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敏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 淮安 223003
?
論大眾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融合
韓 敏*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 淮安 223003
大眾文化的流行對整個社會,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言行舉止產生了深刻影響。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吸收、借鑒大眾文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操作的模式和經驗,努力拓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趨利避害,最終實現大眾文化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無縫融合。
大眾文化;高職大學生;思政教育;無縫融合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現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已經成為一股新興的文化勢力,通過各種視聽媒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言行舉止,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現代人的思想意識。對于高職院校中“三觀”正處于形成階段的大學生影響則更為深刻。如何認識大眾文化對于高職學生的影響功用,讓大眾文化與高職院的校園文化無縫融合,實現大眾文化與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避免不良影響,是我們當前需要深入思考、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自上個世界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隨著現代電子傳媒迅速傳播,進入新世紀以后,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普及為大眾文化的傳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得官方統計,大學生群體在大部分網絡應用上的使用率是目前上網人群中是最高的。而在去年和今年對筆者所在院校在校大學生的兩次無記名調查問卷中顯示:搜索引擎、網絡新聞使用率分別達到81.3%和86.7%;QQ或微信等即時通信和電子郵件使用率分別達到87.4%和81.1%;美團、滴滴打車這類APP的使用也達到了76.2%和62.3%。前后兩年,各項數據都呈一個攀升的趨勢??梢哉f,依附于互聯網的發展,大眾文化已經傳播、滲透到了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學習之余,青年學生可以從大眾文化中獲得各種知識、信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了學生的開放式心態。
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發展也改變了民眾過去單一、單調的文化生活狀況,但是其所具有的低俗化和過度娛樂化,對于當前民眾,特別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而言并非有利。各種思潮交雜并存、各種觀念相互影響、各樣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大學生在開拓眼界的同時,浮躁的心態也漸漸凸顯?;ヂ摼W的發展、各種新聞的炒作及媒體不正確的審美、消費宣傳,使大眾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蔓延著消費主義和濃厚的享樂主義傾向。在調研中發現,學生中蔓延著浮躁的氣氛,學子們現在討論得最多的不是“學習”,而是“工作”和“薪水”,他們受媒體的影響,崇尚的不是個人理想,而是“富二代”、“白富美”的生活。有的學生由于過度追求金錢或者沉迷于游戲而荒廢學業,這些學生,即使身處優質的教育環境,也會視而不見,自我沉淪,追求感性刺激,放棄個人理想與追求。一些學生漸漸地被社會規范邊緣化,成為所謂的特立獨行、自我為中心的“新人類”。
高度狂歡和零度痛苦是大眾文化娛樂的準則和規范,它麻痹著現代人的神經。功利與媚俗的娛樂導向也正在侵蝕著純潔的高校文化環境,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眾所周知,各個媒體的傳播內容在傳播過程中既滿足了大眾的文化欲求,又要能表達出其通俗、娛樂的特點才能獲得關注。大眾文化的舞臺是確立文化領導權的重要戰場,如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大眾文化的生產與傳播中,必定可以得到大眾的認可,最終深入人心,成為最終的主流文化?;ヂ摼W伴隨著的社會發展,校園里的青年學生由此接觸、接受并認可了流行時尚文化、公眾審美趨勢及社會價值取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消費產品的大眾文化越來越追求“看臉”、“拼爹”,年輕學生在追逐時尚、彰顯個性、表達自我的過程中,因社會的流行文化與自小受到的正統教育相互沖突,由此產生困惑,而高職院校中的學生,時不時因自己不是“本科生”而加重不自信的情緒,最后迷失于現代社會的陷阱中,放棄了原先對理想的追求,轉而追求物質享受和現世快樂。這種大眾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下的學生思想世俗化和功利化傾向,如果不加以限制,對于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極為不利。
大眾文化“以人為本”的理念使文化突破了階層的束縛,走向并最終覆蓋了絕大多數大眾群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眾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高,而生產的高度自動化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和頭腦,使大眾有了更多的閑暇能夠進行學習。在這一前提下,大眾文化的傳播必然要與大眾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經常陷于焦慮和緊張地情緒中,往往通過娛樂來放松、舒緩心情。同理,大眾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必定要以尊重學生主體為前提,將思政教育和大眾文化的傳播有機結合與拓展,深入學生了解思想動態,趨利避害,掌握校園的話語權,最終達到引導、教育學生主體的作用。
(一)有效整合高校校園大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用社會主義主旋律引領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高校思政教育目的是充分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實現大眾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融合,從而有機結合、互動發展,其根本途徑與最終目的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的文化建設。核心價值觀是我們中國整個社會團結的力量和道德的基礎,把握好它,就是把握好中國前進之舵。大眾文化與生俱來的群眾性使其擁有這巨大的擁躉,這也決定了它可以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一個重要的載體。它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過程中,需先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然后發揮自身巨大的傳播力,陶冶青年學生性情、啟迪他們的心智、引導他們思維。這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通過切實有效地把握校園輿論宣傳導向,并在長期的工作中教育實踐并總結、制度保障,這幾個方面有效結合,形成有助于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教育、傳播、生產等各方面的長效機制
(二)借鑒和吸收大眾文化的運作模式和經驗,積極拓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思路
目前,思政教育的方法還比較單一,融入現代科技技術的經驗還比較少,如何整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形成立體雙向互動的教育平臺經驗不足。
因此,學習借鑒大眾文化的推廣模式,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勢在必行。例如,現在手機媒體盛行,在調研時發現,目前在校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普遍在3小時以上,有的甚至超過6小時。學生利用網上平臺進行課程的學習或者娛樂、“坑頭族”的興起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教師可利用手機,利用E-mail、QQ或者微博、朋友圈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等,發現問題;接著,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長,學校分階段地開展“最佳短小說比賽”、“校園文明語征集”、“最美宿舍”點贊評選等活動;同時,針對目前有個別學生個性孤僻,不善交流的情況,所在班級輔導員和班主任需開設心理咨詢專線,為這類學生做心理疏導,在此基礎上,以學校為單位,開設微博、手機公眾號,進行有關消息的推送、并以此帶動相關教育媒體的建設,著力打造多元教育渠道,進行雙向有機的教育管理。合理利用大眾文化中正面、正確的信息和方式,將大眾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無縫融合,最終完善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功能。
[1]步德勝,李勇.大眾流行文化的嬗變對“80”后大學生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09(1):86-88.
[2]陳雅萱,盧德友.大眾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效應[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64-68.
[3]金民卿.大眾文化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4]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馬曉云.大眾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及應對策略[J].2011(10):90-92.
韓敏(1980-),女,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從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