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淺談歌唱的共鳴
李 楠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聲樂是一門以人體歌唱器官為“樂器”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發出優美歌聲的音樂藝術。歌唱的器官包括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吐字器官,聽覺感受器官等。其中共鳴器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并結合上述器官的相互配合運用來進行演唱,才能表達出作品的難度及完整性,唱出好的作品。同時,聲樂也是聽覺藝術,能夠起著鑒賞、分辨、引導歌唱的重要作用。并與上述器官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特別是與口腔共鳴的運用,可以起到美化聲音的作用,這才是歌唱共鳴的魅力所在。廣義的共鳴是指表演者在進行演唱時由于對作品的理解準確充分、情感處理的豐沛、音色好聽、演唱技巧運用的恰到好處,具有感染力,從而能與聽眾在心靈上產生強烈共鳴。而狹義的共鳴是指人體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一些重要器官。它們之間相互配合、作用,并結合氣息,真假聲的變換、咬字等一些方法技巧來獲得科學的發聲方法。因此,怎樣獲得歌唱共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聲音更加圓潤飽滿,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歌唱;共鳴;器官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物體振動頻率的大小決定著聲音的大小。而人聲也是如此,它靠聲帶的震動產生聲音,聲帶振動的頻率越快,人體發出的聲音就會越高越大,如果震動的頻率越慢,那么人發出的聲音就會越低越小。人體作為歌唱“樂器”應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就是:發音體、共鳴體、發聲動力。其中,聲帶就是人體的發音體;人體的胸腔、口腔、頭腔等都是共鳴體;人體發聲時所呼出的氣息就是發聲的動力。趙震民在《聲樂理論與教學》著作中曾指出:“歌唱的發聲就是由呼吸、發聲、共鳴三個要素構成的,而且還必須由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協調地統一才能完成。”其實不然,歌唱的發聲原理就是,人體從肺部呼出的氣體通過喉部時,由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并在共鳴腔體里各個器官相互作用,配合,達到了共振的效果從而產生共鳴,共鳴可以美化音色,擴大聲音,再經過人體口腔器官的加工,就形成了有人體歌唱器官所發出的帶有語言的歌唱藝術。
共鳴是一種物理現象,它是由物體振動時影響到其他物體或其他物體的空間而引起的振動產生的共振現象叫“共鳴”。人體的共鳴腔體有很多包括:胸腔、喉腔、咽腔、鼻腔等。根據人體共鳴腔的身體特點與聲區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頭腔共鳴的內部器官主要包括鼻腔,咽腔及鼻竇等。在唱高音時主要依賴于頭腔共鳴,以其他共鳴腔體為輔,互相配合使歌唱者的頭部有一種振動感。如果能夠正確使用頭腔共鳴能夠起著擴大歌唱者聲音的目的。口腔共鳴的內部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咽腔及喉腔等。在一般演唱中聲區的時候主要以口腔共鳴為主,而以其他共鳴腔體為輔,這樣會使歌唱者的聲音不空洞,顯得聲音結實、飽滿、有色彩。如果運用好這兩個共鳴腔體,并將兩者完美結合,就可以很好的進行真假聲轉換,顯得聲音沒有隔閡。胸腔共鳴的內部器官主要包括氣管、支氣管及整個胸腔。在唱低聲區時,主要依賴于胸腔共鳴,而以其他共鳴為輔,并相互配合。運用好胸腔共鳴,就可以解決低音沉不下來的情況。這樣看來共鳴在歌唱中確實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起著擴大、美化歌唱者聲音的作用,同時也起著控制聲音的作用。正如趙震民的《歌唱的理論與教學》一書中所提到的“共鳴是聲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鳴會使吐字,聲音和感情的表現增色,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歌手唱的好與壞,基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嗓音和科學的發聲方法,除了這些以外良好的歌唱還建筑在最大限度地運用在共鳴上。”由此可見,歌唱的共鳴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我們在訓練學生歌唱的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學生靈活的掌握各個共鳴腔體的運用達到各個聲區音色統一,聲音渾厚,這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共鳴的運用是每一個學習聲樂的學生們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運用科學系統的發聲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慢慢磨合,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歌唱共鳴。
(一)共鳴應與氣息、吐字、聲音位置等技巧相結合
