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田田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聆聽和感悟鋼琴大師的二度創作
葉田田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通過分析鋼琴大師霍洛維茨和魯賓斯坦的演奏,闡明了二度創作的內涵。二度創作并非隨心所欲,曲目的音樂風格、作曲家的意圖是必須了解的前提,如果二度創作超過曲目允許的“度”,就會適得其反,二度創作的目的是使原作成為更加精致的藝術作品。
二度創作;鋼琴演奏;原作與創新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創作于1839年的《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共4個樂章,著名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為復三部曲式:A(1-30小節)B(31-55小節)A(55-84小節)。首尾A段描繪了送葬隊伍緩緩行進的悲壯場面,抒情B段勾勒出往昔的美好回憶,表達了肖邦對祖國淪亡的悲痛之情。
鋼琴家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樂曲更接近作曲家的創作本意,這種有別于原始樂譜的演奏則稱為作品的二度創作。通過聆聽世界著名鋼琴家霍洛維茨和魯賓斯坦的演奏,從而研究、分析他們對肖邦《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作品35,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的二度創作。
世界著名美籍俄羅斯鋼琴演奏大師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1978年在美國白宮音樂會演奏了肖邦的《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下面試析霍洛維茨演奏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
(一)樂曲整體速度的把握
樂章標記為March funebre(葬禮進行曲),樂譜首、尾的A段運用了完全相同的寫作手法,并沒有給出特定的速度。霍洛維茨在演奏時,首尾A段的速度均約為=55,中間抒情段落B速度約=50,全曲用了演奏肖邦作品最常見的Rubato(自由節奏)手法。選用的速度符合緩緩行進送葬隊伍的沉重腳步和對往昔的美好追憶。
(二)樂曲力度范圍的選擇
在整個樂章中,標記最強力度為ff,但霍洛維茨用了fff,使施坦威鋼琴共鳴出震撼人心的效果,演奏出祖國淪亡切膚之悲痛。樂譜19-20、27-28、73-74、81-82小節,標記sempre f(一直保持強),但霍洛維茨在27-28小節處改用了小漸弱加漸慢,使28小節自然匯入與開頭主題旋律相同,標記為p的29小節。在樂章結尾處76-78小節,樂譜標記為ff和漸強,霍洛維茨卻在77-79小節運用了漸弱。81小節使用mf力度,在81-82小節突出了右手和弦中F, E, D, D, C, B并漸弱,在82小節最后一拍開始漸慢、漸弱直至曲終,霍洛維茨的演奏細膩地刻畫了送葬隊伍的緩緩遠去。
(三)抒情段落的詮釋
《葬禮進行曲》B段,描繪了往昔美好時光。此樂段與樂章的結構相互照應,是一個小的a(31-38小節)b(39-46小節)a(’)(47-55小節)結構,大的ABA曲式里套用一個小的aba’,好似畫中有畫,這是肖邦作曲手法的高妙之處,此段溫暖回憶和前段悲壯場面形成鮮明對比。因此,霍洛維茨在30小節大約做了3秒停頓,才開始演奏抒情段B,使A、B段既有區別又自然銜接。31-38小節為反復樂段,34小節右手高點音D,霍洛維茨并沒有用漸強,反之弱化了此音,同樣,也弱化了37小節高點音B。
由于此樂段是一個夢幻般的溫暖回憶,弱化高點音更強化了寧靜氣氛。在二次重復時,霍洛維茨更加著重右手旋律,使之與第一次有了明顯變化。39-55小節為反復跳躍樂段,40小節標記cresc.(漸強),霍洛維茨在40小節左手最后一個D,41、42小節右手bE、G均用了Rubato的手法,并在音效上逐層遞增,使回憶更加鮮活起來。重復46小節時,霍洛維茨運用了漸慢的手法導入47小節。50小節右手高點音D,霍洛維茨同樣運用了弱化手法,使回憶逐漸消散并回到現實。
(四)創新
