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麗娟
四川工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
民辦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教學改革探析
向麗娟*
四川工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2015年11月份以來,“供給側”一詞迅速躥紅,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掛在嘴邊的高頻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新的經濟術語,但也促使教育領域進行深入變革。民辦高校做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鞏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重大責任,民辦高校近年也在致力于思政課教學改革,但由于投入、體制等方面的特殊性,改革之路依然艱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為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這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民辦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教學改革
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如今,“教育供給側改革”同樣備受關注,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政課教學長期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不相匹配的狀況,這需要我們著力于分析民辦高校面臨的新形勢,精準發力改革。
(一)新定位
自1999年開始實行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的數量大幅度增長,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就業形勢更趨嚴峻,盡管中央和各級地方也推出了許多促進就業的舉措,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仍未有效緩解。高校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矛盾突出,這就要求各高校要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積極推進轉型發展,特別是在高校競爭中力量薄弱的民辦高校,更是要找準轉型發展的著力點、突破口。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就如何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動高校轉型發展進行了決策部署。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答記者問時稱,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轉變辦學方式。民辦高校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但是在科研方面整體水平較低,歷史的原因注定了民辦高校不可能將自身定位為研究型大學,《指導意見》為民辦高校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舉辦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提供了政策依據。為適應民辦高校轉型,民辦高校思政課供給側也應改革,不斷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和實用性,為建設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
(二)新對象
現在在校大學生多為95后,是與互聯網同時成長的一代人,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之子,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美國調研公司Sparks & Honey在2014年做出了一份關于95后的詳細報告,在這篇名為《遭遇Z一代:忘掉關于千禧一代的一切》的報告中,有56條關于Z一代的特征。其中包括:Z一代成熟,有控制力;他們明白傳統、保險的選擇并不一定通向成功;他們的注意力時間更短;他們花更多時間與電腦相處,他們的社交圈是全球化的。95后擁有著更好的生活條件,他們反對權威,更強調自身感知和體驗。他們獨立而老成,純真而現實。與90后相比,95后更自信、開放、現實、成熟、活躍、有主見、朝氣蓬勃。
民辦高校的95后大學生擁有95后的所有特征,然而民辦高校的95后又是特殊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與同類公立大學的學生相比,入口分數較低,學費是公立大學的三到四倍,因而他們在這種對比中,在心中難免形成“我給的錢多,學校就應該為我提供更好的服務”的觀念,但是民辦院校因為投入、生源、國家政策、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沒有能力提供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供給,所以民辦高校的95后大學生顯得更自我、更現實卻又更自卑,心理更脆弱,這為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必須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緊貼學生學習、生活、社交、情感、就業等成長發展的時代脈搏,進一步深化思政課供給側教學改革。
(三)新業態
2016年8月3日上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三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移動互聯網塑造的社會生活形態進一步加強。2016年上半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突破1億,多元化、移動化特征明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與普及,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互聯網、wifi、移動通信覆蓋到的地方,通過臺式電腦、平板、手機等在網絡上尋求知識,百度幾乎能夠回答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們還可通過微博、微信、知乎、QQ、BBS、米聊等即時通訊和社交平臺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線上交流。互聯網新業態,深度塑造著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新業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必須適應高校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
動發展的國家大局,全力打造“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以求與時代同步。
(一)教學內容碎片化
為了防止“照本宣科”,為了更好的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至今很多思政課教師傾向于采用專題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改變以往的按教材章節授課的模式,由在各個專題涉及領域方面的有學術專長的教師輪流教學,使學生受到不同學術背景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和熏陶。這種專題式的教學讓思政課程的知識更加體系化、更加結合現實,學生也易于接受。但專題教學對教師的科研水平、課堂組織能力、專題知識的整體把握、社會熱點與教材重難點的把握要求較高,一些民辦高校盲目跟風,在自身教師團隊實力不夠,能力欠佳的情況采用專題式教學,導致教師勞心勞力,教學內容滑向碎片化,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改革形式化
