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鈕宏民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上海 201203
?
關于藝術類大學生培養職業精神的幾點思考
劉 珊 鈕宏民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上海 201203
職業精神并不是等到大學生步入職場之后才需要培養的精神,而是應該在大學期間就應該有意識培養,藝術類大學生相比普通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個性更加張揚,且自由、散漫,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更需要在大學期間注重培養自己的職業精神。
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精神
職業精神是指人們從事工作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或者精神風貌。良好的職業精神是職場的必備要素,有助于剛入職場的畢業生更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新的職場環境,也會助他們在職場中走得更好更遠。在筆者看來,職業精神應該包含責任意識、主動精神、誠實守信以及團隊意識。只有具有高度責任意識的人才會愛崗敬業,才會把公司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才能踏踏實實做事,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而責任意識薄弱的員工對待工作敷衍了事,能不做則不做,更談不上愛崗敬業,因此企業只會越來越青睞有高度責任感的員工。主動精神可以幫助初入職場的畢業生更快獲得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讓公司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更快脫穎而出。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是人立于社會的基礎,失了根本和基礎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被職場和社會淘汰。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任何事情的完成已經不再是一己之力所能及的,而是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精誠合作,才能發揮出“1+1>2”的功效,每一個人都是團隊的一份子,都必須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的人會成為團隊的后腿,最終將被團隊淘汰。
職業精神不是等到進入職場之后才需培養的,而是應該在步入大學之時就應該注重和培養自身的職業精神,因為大學是職業生涯的準備期,誰在大學里準備得越充分,誰就將能在職場中越快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藝術類大學生相比普通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個性更加張揚,且自由、散漫,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更需要在大學期間注重培養自己的職業精神。
(一)大學階段的特殊性
有句話說大學既是天堂,又是地獄,這樣乍聽起來矛盾的說法,細細想來,卻有一定道理,確切地說,大學是某些人的天堂,也是另某些人的地獄,這既說明了大學里面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也說明了在大學里面把握住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把高中教育比喻成“圈養”,那么大學教育就是一種“散養”,需要每個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去規劃好大學生涯,持之以恒做好自我管理和目標管理,把握住自己人生航行的方向,嚴于律己,誠信待人,踏實做事,自覺注重和培養自身的責任感、主動精神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如此這樣大學才會成為夢想者的天堂,通過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離夢想更進一步。而那些沒有把握住自己而漸
漸迷失自我的藝術類大學生荒廢了學業,助長了惰性,一味貪圖玩樂,把吃喝玩樂變成了主業,把專業學習和自我提升變成了輔修,本末倒置,一段時間下來,原先胸有大志的滿腔期許和抱負都被惰性和舒適圈啃噬殆盡,越往后越會發現大學生活很難熬,大學也就成了迷失者的地獄。
(二)藝術類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團隊合作意識淡薄
藝術類大學生相比普通大學生而言,思維更加靈活、思想更加開放,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但是藝術類大學生自身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有很多同學認為學習藝術就應該是自由不羈的,不應受一些外界的約束,甚至把個人生活中的臟亂差當成是藝術創作,具有很強的個人主義色彩。在為人處世時,也時常出現只顧自己,不愿為他人著想的情況,責任意識淡薄,不能以誠待人,在藝術院校中,這種把自由與紀律、個人與集體、個性發展與學校制度和社會規范對立起來的思想并不是個別現象。“藝術類教學通常采用單元制教學,一般無固定教材,創造性和隨意性較大,且無絕對統一的考核標準。藝術作品是個人靈感、創意的體現,創作過程通常是獨立完成。”①因藝術類專業學習的特殊性,藝術類大學生在作品創作中,需要靈感,他們往往選擇獨立完成,所以,相對而言,藝術類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具有良好的自主能力和創造性。然而,也因其專業學習的這一特殊性,使得他們集體觀念淡薄,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和良好的組織性、紀律性。藝術類大學生這樣缺乏職業精神的行為習慣只會成為他們今后事業發展的絆腳石,最終作繭自縛,這也凸顯出了藝術類大學生需要更加注重和培養自身職業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態度上重視,從大一開始抓起
態度決定行動,任何事情,只有首先在態度上重視了,才能配合上相應的行動,所以要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藝術類大學生首先必須在態度上重視起來,明白自己所處時期的特點,明白自己的性格特征,深入剖析自己,清楚職業精神的內涵,認識到培養職業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從大一就需要開始培養。另外也有藝術類學生會有這樣的認識誤區,尤其是大一的學生,覺得自己現在還只是學生身份,工作的事情離自己還很遙遠,完全沒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去培養職業精神,等到以后工作再說,殊不知,在大學期間養成的行為習慣是一定會帶到職場當中去的,很多時候一些不良習慣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甚至連自身都沒有意識到,而這些都被周圍的人看在眼里,被自己的上司記在心里,從而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懷疑,失去潛在的可能屬于自己的舞臺和機會,所以培養職業精神必須從大學開始,而良好職業精神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越早開始余地越大,所以應該從大一就開始抓起。
(二)利用好大學平臺
高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唯分數的應試教育階段,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圍繞分數展開的,一切都向更高的分數看齊,只有更高的分數才有可能考入更好的大學,而大學相比高中,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階段了,也不再是“唯分數”的應試教育階段了,更不是只有標準答案的求學階段了,而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大學里的團委和學生會是兩大學生組織,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和社團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鍛煉平臺,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參與其中,甚至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組織策劃發起一項學生活動,這將是非常寶貴的一種經歷和體驗,事非經過不知難,因為只有你自己真正用心經歷過,才能明白要做好一件事情組織好一項活動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有非常多的細節需要去落實,非常多的環節需要溝通好,而這一整個過程下來,就是你自身責任意識、主動精神和誠實守信這些職業精神內涵的體現過程、鍛煉過程以及提升過程。
(三)多進行社會實踐
大學是連接社會和校園的紐帶,當今網絡時代,大學也絕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了,網絡可以讓你知曉天下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機會。絕大多數藝術類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都將直接進入職場,開始他們新的人生征途——職業生涯,因此,大學就是藝術類大學生進入職場的關鍵準備階段,藝術類大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的學習了,而應在學習之余要主動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培養和加強自身的職業精神,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指要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把兩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真理,因此藝術類大學生應該注重把自己所學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學以致用,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好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由于實踐的環境和校園的環境不同,社會實踐活動需要藝術類大學生具備更高的責任意識,更嚴謹的處事方式,更良好的職業精神,正因為如此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讓自己的職業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好的展現和強化,而自身的羽翼在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豐滿起來,為進入職場做好充足的準備。此外,公司在招聘人才時也很看重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具有較豐富社會活動實踐經驗的藝術類大學畢業生也將獲得公司的更多青睞。
藝術類大學生培養自身職業精神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他們從小處著手,從細節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內化為不斷提升的職業精神,為職場夢想的揚帆起航打下堅實的基礎。
[ 注 釋 ]
①田佳佳.《新時期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思考》[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
[1]田佳佳.《新時期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思考》[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