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雪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在挫折中成長
——指導蒙古國中學生參加“漢語橋”中文比賽經驗與總結
齊 雪**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漢語橋”中文比賽是由國家漢辦推廣的大型國際漢語比賽項目。“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的預賽是在海外舉行的,筆者就“漢語橋”中學生中文比賽在蒙古國的進行做了簡要介紹,并通過輔導學生參賽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挫折;成長;“漢語橋”;經驗總結
近年來漢語教學已在蒙古國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而且烏蘭巴托市都會舉辦很多漢語競賽活動,其中,最受重視的就是“漢語橋”中文比賽。
“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是“漢語橋”中文比賽中的一個項目,參賽對象為年齡15—20周歲、具有外國國籍、在外國出生并成長、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在校中學生。
“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蒙古大區賽是由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和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承辦,參賽的學生必須通過漢語奧賽考試,入圍的30名選手有資格參加“漢語橋”預選賽。
蒙古國“漢語橋”中學生中文比賽和其他國家一樣都是由孔院主辦,但是在蒙古國相較于大學生“漢語橋”比賽,中學生“漢語橋”則更具有競爭性和專業性,原因是參加“漢語橋”比賽的中學生大多就讀于漢語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漢語。而參加“漢語橋”的大學生則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大學中才選修漢語課,漢語基礎相對薄弱。
(一)備賽所面對的困難
通過漢語奧賽考試,我校有3名學生進入“漢語橋”初賽,面對即將到來的比賽,困難重重:
首先,時間緊張。從奧賽成績公布到“漢語橋”初賽只有一周多的時間,這期間學生和教師都必須完成自己的學業任務才能進行排練,這就意味著備賽時間不足。
其次,物資有限。“漢語橋”才藝表演環節都需要中國特色的服裝和道具,但是這些服裝和道具在蒙古國卻很難找到。
再次,在整個備賽的過程中突發狀況也時有發生。其中一位參賽學生在備賽中突發高燒,這就使得她整個備賽的時間又足足縮短了一半。
(二)解決的方法和經驗
1.合理的分工和日程安排
在得知獲得參賽資格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學生安排得力的輔導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在回答問題、脫稿演講中零失誤,也要助力學生呈現出最精彩的中華才藝表演。
由于時間有限,三個比賽項目的訓練是同時展開的,為了保證訓練的質量和時間,我們制定了嚴格的時間表,讓每位參與的學生都嚴格遵守。
2.發動全員力量,自己動手解決
由于在蒙古國購買不到才藝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所以在和學校協商后決定由校方制作服裝和道具,但是由于定做的成本較高,學校只同意制作一部分服裝和道具,這就給整個表演的準備增加了不少的難度。
在和學生交流討論后,我們參賽的師生決定自己動手制作道具。我們用紙箱、木棒、貼紙等工具仿制道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比賽所需的道具都制作完成。
3.堅持高標準,堅持到最后
在備賽的每個環節我們都高標準要求學生,不斷的糾音、調整,爭取在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好。在《白娘子傳奇之西湖定情》的詠唱環節,參賽的學生怎么都唱不好高音,這令輔導教師很是著急,為此我們特別找到了一位音樂老師來幫助主唱練習聲樂。
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最讓輔導老師們擔心的是那名生病的學生,由于不能來學校參加訓練,老師就通過電話對她進行輔導。就這樣,沒有一個人放棄,沒有一個人懈怠,每個人都堅持努力到了最后。
(三)敗北總結
雖然我校參賽的三名學生都沒能進入決賽,但是通過這次比賽不僅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國文化,也使得我們教師獲取了很多關于輔導學生參加中文比賽的經驗教訓:
1.要增加學生在高壓狀態下的自信
總結這次在比賽現場的表現,有的學生仍會有發揮失誤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學生太過緊張。
這就需要輔導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在備賽訓練期間也可以多為學生營造正式比賽的氣氛,邀請學生和老師模擬正式比賽情節進行訓練,以減少學生在正式比賽中的陌生感。
2.提高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不得否認的問題是任何突發情況的發生都會影響參賽學生和老師的狀態,特別是在賽前出現的突發情況,例如在本次比賽前,由于校方提供的汽車太小,只能運送學生不能運送道具,雖然輔導教師很快就決定讓參賽學生先到比賽場地,再用公交車把大型的道具運送到比賽地點,但是還是影響了整體的備賽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心態。
這就需要輔導教師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與各方及時溝通,面對有可能出現的狀況一定要提前想好應對策略,沉著冷靜,提高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其次,在有突發狀況發生時要安撫好學生的心情,盡量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
3.入鄉隨俗,找準定位
擔任“漢語橋”中文比賽中的評委中有一部分是中方老師,也有一部分是蒙方老師,所以在比賽中要入鄉隨俗,結合蒙古國的文化和習慣進行策劃。比如,在中國傳統思維中比較重視比賽選手本身的語言實力,如果發音標準、語法無誤、表達清晰、表演流暢、生動那么基本可以給出比較高的分數,但是蒙古國的傳統中卻比較重視服裝、道具、場面大小、色彩使用或者隆重程度等內容,因為蒙古國人民認為講究外在美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在《新還珠格格》的才藝展示中,由于演員“爾康”的旗裝沒有做出來,學生就穿上了自己的蒙古袍,外形雖然比較相似,但在蒙古族人看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使整個表演都很精彩,卻依然沒有拿到很高的分數。
由此可知,我們在準備中文節目的同時也一定要考慮到所在國家的思維和風俗習慣。這也要求我們在服裝、道具的準備中要多向校方申請,向校方闡明重要性,能爭取的一定要盡量爭取。
筆者就蒙古國“漢語橋”中學生中文比賽的情況做了簡單介紹,也敘述了自己參與輔導學生參賽的經驗和總結,這不僅對筆者自身是一種成長,也希望對日后在蒙古國工作的志愿者老師有所幫助。
[1]都艷.漢語的奇跡我們來創造——第一屆《漢語橋》背后的故事[J].藝海,2009(9):90-91.
[2]喻坤.“漢語橋”比賽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D].河南大學,2012.
G
A
** 作者簡介:齊雪(1988-),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2014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