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華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淺談聲樂教學與學生素養的提高
李敬華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聲樂藝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追溯以這種最為自然的方式來表達著人類的真情實感。因此,作為一名聲樂教師,在傳授聲樂技巧的同時更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歌唱對音樂有更為深刻地理解,從而升華其心靈,提高其素養。本文從聲樂教學出發,從聲樂語言教學入手,提出闡了在聲樂教學和學習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技巧,提升自身素質及文化品味,最終使他(她)們成長為具有良好文化素養的音樂人才提出了個人觀點。
聲樂語言;歌唱心理;音樂表現力
聲樂藝術是人類社會最古老、最普遍、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音樂種類,它是以人體自身為樂器,以人的嗓音為音源而唱出的音樂,即人聲的音樂。聲樂是人類長期以來表達真情實感最為自然和直接的方式,因而把音樂看作是人類情感的靈魂是非常貼切的。做為聲樂教師,在傳授聲樂技巧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內涵的深刻理解而升華心靈,提高素養。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對于歌唱者而言,是歌者內心的印象、認識、感情及愿望通過歌曲為載體的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使得歌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精神滿足,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恢復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而對于聽者,它則是一種刺激和信息的接受,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并產生出表達和行動的要求。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開展聲樂技巧學習期間,注重自身人格素養以及文化品位層面的提升。所以,聲樂教學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喻宜萱教授說:“任何歌曲的表現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內心的感情活動,許多細微的、生動的表演,都有賴于對文字的了解和對語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剎那,常常是產生于字里行間的會心的感受。”從專業化角度出發,聲樂語言是指國內相關聲樂作品以及國外相關聲樂作品當中的歌詞,例如古代詩詞集以及現當代歌曲,還有外國藝術歌曲,尤其是指德奧藝術歌曲。以上的藝術歌曲在歌詞上都充分展現了不同時代的相關文化背景與文化精神,而且還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采以及藝術魅力。從聲樂語言教學出發,教育人員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演唱之前的有效指導,讓學生做好演唱準備,包括了解清楚詞作者真實的創作背景、作家情感表達以及特定生活場景等。從而讓學生可以將情感、歌曲以及歷史文化等有效連接起來,保證歌曲演唱中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更加真實地演繹好作品的內涵與格調。
科學的歌唱,要求歌唱人員不僅僅要有著非常堅實的歌唱技術,而且還必須要有著良好心理素質水平。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歌唱者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歌唱者演唱時的心理可分為兩種,積極良好的歌唱心理狀態能夠有效地發揮出歌唱者本身的演唱水平,而消極不良的歌唱心理狀態則會嚴重影響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在歌唱中,學生們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緊張,很多學生在臺下演唱的很好,但一上臺就會出現身體僵硬、心跳加快、氣息上浮、忘詞、跑調、卡殼等現象,我們俗稱“怯場”,這是聲樂學習中常見的幾種心理現象,要排除這種心理障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心態,以平緩的心態自然的融入到聲樂課的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的主觀能動性,每一節課都要讓學生自主地、自然、積極并愉快地參與其中。使歌唱的心理壓力減小到最低限度。再者,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意志和性格,遇事沉著冷靜,有較好的自控能力并學會適應環境,克服各種情緒干擾。要多唱、多演、多實踐,注重培養自己的歌唱欲望,隨著經驗的增加,就會不斷增強自信心。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加強對聲樂作品的理解,調動自身的全部精力,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努力表現歌曲的意境,同時要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心理暗示“我能唱好”、“我能行”,信心越足,心理就會放松,這樣就會發揮出好的歌唱水平,因此,建立自信是克服怯場最好的方法。
聲樂教學真正意義在于可以使學生在正確認識作品內涵前提下,把豐沛感情有效融入到自身的歌唱當中去,也就是實現“聲”與“情”的融合。聲樂教學活動期間表現音樂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學生的歌唱,它是歌唱的基礎和前提,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是聲樂教學的關鍵性教學目標之一,要達到此目標就應該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歌唱吐字能力。可發聲方法的不正確不僅僅會出現情感的表達平鋪直敘現象,有的還會出現聲嘶力竭的狀況,這樣歌曲內涵的抒發會受到阻礙。“情”則是以聲為基礎,進而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意境。以情感表達帶動歌唱的聲與韻。有聲無情,聲音機械,缺乏活力和藝術的感染力,反之,即使有豐富的情感,沒有優美的聲音,也不能稱為聲樂藝術。有聲無情或有情無聲都不是理想和完美的歌唱。因此,在教學中,學習好聲樂技巧的同時更應注重音樂表現力的理解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聲樂教師在聲樂課堂上就要有飽滿的教唱熱情、豐富的表情、靈動的肢體語言以及科學可行的歌唱技巧,以此來激發學生與教師情感的共鳴。還要深刻的了解作品的風格、特點,熟讀歌詞,唱熟旋律,要在歌詞和音樂的統一體中,反復推敲,不要拿來就唱,要全面分析歌曲的旋律特征。
要想感動別人,就首先要感動自己,讓自己置身與歌詞創作的情景之中,深入體驗,投入并忘我的歌唱,把技巧理解為表現情感之美的必要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追求音樂的美。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在掌握了正確歌唱的同時,又能使自身日益豐富起來,逐漸成長為具有良好文化素養的有用人才。
關注學生的成長就是關心我們的未來,心靈的塑造是我們教師的本分和職責,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去感染學生,譜寫出最具生命意義的時代旋律。
[1]趙伯梅.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薛良.歌唱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6.
[3]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
李敬華(1977—),女,講師,研究方向:歌唱藝術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