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海 王 正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與大學生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探析
孔令海*王 正**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近年來,生態環保意識日漸深入人心,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意識培育的重要意義。在對大學生生態培育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引導學生正確、清醒地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正確、文明的生態素養。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基礎,在分析培養大學生生態意識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大學生生態意識進行有效培養的一些建議,以期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大學生;生態意識;培養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國民經濟獲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對此,國家不斷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而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全體公民的生態意識。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人員,他們在生態文明意識傳播、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該認識到學生生態觀教育的必要性,在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將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中,開展一系列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生態素養得到有效提高,進而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最基本的一種關系,是人們進行實踐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賴,是一個具有統一性的整體[1]。但在近年來,在人們不正確生態觀念的影響下,自然環境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這就要求全民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共同促進生態的文明、和諧、持續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一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目前,雖然大部分高校已經認識到對學生生態意識進行培育的重要性,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由于受到學生觀念、課程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生態意識還比較薄弱,尚未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整體聯系性。面對這一情況,高校需要積極對教育觀念與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更新,對生態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轉變,以提高大學生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幫助大學生將正確的生態觀樹立起來,并引導大學生將這些生態觀應用到實踐中,自覺愛護、保護自然環境,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一)注重生態理論教育,提高大學生對生態意識的認識
行動往往離不開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大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態理論知識,他們就不會自覺參與到自然環境的保護中。因此,在對大學生生態意識進行培育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高校應該將生態意識的培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思想教育是高校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主要陣地,在開展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將生態教育引入到其中,將課程與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身行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性,培養大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使大學生在理論層面認識到生態保護的必要性[2]。其次,增設生態教育課程,在我國,高校生態教育課程的設置還不夠完善,大部分學校生態課程的開展都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學生參與度不夠理想。因此,高校應該以本校實際情況為依據,開設相應的生態環境課程,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讓大學生接收到系統的生態理論知識、生態道德等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保護習慣。最后,將生態意識教育滲透到專業課中,生態教育具有豐富的內容,多門學科均有涉及,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生態意識。例如,在化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生態意識滲透到化學品性能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源頭、危害、對策等,使大學生生態意識方面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從而指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環境的愛護。
(二)開設課外活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態行為
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育不能單一的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具體的培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統一,應用學校條件,積極開設第二課堂,為學生設置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并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使大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例如,在“地球日”、“植樹節”等節日中,可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并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宣傳、植樹等活動,讓大學生走上街頭,向社會大眾宣傳環境保護的意義及方法,讓大學生參與到植樹、種草等實踐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此外,高校還應該教育大學生從日常小事做起,將環境保護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對此,學校可以利用文明宿舍的評選,要求學生節約水電、減少白色垃圾的制造,設立“生態宿舍”、“環保寢室”等獎項,在學生成績、班級綜合成績的評選中納入生態行為這一指標,使大學生自覺養成并不斷踐行生態意識。
(三)建設生態校園,強化大學生生態意識校園是學生進行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環境的優美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可將學生保護生態的積極性激發出來,讓大學生自主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3]。因此,對大學生生態意識進行培育時,需要注重生態校園的建設,一方面,在校園布局方面,應該將自然與人文環境合理融合在一起,適當增加綠色植物的比重,并將一些與生態保護有關的標語貼于草坪、小樹林等地方,讓學生從愛護花草樹木做起,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充分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應用廣播、講座等形式,向大學生普及生態保護的相關知識,拓展大學生的生態視野,不斷對大學生的生態意識進行強化。
(四)營造環保氛圍,優化大學生生態意識
大學生生態環境意識的培育是一項具有很強系統性的工程,單一地依靠學校教育難以實現理想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高校應該加強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合作,為大學生營造和諧的環保氛圍,對大學生的生態意識進行優化。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強與社會的合作,共同舉辦與生態有關的學術講座、曝光個人或企業破壞環境行為、綠色消費知識競賽等活動,讓整個社會形成一種人人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使大學生受到影響,積極、自覺的約束自身行為,自主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加強與家庭的合作,給大學生講解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與方法,并讓大學生將這些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家人,如不吃野生動物、不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等,使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中,營造環保氛圍,進而讓更多的人自覺對環境進行保護。
當前,生態意識的培育已經成為了高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已經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對大學生生態意識進行培育的必要性,在充分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態培育教育中,并積極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的開展統一起來,提高大學生生態觀培育的效率與質量,進而幫助大學生培育正確、文明的生態觀。
[1]高健.論德育中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20):61-62.
[2]王少孚.論生態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J].新西部(中旬刊),2015(4):139,156.
[3]俞雷,劉德鵬.基于生態意識的大學生生態文化素質的培育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5):18-21.
G
A
** 作者簡介:孔令海(1988-),男,長春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王正,長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