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顏 曲玉萍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歷史進程
楊 顏*曲玉萍**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歷史進程的時代特色較為鮮明,是中國共產黨制定不同時期的法治路線、方針、政策依據,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夯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制;法治
本文認為法治道路的探索時期包括三個階段,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新中國成立前夕至1978年。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以廢除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舊法制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此階段顯示出與資本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不同甚至對立。新民主主義時期(1919-1949),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新民主主義法制,其充分代表了無產階級利益。而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1925-1948),國民黨制訂了《六法全書》,其明顯代表官僚資產階級利益。新中國成立前夕是第一階段法治建設的重要節點。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頒布《關于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和確定解放區司法原則的指示》,文件中宣布廢除《六法全書》,人民司法工作自此不再以其為依據。①屬于中國人民的政治與司法制度得以確立,這充分為法治建設奠定根基。
第二階段(1949-1956),以創建代表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新法制為標志。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規定:要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法律必須保護人民,廢除壓迫人民的法律和司法制度。②這為我國現行憲法提供了最初始的輪廓,在當時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自此,新法制得以創建。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通過“五四憲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也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憲法。這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轉折點,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些政治制度和法制依據在這部憲法的頒布下得以確立,進一步促進我國民主制度化以及民主法律化的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得到跨越式發展。
第三階段(1956-1978),即停滯階段,在這一階段,法治與人治并存,人治是主要治理方式,這也是這一階段的基本標志。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1958年8月)上,毛澤東指出,不能沒有法律,但中國法律必須具備中國特色,決議與開會可以作為維持秩序的形式,而不是依靠民法和刑法。同會議的劉少奇也提出人治的重要性,他認為應僅將法律作為參考。③然而,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重政策、輕法治的治理方針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致使文化大革命出現。在1959-1966年,法治建設以及相關立法工作呈現停滯狀態,法治建設出現前所未有的倒退現象。1976年9月9日,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法治建設得以緩慢進行,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77年8月12日)對于結束這場“革命”的宣布,使得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
在探索時期,法治道路建設并不一帆風順,究其原因:第一,由于中國經歷了較長的封建社會,即使社會形態更替過程基本順利,快速改變民眾的封建觀念并不現實,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無法在民眾中樹立,人治超越法治成為主旋律;第二,尚匱乏完善的法治機制,人大代表權力落實得不到貫徹執行,缺乏明確對于黨政關系的法律法規,司法分工有待細化和明確。法治建設在這一時期發展曲折也與一定的歷史客觀性相關,因此,處于探索時期的法治道路以失敗告終。
本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過程(1978—2009年)可劃分為三階段。
(一)從人治走向法制
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道路逐漸起步并發展,而起步與發展的重要前提便是由人治向法制的轉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召開)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指導方針得以確立。由人治向法制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重大轉變之一,這可以從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中清晰呈現。社會主義的民主必須實現制度化和法律化,這是鄧小平同志的經典論斷之一。中共中央于1979年9月頒布《關于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這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文件強調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重要性,這兩部法律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其是否得到嚴格執行已可以作為社會法治是否得到實行的重要衡量標準。④“法治革命”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等詞也首次在文件中呈現。這認同了法律權威在中國社會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從理論層次解釋了黨在領導方式上的轉變。
(二)從法制走向法治
改革開放以后,法制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黨的章程在十二大(1982年9月)得到通過。規定應確保黨的活動處于憲法和法律范圍中⑤,這是首次如此對黨的活動做出規定。此外,在憲法中納入法制建設成果,以實現國家法制上的統一,這對法治建設進程起到巨大推動作用。1989年9月,江澤民提出“不可以黨代政”和“不可以黨代法”的觀點。⑥這是對法治建設的充分肯定。黨的十五大(1997年)強調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文件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中的“法制”被表述為“法治”。⑦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已經從從法制走向法治,這是質的飛躍。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確立
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999年3月15日)通過憲法修正案,在這次會議中,依法治國被載入憲法,進而成為憲法的基本原則。自此以后,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具備了憲法依據。步入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得到深化與發展。黨的十六大(2002年)確立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并強調法治理念的貫徹與執行。黨的十七大(2007年10月)提出依法治國的治國思想,并將其作為治國基本方略,以加速法治建設。⑧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達到了歷史空前的新高度,從根本上推動了法治道路的確立。隨后,在中國法學會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2009年1月)上,中共中央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經過30年探索,終于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在中國人民的不斷實踐中逐漸形成并發展,它非常符合中國特色,順應當今時代發展潮流,并從根本上反映中國人民的意愿。⑨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得到理論上的支持,這一命題得以正式確立。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了新的目標與定位,在新時期實現了創新發展,將創新理念貫穿于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歷史上眾多中央全會中,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于法治道路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因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將法治突出為中心議題。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中,全力進行法治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之一。該會議強調法治道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條道路凝結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成就。⑩這充分表明,我國已步入法治建設進程的歷史新階段。同時,共建“五大體系”,即法治的實施、監督、保障以及法規體系,合理規劃和建設這條法治道路的藍圖。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向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將在不斷創新中實現新的發展。
[ 注 釋 ]
①李龍,劉連泰.廢除六法全書的回顧與反思[J].河南省政法干部學院學報,2003(5):39-50.
②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1992.5.
③公丕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時代進程[J].中國法學,2015(05):29-52.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M].人民出版社,2013.12.
⑤中國共產黨章程(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過)[DB/OL].新華網資料庫.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58860.htm.
⑥就我國內政外交問題江澤民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1989-9-27(01).
⑦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DB/OL].中國改革信息庫.http://www.reformdata.org/special/219/about.html.
⑧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⑨張文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J].中國法學,2009(6):5-14.
⑩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2014-10-29.
[1]就我國內政外交問題江澤民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1989-9-27(01).
[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1992.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蔣傳光.當代中國法治路徑的理論探索[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李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綱要[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6]公丕祥.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進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M].人民出版社,2013.
[8]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9]人民出版社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10]蔣立山.中國法治道路初探[J].中外法學,1998(03).
[11]李龍,劉連泰.廢除六法全書的回顧與反思[J].河南省政法干部學院學報,2003(5).
[12]張文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J].中國法學,2009(06).
[13]周忠麗.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法治建設的歷程與成就[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1(05).
[14]孫謙.法治建構的中國道路[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02).
[15]徐顯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J].法學研究,2014(06).
[16]公丕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運動機理[J].金陵法律評論,2015(1).
[17]公丕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時代進程[J].中國法學,2015(05).
[18]公丕祥.當代中國法治發展道路的內在邏輯[J].江海學刊,2015(05).
[19]江必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J].法學雜志,2015(03).
[20]劉旺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歷史進程、概念內涵和基本要求[J].學海,2015(03).
[21]王增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史考察及思考[J].人民論壇,2015(21).
[22]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貢獻[J].民主與法治,2015(22).
[23]張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歷史進程探析[D].湖北師范大學,2002.
[24]張岑.論鄧小平法治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D].西華大學,2010.
[25]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26]1978年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報告原文[EB/OL].騰訊網.http://news.qq.com/a/20120206/000237.htm,2012-02-06.
[27]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11-09.
[2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2014-10-29.
[29]中國共產黨章程(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過)[DB/OL].新華網資料庫.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58860.htm.
[30]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DB/OL].中國改革信息庫.http://www.reformdata.org/special/219/about.html.
D
A
** 作者簡介:楊顏(1983-),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曲玉萍,女,吉林鎮賚人,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