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中,孰輕孰重?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曾一味強調理論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忽視了學生的需求。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具體實施的載體,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因而后來我們又將重心轉向教學方法改革,過于迎合學生,但忽視了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教育效果同樣受到影響。做為思政課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么”,所以應該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研究,避免改革重方法而輕內容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蔓延。
(三)教學形式娛樂化
如今,有一種現象叫“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大學化,大學幼兒園化”,在互聯網和4G手機日益普及的今天,民辦高校思政課上學生的抬頭率、互動率直線下滑,致使教者難教學者難學。為了追求學生的抬頭率,有的老師在課堂上濫用多媒體,大量使用圖片、音頻、視頻;有的老師大搞辯論賽、話劇、演講比賽等來吸引學生,這些確實把學生娛樂起來了,但是娛樂之后學生的政治素養提高了多少?即使是在社會娛樂化加劇的今天,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也不應盲目的娛樂化,而是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四)教學目的短向化
眾所周知,思政課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占絕對重要的位置,5門思政課貫穿整個大學生涯,國家如此重視的一門課,在民辦高校卻領導不疼學生不愛,領導認為這課資金投入大占用學生時間多,卻無法給學校帶來一絲收益,學生認為這課對就業沒用,所以都是消極應對,這種追求眼前利益的短向化傾向,嚴重影響民辦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但有人比喻說:“經濟工作是管錢的事,意識形態工作是管命的事”,思政課教學的目標是要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信仰,改造學生的思想意識,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見效相對比較慢的工作,理想信念是管長遠的,因而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摒棄短向化,注意長遠效果。
(一)補齊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短板
我國民辦高校是一種獨立運營、自負盈虧、自我承擔風險的社會組織,主要通過個人資本運作來追求效益最大化,從而獲得生存與發展,長期以來,民辦高校將大量資金用于擴大學校規模、升級改造硬件設施,專業設置上以應用型專業為主,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思政課缺位的問題。比如,有的高校沒有獨立設置直屬學校領導的、與學校其他二級院(系)同級的思政課教學科研組織二級機構;教師數量沒有達到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中的要求,高職稱教師偏少;專項經費安排使用不明確;軟硬件投入普遍不足;實踐教育沒有落實;教學方法改革落后等等。當前,亟須補齊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短板。對不同的高校,通過相關職能部門分層分類指導發展、協調發展、均衡發展,適當扶持較弱勢的高職高專,探索適合民辦高校本專科學生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實提高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實現精準的教育供給。
(二)加強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轉型首先轉的是教師,思政課供給側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決的還是教師的問題。目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普遍存在數量不足,性別結構不合理,年青化,人員流動頻繁,科研能力差,缺乏高學歷和高職稱人才,培訓機會少,工作壓力大,工資水平較低,工作積極性低等問題。因而,民辦高校在思政課教師引進與培養方面,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重引進高學歷高水平的師資,同時為現有教師提供更多培訓深造的機會;在教師激勵方面,應該本著“公平、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符合學校定位的完善的評價考核機制,根據考核結果在福利待遇、評獎評優等方面激勵教師,因民辦高校教師沒有“編制”的保障,因而激勵措施應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朝令夕改、形同虛設;在教師權益保障方面,因民辦高校在教師的聘任和繼續聘用上存在著較大的自主性和隨意性,缺乏客觀和公正的法律依據,導致教師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權益無法保障甚至被非法侵犯,因而國家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民辦高校的經費投入,以保障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正當權益。
(三)構建民辦高校思政課教育新業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對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進行具體分析,根據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目標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變化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統籌抓好近期任務和長期任務。將經濟發展領域供給側改革理念移植到教育領域,不僅僅是思維和觀念的變革,更應是行動的變革,針對教學要求,結合學生要求。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EB/OL].(2015-11-1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8-03).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3]張國嬌.論“95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給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帶來的影響[J].商業故事,2015(17).
[4]張宇.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研究[D].揚州大學,2005.
[5]崔丹.上海市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3(06).
向麗娟(1987-),女,四川中江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
G641;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