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茜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閻良 710089)
音樂表演美學初探
郝 茜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閻良 710089)
音樂表演藝術作為藝術創作中的“二度創作”,在音樂藝術審美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加強音樂表演美學的研究,是音樂學學科發展的重要使命,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理論高度和認識水平。本文旨在通過美學研究的視角關照音樂表演在音樂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音樂;表演;美學
音樂表演是音樂藝術的最終呈現方式。它之所以被稱為“二度創作”,是因為其依靠的前提是作曲家的音樂創作,之后通過特定的符號轉化為文本格式被記載和保存。隨后,音樂表演者以此為依據,對音樂原本(或稱音樂 “原材料”)進行再度闡釋解析,展現在音樂藝術的終極目標,即音樂欣賞者面前。可以說,一度創作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巧思妙想被“烘干、脫水”保存在曲譜中,如果沒有進行過音樂技能專業培養,受眾是不會欣賞到曲譜呈現出的音響美感的。可以說,除了作曲家本人,曲譜形式的音樂已經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璀璨的激情。若使得其“復活”,就必須等待音樂表演者的解碼和闡釋。音樂家腦海中的音樂是鮮活的音響,最后只有經過音樂表演過程,方可還原為音響。因此,我們說音樂表演過程就是一個藝術解碼過程。
至音樂表演環節后,音樂闡釋并沒有終結,最后由音樂欣賞者最終完成。音樂藝術過程中的創作者、表演者和欣賞者實際上分別是一度創作、二段創作和三度創作的本階段“音樂受眾”,他們都在各自的階段接受并改編著音樂。并帶有個人因素地將音樂形式以微妙改變的形式予以保存,每一環節的遞變都是本階段“音樂受眾”創造出的“新成果”。所以,音樂藝術的過程始終是一個接一個的被創造過程。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音樂藝術之所以具有神秘般的魅力,正是因為音樂過成功各階段都在進行著創造,每個階段參與的人都能夠參與其中,而不是單純的欣賞和復制。
中國的音樂藝術傳承方式多為“口口相傳”,音樂作品大都是通過一個個的“二度創作”、“三度創作”、“多度創作”保存下來。加強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理論的研究目前還很薄弱,許多著作中只是泛泛談論,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深化研究,更加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系統整理。國內缺乏深入的專題性研究和系統性研究,而表現出綜合歸納的特點,重視描述,缺乏細致的音樂本體形態和結構特征分析,在理論闡釋中融入了一些中國美學的概念,比如“意境”和“虛實”等等 ,表演測量在國內上甚至還沒有進入音樂學術研究的領域,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還有待加強。
音樂作品分析不應只是體現在作品分析上,還應該重視表演分析。因為音樂的最終呈現還是要靠表演完成。音樂表演將符號化的音樂曲譜創作變成鮮活的音樂藝術形象。一首音樂作品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甚至用微觀的視角小心處理。目前的《曲式分析》書籍多為作品的架構、調性布局等和作曲有關的分析,對于怎樣應用,還沒有系統的表演分析。雖然我國各藝術院校的表演系老師們每天都要求學生做表演分析或作表演指導,可這些行為仍然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口傳心授”,沒有量化指標也沒有統一的理論基礎和標準。
流行音樂是當下的藝術形式,有著時代的呼吸與節奏、體現當代風尚與審美。它融匯了以往各種音樂因素,跨越時間、空間,是人類對音樂藝術的最新表達。無論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還是東方的民族音樂,流行音樂都傳承和保存了其中具生命力的部分。格什溫的音樂在當時的美國就是流行音樂,經過時間的千淘萬漉,才被歷史定性為“爵士樂”的代表。流行不是庸俗、古典也不代表高尚。流行還是古典只是一個音樂階段的時間分期。實際上,本人以為流行音樂就是“當代音樂”。只不過因為還在發展進行,還未經界定和命名,才通稱為“流行音樂”。另外,對于把流行音樂簡單界定為“商品音樂”的提法,本人并不贊同。流行音樂力求創新,走以前沒有走過的音樂道路。實際上,音樂的歷程不是一直如此嗎?我們不斷創造、再不斷篩選、揚棄、將篩濾后的音樂形式保留傳承,并開始又一次創造揚棄的征程,體現著時代的精神追求和當下的審美意趣。
可以說,“中國風”的音樂是在臺灣歌手周杰倫的歌曲演唱中被大眾廣泛接受和認同的。在詞作者方文山的歌詞創作中,受眾越發感受到在流行音樂旋律之下掩藏著的具有古典詩詞意味和中國審美韻味的歌詞美感。這些作品其間還會使用中國樂器加以渲染和襯托,典型的代表作有《青花瓷》、《東風破》、《菊花臺》等。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種混搭形式的歌曲立刻征服了中國大眾的耳朵。因為,這種音樂形式既熟悉又新鮮、即流行又傳統。中國人在其中的中國式語匯中找到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承繼感、卻又不失當代的音樂審美音調,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融合與搭配。因此,當今音樂表演需要唱法跨界、需要中西混搭、需要視聽結合,總之要呈現出綜合交匯的一面才具有足夠的藝術震撼力和聽覺沖擊力。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郝茜(1977—),女,碩士,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