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婷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
《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
——以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為例
邵婷*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商丘476000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外國文學史由于開設時間不合理,教學設備落后、教學模式滯后、教學主體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導致外國文學史課程存在一系列問題,而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本文在分析商丘師范學院外國文學史課程問題的基礎上,探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方式來實現知識積累到能力提升的改革初衷。
外國文學史;教學現狀;改革意義
一部優秀的外國作品毋庸置疑地會帶給學生良好的教育和有益的影響,外國文學史課程是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文學修養和文學視野的組成部分。但是因為秉承“文化背景+作家作品論”的傳統教學內容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外國文學史并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早就鮮明地提出了“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1]。因此外國文學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外國文學史課程主要是介紹世界文學史的流變趨勢、中外著名文學作品和理論,僅僅算是外國文學史的普及性教育。課程設置具有諸多問題比如教學時段、教學對象、教學主體、教學設備等。
(一)教學時段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外國文學史是專業基礎課,被安排在大三上下兩個學期并不是非常合理。很多學生在大三下學期會兼顧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普通話考試、文秘考試和四六級考試等等,導致精神懈怠,上課不積極,分身乏術又不能逃課,只能不認真聽講,埋頭自習。同時,大一、大二的課程已經對學生造成既定影響,學生做好了考研專業的選擇,對外國文學史的興趣降低,導致外國文學專業考研人數下降。隨之而來的是應付課下作業和考試。因此,課下準備充分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面對無精打采的學生、沉悶的課堂導致沒有教學激情,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二)教學對象
文學院的學生大部分對中國古典文化具有濃厚的興趣,這來自于中國古典文化從小對學生的熏陶和培養,因此學生對外國文學缺乏興趣。同時,學生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因為中外文化的不同,外國作品普遍篇幅宏大,人名復雜,翻譯晦澀,學生很難像理解中國傳統文學一樣深入。加上文學院的學生外語水平并不是非常專業,因此在不閱讀原著的基礎上去閱讀譯文,也導致理解的偏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作品的分析和把握受到影響。
(三)教學設備
商丘師范學院的教學設備比較先進,教室基本上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但是教室的電腦還不能連接網絡,對教師來講只有放課件的功能,從而導致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片面、間接,缺乏直接、快速的網絡信息檢索。因為缺乏電子遙控設備,因此教師被局限在三寸講臺,手動遙控課件的播放,而不能自由行動,肢體放松,缺乏和學生的溝通,造成課堂師生的疏離感。
(四)教學主體
高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重點在于提高教師的質量。文學院的博士數量非常多,本科和碩士也不少。教師們應該不受限于年齡、城市,提高自身素質,開拓眼界,爭取接受脫產教育,而不是在職教育。學校由于經費缺少、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等原因,較少開設教師培訓班,遠遠達不到教師的需求。同時,很多教師忽視課堂授課,而把精力注重在項目研究、論文研究、職稱評定上來,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態度導致教學質量不高。
(五)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教育造成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填鴨式教育模式,教師多認為文學史是知識的傳授,缺乏教學方法的改進。外國文學史的授課多像中小學語文一樣,偏向于按照教材的思路向學生介紹一部作品的作者,分析文本的結構,總結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等。這樣的授課方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沒有承擔起培養學生理論和思維能力的職能,把文學史上成了文學欣賞課。學生形成既定的印象,不愿意動腦,不愿意課下搜尋資料,甚至連作業、畢業論文都千篇一律,傾向于寫人物形象、藝術特點等。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專業課,外國文學史課程的內容浩如煙海,世界各國的上下幾千年的燦爛文學很難用傳統的授課方式來理清發展脈絡、展現世界文學的全貌。傳統的教學方法毫無意義。