樂譜15、16、17、23、24、25、69、70、71、77、78、79小節標記了8分附點加16分音符的附點型節奏,而霍洛維茨把16分音符演奏成32分音符。附點音符內涵是不穩定的,肖邦貼切地用來表達送葬隊伍腳步和情緒上的不安,這種情感被霍洛維茨又放大了一倍。他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對力度、節奏稍作創作,使整個樂章的音效層次更為分明,突出和強化了作曲家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美籍波蘭鋼琴演奏大師阿圖爾·魯賓斯坦被公認為是詮釋肖邦音樂作品最好的鋼琴家之一,在鋼琴專輯Artur Rubinstein Collection, Vol.16里收錄了肖邦《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下面試析魯賓斯坦演奏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
(一)樂曲速度的控制
(二)力度范圍的運用
樂譜14小節最后一拍,雖然只標記了“>”記號,魯賓斯坦則用了ff 力度以表達送葬隊伍更加沉重的腳步。
演奏15-16小節與樂譜標記先漸強再漸弱一致。18小節標記了sempre f,且18、19、20小節F、bD、bG均標有“>”記號。魯賓斯坦在18小節F上用了f力度,19、20小節bD、bG用了漸弱,這3個音漸弱之目的,是為了做好14-18小節高潮部分與21小節標記為p力度的自然過渡。
22小節最后一拍,魯賓斯坦用了 ff力度,與樂譜一致。26-28小節和18-20小節的處理方式相同,在“>”標記的F,bD,bG運用了逐層漸弱,將音樂匯入標記為p的29小節。魯賓斯坦在30小節左手最后2拍用了漸慢,并停頓3秒(與霍洛維茨相同),使抒情段B自然進入。
(三)抒情段落的演奏
(四)樂曲內涵的創新
A段再現55-58小節,魯賓斯坦用了比開頭更輕的力度,幾乎在pp與p里。與開篇相同,59、61、62、65、66小節右手第一拍在力度上逐層推進,同時左手和弦也開始厚重起來,鋼琴共鳴效果更加明顯,烘托了悲哀沉重的氣氛。67小節再現ff力度,卻比13小節要厚重深沉的多。魯賓斯坦在72小節“>”標記的f上只用了中等力度,76小節最后一拍標記為ff,魯賓斯坦卻突然漸弱(與霍洛維茨相同),并持續到78小節。79-80小節先漸強后漸弱,81小節至結尾漸弱、漸慢使音樂消散而去,生動描述了送葬隊伍漸行漸遠的畫面。
通過以上分析,霍洛維茨和魯賓斯坦在A段的演奏速度均符合《葬禮進行曲》的內涵;同樣,他們在A段與B段銜接處都選擇了約3秒停頓;A段再現,兩位大師均加厚了左手和弦力度;臨近結尾,他們均運用了整體漸弱;在節奏和音響力度上,魯賓斯坦更忠于肖邦原作,霍洛維茨則更富有激情,如將附點節奏尾部的16分音符演奏成32分音符。譜面ff力度,霍洛維茨演奏了fff。但這些變更并沒有偏離肖邦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兩位大師不分伯仲的精湛技藝,以及對樂曲“英雄所見略同”的深刻見解,是鋼琴演奏二度創作的成功典范。
鋼琴家梅納海姆·普萊斯勒認為樂譜就是圣經,99%的練習都應該遵照樂譜,作曲家期待什么,就滿足他什么。鋼琴家霍夫曼的老師魯賓斯坦曾對他說:“首先要確切地按樂譜上所寫的彈奏,如果你已完全如實地做到這一點,卻仍感到想加一些或改變一些什么的話,那么,你可以這樣做。”
鋼琴家霍夫曼說,鋼琴家隨時可以支付的藝術存款就是技巧,技巧是鋼琴家必須的裝備。此外,鋼琴品牌、音樂廳聲場效果與鋼琴演奏緊密相關。鋼琴家霍夫曼指出,最強烈的強音與最精致的弱音,這兩種極端的對比因素,是由每架不同鋼琴、演奏者觸鍵技巧和演奏廳音響特性等因素決定的,必須對此有正確評估,根據鋼琴、聲場差異來調整二度創作的程度。
所以,二度創作并非隨心所欲,無故改變原曲速度、力度,濫用Rubato,刻意擠出“情感”的演奏是無知的表現。如果二度創作超過曲目允許的“度”,就會適得其反,二度創作的目的是使原作成為更加精致的藝術作品,而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制造所謂的“創新”。
[1]約·霍夫曼.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肖邦.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5[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德國亨樂出版公司獨家授權,2010.
[3]william Brown.Menahem Pressler Artistry in Piano Teaching[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葉田田(1984—),女,江蘇省南京市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美國猶他大學音樂碩士,研究方向:鋼琴表演、鋼琴教學與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