在我們平時的聲樂學習過程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女高音在歌唱時總感覺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而中聲區又感覺聲音單薄不結實,沒有色彩,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由于在歌唱時不懂或者沒有掌握歌唱共鳴的方法和技巧而造成的。在聲樂演唱中要正視共鳴的存在,很多同學由于對共鳴的概念理解的少,常常是逃避而不敢唱,導致了歌唱時各個聲區的腔體沒有打開,中聲區、高聲區、低聲區銜接不上,甚至到高音時出現了破音的情況,這就需要老師悉心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聆聽找到正確的發聲方法,又不能過多的再此做文章,這樣又會讓學生對歌唱產生厭倦的心理,盡量使學生在聲樂訓練時保持一個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不知不覺中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聲樂演唱時要將各個聲區的共鳴腔體進行整合,并結合氣息的運用。首先,要深吸一口氣,將其吸到腹內,面罩打開提起笑肌,感覺聲音是從背部脊柱上去的,到達頭頂后,聲音在頭腔里產生共振現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頭聲。其次,就是與咬字相結合。在民族聲樂中,非常注重咬字,它就相當于民族聲樂的一個標志,如果咬字含糊不清,就缺少了民味兒。例如白秉權改編的陜北民歌《繡荷包》中就有一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其中,“一”字就很不好唱,還要加上共鳴腔體就更難了,首先我們應打開面罩,提起笑肌,舌根放平,打開牙關,找到聲音的亮點后再發出“一”這個字。打開口腔后,聲音應該進入一個音柱的軌道,達到音柱的頂點,面部共鳴焦點都集中在面罩上,這就是口腔共鳴與吐字的運用。最后,共鳴還應與聲音的位置相結合,聲音的位置是歌唱者無論在高中低聲區里所唱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集中在聲音的共鳴焦點里。高位置的聲音效果就是頭聲的效果,換句話說,聲音的位置越高,頭腔共鳴就會越多,音色就會越優美,音質就會純凈。那反過來在我們唱到低音的時候,胸腔共鳴就會用的多一些。顯得聲音深沉、結實、賦予感染力,所以歌唱的共鳴也與聲音的位置有關。
(二)利用哼鳴練習來獲得歌唱的共鳴
在趙震民的《歌唱的理論與教學》著作中曾提到,在歌唱訓練中常采用哼鳴的練習方法,包括有閉口哼鳴練習法和開口哼鳴練習法。教師在訓練學生發聲時要求學生一定要有良好的歌唱姿勢,坐姿和站姿均可,與積極興奮的歌唱狀態。首先,閉口哼唱法:在哼唱時,用口、鼻同時深吸氣,打開喉嚨,想象將氣吸到腹部,擴張腰圍,口腔內保持打哈欠的狀態,一個動作同步完成,并且下巴要放松,嘴巴微微張開,舌根放平,舌尖頂在下齒上,把氣息均勻柔和的嘆出來,感覺聲音是從眉間發出來的,并且頭頂有微微的振動感。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會很難,再經過自己的不斷嘗試,長期琢磨,才能做得很好的要領。在做得老師比較滿意時,再利用橫膈膜的支持,把所有的音都在同一位置上哼出來,才能達到閉口練習哼鳴獲得共鳴的目的。其次,就是開口哼唱法,在掌握和理解閉嘴哼唱法的同時,開口哼唱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教師應訓練學生,深吸一口氣到腹部,然后張大口哼唱“ao”這個音,口腔里的每一個器官都是放松的,不可以緊張。用哼鳴帶母音練習時,任何一個母音都可以,這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發聲練習可以唱“12 34︱54 32︱1-‖”可以有選擇性的唱各種母音,例如“a ao ou u等。歌唱的共鳴需要學生長時間的磨合訓練,才能獲得的一項歌唱技能,每個都要根據自身的嗓音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從而尋找共鳴的歌唱效果。因為共鳴運用的好可以改變聲音的形象。
(三)結合作品《高山流水》,來談談歌唱共鳴的運用
在孟新洋與柯琳的《民族聲樂理論教程》著作中曾提到“我國的民族唱法由于地域環境的影響,歌者在演唱時共鳴中心往往在前口腔,主要強調口腔、鼻腔、頭腔等上部共鳴,而對咽腔胸腔共鳴使用較少,用氣方面還是運用了腹式呼吸法,一般而言,這樣的發聲法,所發出的聲音比較明亮、清脆、靠前、單薄、聲音呈水平線,這樣聲音比較小,缺少了厚度感,在表現力上也會受到限制”的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又嘗試著吸收西方美聲唱法,聲音位置靠后,更多的使用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這樣聲音的穿透力較強,會使聲音傳的更遠。例如民族聲樂作品《高山流水》,這是一首非常優秀的藝術歌曲,多次運用在音樂會及聲樂比賽中。這首歌曲的音樂表現力很強,旋律也很優美。但是這首歌并非好唱。如第一句“帶上七弦琴,把海角天涯走遍”中的“帶”字,應發ai音,首先要找好聲音的位置,它處于中聲區,就要打開口腔、鼻腔、咽腔等,將氣息與聲音結合起來,感覺聲音是從眉間中出來一樣,再加上腰部力量的支撐,這樣就會將“帶”字很好的唱出來了,并結合了口腔共鳴。這首歌的前半段每一句的句末都要唱它的母音,例如“琴”就要唱“yin”、還有遍、間、己、顛等都是要運用以上這種發聲方法去唱。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我是你的蓬帆,你是我的渡船。我是你的手指,你是我的琴弦”也不是很容易表現的,“我”字是一個似閉非閉口音的發音,在高潮的第一句屬實不太好唱,那么就更應該深吸氣,打開面罩,舌根放平,感覺聲音從眉間出來,利用頭腔共鳴,聲音才會亮而不刺耳,又不會有破音的現象發生。在整首作品的最后一句達到了這首歌的最高音,相知到永遠的“永”字。它的母音應該是“ong”并且到了最高點小字二組的降b的位置,那么就應該把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相結合,聲音才能達到最高點,解決了聲音不夠高、破音、聲音蒼白沒有色彩或者聲音突然卡住的現象發生。
總之,在這首歌曲里,共鳴的運用還是比較多的,如果能夠充分的用上共鳴這一歌唱技巧,會使這首歌增添了不少色彩,并將這首歌發揮得淋漓盡致。
上述所論述的獲得歌唱共鳴的方法是我個人認為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尤其對于女高音解決聲音單薄,沒有色彩,不結實,高低中聲區不夠連貫等問題能夠以理解嘗試的。對于老師教學生來說,在歌唱共鳴這一問題上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見解和訓練方法,對學生來說都是因人而異的,應該因材施教。比方說,有的老師還讓學生幻想共鳴是一部梯子,這個梯子是從鼻子的后面下部開始,直接升到額頭為止。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想象獲得口腔共鳴,發聲唱到小字二組的f為止。再由前額唱到腦后,由小字二組的g開始脫離口、鼻、咽腔等直接轉入到頭腔共鳴。這時感到頭部微微的振動,只有這樣做聲音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感覺聲音在空中飄浮一樣,婉轉動聽。我想,這種方法也會使學生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