(一)課程時間的調整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外國文學史的授課時間應該提前,放置在大二上下學期。既可以避開各種考證的高峰期,同時又可以提前為考研的學生做專業選擇的準備。大三兩個學期則可以教授未完成的20世紀西方現代文學和東方文學,作為專業選修課程。這樣兩個學年的課程連貫起來,互相補充,給學生一個全面、系統、完整的認知和理解。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有了捉襟見肘的尷尬,文學賞析不是文學史授課的目的,掌握世界文學的發展規律,了解重要的文學思潮,了解各民族文學的總體特征是外國文學史課的最終目的。因此學生不僅要了解作品情節,還要掌握專門的理論知識以此進行文學批評和研究。同時,不拘泥于封閉的空間、封閉的時空去對作品進行孤立的解析,而是應該給學生提供新的視角,培養學生開放的意識,構建世界文學的坐標體系。
再就是多媒體課件要突出文學特色和想象力,視頻和圖片貼近文學主題,運用超鏈接、flash動畫來展現作家的圖像、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者剪輯出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片段。
(三)教學內容的深化
歌德曾經預言世界文學時代已經到來,全球化進程加快、多元文化融合和碰撞,導致世界文學豐富而復雜。因此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重點不僅僅在于梳理世界文學的發展脈絡,講授重點的文學流派、文學作品等,還應該通過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來豐富教學內容。北大比較文學所得教授嚴紹璗指出:“一旦把這種跨文化的立場變成自己學術觀念和方法論基礎,我發覺自己對從前所擁有的關于中國文學和東亞文學的各種知識產生了不少躁動不安的情緒,即時常懷疑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價值。”[2]
在介紹上古神話時,可以融合世界各民族、地域的神話,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如世界各個民族都有洪水神話、創世神話、人的起源神話,通過比較文學的方法把古希臘神話、兩河流域神話、希伯來神話、印度神話四大體系組合在一起,構建一個橫向的知識平臺,可以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四)譯本的選擇
課下閱讀,學生首先接觸到的是譯本,良莠不齊的譯本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講解作品的同時,介紹一下作品的翻譯歷史和不同的譯本,比如莎士比亞的劇作,我們不得不提朱生豪、梁實秋的譯本,有助于學生在不同的譯本當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外國詩歌某些譯本完全沒有詩意,沒有詩歌的美感。因此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阿克琉斯之踵”,也就是外語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教學和科研水平。嚴紹璗先生在《比較文學論文寫作的基礎與規范》一文中指出:論文中使用的材料,必須具有“原典意義”其一指作為論文的材料,對研究的客體(對象)具有“時間的原典性”,一指論證中使用的材料,必須是“本國”或“本民族”的“母語文本”材料。還諄諄告誡學生原典性材料選用要具備“確證性—材料在命題論證的邏輯推導中,具有不能辯駁的、無法推倒的實證性作用,它對‘命題’的成立,具有根本性的支持價值”。[3]
(五)教材和考核改革
目前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外國文學史教材是鄭克魯版的《外國文學史》,教師應該在遵循文學院傳統的基礎上,參考朱維之、聶珍釗版以此補充觀點,同時時刻關注《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國內知名期刊的新觀點,豐富教學內容,使課堂新穎、有特點,不循規蹈矩。
考核方式可以把外國文學史分為閱讀和考試兩部分,閱讀考核的是主要流派的重要作品,一個章節、甚至是一段經典的話,考核方式可以通過課下閱讀、課上提問,開展閱讀會,做筆記等方式完成;考試主要通過閉卷、小論文等形式。
在分析商丘師范學院外國文學史課程問題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探討實現知識積累到能力提升的改革,理順教師授課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外國文學史課程改革的中心議題。既把教師自身的觀念創新引入直接的課堂教學,改變以傳授書本知識為傳統、忽略能力培養的傳統教學理念,注重教學相長,同時又將嚴禁、務實、創新的科研精神帶入課堂,并且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推動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可持續發展。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07-27(2).
[2]嚴紹璗.確立關于“東亞文學”歷史的更加真實的觀念——我的關于“比較文學研究”課題的思考和追求[J].中國比較文學,2006(2).
[3]王春景.外國文學教學與比較文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
[4]溫儒敏.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邵婷(1989-),女,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西方文學、比較文學。
I109-4;G642
A
1006-0049-(2016)19-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