風情和民族性格。
民族聲樂藝術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很好的將不同民族間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習慣交織在一起,拉近不同民族不同人們的精神距離。這種民族音樂的融合,既能有效的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創作,增加其多樣性以滿足各民族人民對音樂的廣泛需求,又能積極的弘揚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趣味,促使更多的人喜愛少數民族音樂,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歷史悠久的文化發展進程,豐富多彩的多民族發展特征,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內涵。民族團結和和諧,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多樣復雜性的基礎,也是民族關系得以融合發展賴以生存的必須土壤。在更高層面,民族聲樂藝術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使我國民族音樂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展現出獨立對外的民族形象,是56個民族團結一致對外的精神呈現,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一直要保持的民族基調。
(一)民族特有和民族綜合的演唱風格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包含有三種主流唱法:民族、流行、美聲,近年來,受限于西方音樂的沖擊,民族聲樂中的原生態唱法開始被人關注且不斷流行。原生態唱法是我國不同少數民族聲樂文化個性發展下的結晶,其以原始的發聲方法為基礎進行演唱,根植于特定的人文自然環境,具有鮮明的民族本色,不可超越和替代,當下人民生活中流行的原生態音樂文化很多,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蒙古的呼麥,在各大音樂活動中經常出現。民族的音樂風格,是一個少數民族的音樂所特有的氣息與格調。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來源于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文化,是中國大地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魁寶,也是人們社會生活的情感反映和藝術體現。由此可知,中國民族聲樂是不同地區人民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下的精神產物,因此各民族的音樂風格迥異。東北的樸實豪放的二人轉、高亢燎亮的陜北信天游、溫婉細膩的江南小調,不同風格的演唱聚集在現代民族聲樂的舞臺上,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民族特有和多民族綜合下時代賦予的產物。
文化發展背景的不同,演變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特有的民歌風格色彩,據此,中國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可以大致分成五個區域。東部區域是狩獵文化區域,其音樂多受薩滿影響,山歌、歌舞曲、薩滿調都是當地民族的主要民歌形式,其民族音樂充滿了質樸又豪爽的民族性格;西部草原及高原文化區域,其音樂主要受宗教影響,不同民族間宗教信仰不同,比如信奉伊斯蘭教的新疆自治區,受佛教影響的藏族自治區,其民族音樂表現宗教特色和生活氣息;北方草原文化的影下,音樂演唱風格充滿了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與北方人民遼闊的氣質和寬廣的胸懷相匹配;中原及東南沿海地區,氣候原因影響下,民眾性格溫婉細膩,因此此地區民族音樂多以委婉精致見長。中國民族聲樂發展下,其民族特有和民族綜合的演唱風格重疊或交融,不同地域下的民族音樂文化相互吸收與彼此交流,使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異彩紛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不僅是音樂對社會生活、民族文化的情感體現和反思,也是中國民族聲樂根植中國大地、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民族聲樂藝術所凝聚的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血,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得以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二)共性化的聲音特點
中國民族聲樂的特點是聲音明亮、高亢、甜美、圓潤、清脆,與西洋的“美聲唱法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國多民族共生的現實注定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的音樂特征,這也是民族聲樂區別于一切外來聲樂藝術的重要標志。共性化的聲音特點主要表現為:明亮靠前的聲線、咬字字正腔圓和韻味濃厚的潤腔。漢字的銜接需要經常進行聲母和韻母的相互轉換與銜接,氣息的流動需要短而有力、通而收放自如的訓練,都促成了民族聲樂演唱的位置相對靠前,聲線明亮靠。真假音的結合也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和價值集中體現。
我國人民崇尚人與自然的結合,這也影響了我國人民在聲樂演唱中有特定的審美特征和價值取向。民族聲樂藝術在演唱方面經常將真聲和假聲兩種發聲狀態相結合,進行真假聲的交替發音。真聲,是聲帶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的最基本的音色,與人們日常說話的聲音相似;假聲又指大家通常所說想小桑,小桑狀態下的發音與真聲狀態下的音色完全不同。真聲和假聲的聲帶震動不同,真聲發聲是聲帶是拉緊收攏的,而假聲發聲其聲帶所采用的邊緣震動。真聲聲音真實且充滿彈性,假聲能發出超越聲帶正常震動時所發出的音色范圍,假聲音樂較廣。真假聲結合下,即可滿足歌唱方面所要求的高亢燎亮的音色,也能演唱出清麗柔和的聲音,增加演唱的聲音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另外,假聲對于大自然聲音或者動物鳴叫聲音的模擬也是其獨有的特色,這在部分作品的演唱技巧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漢字具有五音、四呼、十三轍的發音特色,其咬字位置、發聲腔體講究平恨陰陽和咬字歸韻,要求演唱者的咬字發音要非常清晰;潤腔主要是通過對聲腔進行潤色和裝飾使聲腔圓潤流暢,從而形成特殊的風格和韻味。潤腔是中國聲樂所獨有的聲音特點,經常出現于中國傳統的戲曲和曲藝藝術中,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繼承了潤腔這一演唱方法,對音樂主題的表達更生動自然,且形式靈活多變。
[1]烏仁托婭.淺談民族聲樂藝術的魅力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5,(18).
[2]周東恩.論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特征與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周凡斌.淺論聲樂訓練中聲音標準的構建[J].大舞臺,2010(02).
[4]曾崢.通過跨界演唱現象引發的對聲樂教學的思考[D].西南交通大學,2016.
[5]楊曙光.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定位與發展[J].音樂研究,2001,(03).
歐陽蓓蓓(1976—),女,漢族,廣東省汕頭市人,碩士,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