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芬芬
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論『若き実力者たち』中ジャンボ一詞的翻譯
祁芬芬
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本次討論過程中主要參考了釋意學派理論。通過釋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因表達方式不同引起的譯入語拗口等問題,可以更加流暢、更好地詮釋原文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譯文更加易懂好讀。本論文中以“ジャンボ”一詞為例,進行分析。
釋意理論;語言對應;意義對等
釋意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末產生于法國的一個探討口譯與非文學文本筆譯原理與教學的學派。D·塞萊斯科維奇在1968年發表的《國際會議譯員》標志著釋意理論的形成。D·塞萊斯科維奇1975年出版的博士論文《言語、語言和記憶——交傳翻譯的筆記研究》和M·勒代雷1981年出版的《同聲傳譯——經驗與理論》標志著釋意理論學派的正式形成。
釋意理論認為,翻譯的對象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表達的意義。代表人物M·勒代雷認為,“沒有‘釋意’就不能翻譯”①。譯者應追求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德利爾(J·Delisle)博士1978年第一個將釋意模式運用到實用文章的翻譯研究中,為該派理論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
有些詞在詞典中的釋義達幾十、幾百條,但也并不涵蓋其全部意義。同一詞語根據出現在語句中的位置、時間甚至是受語氣的影響,均會出現相應程度的意義變化。本部分便據此,展開對“ジャンボ”一詞翻譯的討論。
“ジャンボ”一詞出現『若き実力者たち』(文兿春秋,1979)的第一部分,對尾崎將司的介紹中,因其所出現的位置不同,所代表的含義也略有差異,因此將它作為討論對象。本次討論的原文后均附原書頁碼,如無特殊不再說明。
【原文a】ゴルフ界にジャンボ現れる!
P10
【譯文a】高爾夫球界的巨人出現了!
【說明】“ジャンボ”一詞原為英語詞語“Jumbo”,《當代高級英語辭典》②解釋為“(非正式的)特大(號)的,巨大的”,根據此解釋再結合作者對尾崎的身材描寫,得出“巨人”這樣的翻譯也恰當。此處作此處理筆者認為并無不妥。然而縱觀全文,可發現“ジャンボ”一詞的翻譯并非如此簡單。
【原文b】尾崎は得意のノドで『夜霧のブルース』かなにかを歌って皆を喜ばせると、あとは後ろに下がって靜かに笑っているばかりなのだ。安田やムーディーらの陽気さとは対照的に、場違いのところへ迷いこんだ象のように、巨體をもてあましていた。その姿は、ジャンボというより、大きな耳をもてあますディズニー映畫の小象·ダンボのようであった。
P19
【譯文b1】當時,尾崎一展歌喉為大家唱了首《夜霧布魯斯》助興,唱完后就退到人群后只是靜靜地看著笑。與安田和慕迪等人的活潑對比,他就像是迷路誤入的大象一樣,不知該如何安置自己龐大的身軀。當時的他,與其說是巨人,不如說是迪斯尼動畫里不知拿自己的大耳朵如何是好的小飛象丹波。
【譯文b2】當時,尾崎一展歌喉為大家唱了首《夜霧布魯斯》助興,唱完后就退到人群后只是靜靜地看著笑。與安田和慕迪等人的活潑對比,他就像是迷路誤入的大象一樣,不知該如何安置自己龐大的身軀。當時的他,與其說是巨象金寶,不如說是迪斯尼動畫里不知拿自己的大耳朵如何是好的小飛象丹波。
【說明】【原文b】中若“ジャンボ”繼續按“巨人”來翻譯成如【譯文b1】所示,句子要表達的含義就會瞬間模糊,讀者讀完后會墜入云里霧里,不明所以。從原句句式來看,“ジャンボ”應是與“ダンボ”相呼應的。其實,“ジャンボ”還是一頭存活于1861-1885年的大型非洲象的名字,漢語譯為“金寶”③,后來“金寶”被普遍延伸為大尺寸的意思。再聯系原文的標題“巨象の復活”,“ジャンボ”一詞的含義就更加明朗了。所以在本句的翻譯中,應將“ジャンボ”按照專有名詞來對待,如此一來,“ジャンボ”與“ダンボ”也有了呼應效果,句子意思也更加清晰明了且通順。
同樣還是“ジャンボ”一詞,【原文a】的翻譯作了按原意處理,【原文b】的翻譯作了按特殊名詞處理,以下的【原文c】則要做減譯處理。
【原文c】ゴルフ界の超大型機ジャンボ尾崎は、この競技會に優勝し、関東プロ選手権への出場資格を得ることで、名実ともにテイク·オフ(離陸)したからである。
P10
【譯文c1】因為,巨人尾崎這架高爾夫界的超大型飛機,贏得本次比賽獲得了參加關東職業錦標賽的出場資格,展翅起飛。
【譯文c2】因為,尾崎這架高爾夫界的超大型飛機,贏得本次比賽獲得了參加關東職業錦標賽的出場資格,從此展翅起飛。
【說明】“ジャンボ”在本句里與“ゴルフ界の超大型機”同時作為“尾崎”的修飾成份存在,《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翻譯到“Jumbo”同時還有“巨型噴氣式客機”之意。因此,如【譯文c1】所譯,筆者認為也并無錯處,但考慮到詞語本身的含義以及它起的作用,再考慮到漢語的用語習慣,選擇在譯文中減譯“ジャンボ”。
如上分析,雖同是“ジャンボ”,且該詞在原文中還具有專有名詞的特征,但根據其在文中出現位置的不同,再聯系上下文的意義,分別譯為“巨人”、“巨象金寶”和“尾崎”。如此一來,既做到了意義上的對等,還使得譯文更加流暢易懂。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使譯入語讀者能理解原語內容。釋意學派強調意義的對等,私以為意義的對等必定更多的是借助譯入語文化。當然,釋意也并不意味著亂譯,翻譯畢竟不同于創作,雖然有學者稱其為“再創作”,但筆者竊以為稱之為“語言再組織”更為恰當,因翻譯受限于意義。釋意學派的理論對翻譯具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通過釋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因表達方式不同引起的譯入語拗口等問題,可以更加流暢、更好地詮釋原文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外語學習者的理解難度。
[ 注 釋 ]
①瑪麗雅娜·勒代雷著,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5:4.
②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056.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3382176.htm.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
[2]瑪麗雅娜·勒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5.
[3]許鈞.翻譯釋意理論辨——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談翻譯[J].北京:中國翻譯,1998,1(1):9-12.
[4]劉和平.釋意學派理論對翻譯學的主要貢獻——獻給達尼卡·塞萊絲柯維奇教授[J].北京:中國翻譯,2001,7(4):62-65.
[5]劉和平.法國釋意理論:質疑與探討[J].北京:中國翻譯,2006,7(4):20-26.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