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紅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
當前大學生道德知行統一論
——從社會主義義利觀的視角分析
賀志紅**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學生的義利觀、道德責任的選擇與評價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當物質財富和精神追求之間出現不平衡,公與私、義與利發生沖突時,部分大學生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甚至會做一些極端事件。本文從社會主義義利觀的視角出發,對道德知行統一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針對當前大學生道德知行不一的現象,提出了優化大學生道德知行統一的對策,旨在引導當前大學生樹立一個具有時代精神的、民族特色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達到知行統一。
大學生;道德;知行統一;義利觀
發現問題是自我完善的開始。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問題都被人們發現并提出,如一些人道德品行不良、人際關系冷漠、社會生活秩序混亂、貪污腐敗等。大學生作為與社會聯系最緊密的群體,對社會的關注度極高,社會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他們對社會的價值判斷。因此,消除大學生對社會的某些負面看法,改變其僅停留在認知層面的道德觀,引導其始終堅守自己內心的正義和道德,并將其付諸實際行動,必將對糾正社會不良風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知是指我們對某一事物觀念上的認識,行則是指我們將認識指導于實踐。知行統一是人類在道德生活中的基本訴求,堅持知行統一對于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我國的教育家就提倡知與行要相統一。如我國的古圣人孔子就曾要求其弟子要“訥于言,而敏于行”,墨子也曾主張“強力而行”。在抗戰年代,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將《實踐論》的全部內容最后歸結為一句話:“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他用哲學的范疇深刻的論述了知行的關系。他也曾指出:“必須使各級黨的領導骨干都懂得,理論和實踐這樣密切地相結合,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它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教育領導干部要更深入的認識到知行統一的重要性。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指出了實踐與認識的重要關系。
道德知行統一的核心因素是道德判斷能力,道德判斷力就是道德“知”層面的表現,道德判斷力的高低決定其道德水準的高低。但是,觀念層面道德水準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道德水平。道德也需要將觀念層面的道德真實的付諸實踐才能真正實現道德的價值。當道德與利益狹路相逢時,高尚的道德觀念是否依然能被堅定的執行?當前西方各種思想不斷涌入中國,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道德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各種不良道德行為也日漸凸顯,如到處顯現的“碰瓷”事件、制假販假事件、交通肇事逃逸事件等。這些違背社會道德的事件將道德的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在網絡發達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道德批判之中。一部分人在批判不良道德事件的同時也用這些事件警醒自己,然而還有一部分人卻被這些不良事件瓦解了自己內心高尚的道德,消減了他們對人的信任。面對這些不良道德狀況,如何進行道德建設,維護人們的本有的道德價值觀,堅定人們的道德行為,迫在眉睫。
當我們在審視當前大學生道德問題時,雖然有一部分學生能夠用所學所得的科學認知去引導自己的行為趨向,但是仍然有不少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理論認知和行為實踐表現的完全不一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公共道德的知行不一
在公共道德方面,其實,絕大多數大學生在經過學校長期的教育道德認知方面都普遍接受“誠實”、“正直”、“善良”、“勇敢”等優秀道德品質,并且普遍認為社會公德對一個人自身的發展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知易行難真的不是一句空話,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行為并沒有如其思想觀念般高尚。“知而不愿行”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狀態。如踐踏草坪的同學屢見不鮮,圖書館損毀書籍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廁所文學與課桌文學等“文化垃圾”依然存有,亂扔垃圾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這些行為都與大學生已有的道德認知是不相符合的。
(二)人際道德的知行不一
事實上,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的平等是也大學生普遍認可的交往觀念。然而,相較于傳統的社會,市場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市場經濟具有趨利性。受社會功利主義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也越加趨向功利化,在人際選擇中更趨向于選擇對自己發展可能有利的同學進行交往。盲目的媚俗心態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圓滑世故則成為大學生交往的“準則”,更甚者,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及未來競爭力的信心不足,往往南轅北轍,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把希望都寄托于某些方面“強勢”的好朋友的幫助。除此之外,大學生人際之間出現了失信化的傾向。當前大學生在面對感情和物質二選一時,對金錢物質的追求強于對情感的承諾,很多人往往違背自己的道德本心,做出與自己觀念不相符的行為。
(三)學習道德的知行不一
“好好學習”這四個字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勉勵。從古至今,多少中華傳統都被社會發展所變更,然而“好好學習”的傳統理念沿襲至今仍不曾消退。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對知識的渴望一如往常。然而,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渴望知識的同時,當前大學生更渴望成功,甚至對成功的渴望高于對知識的追求。對成功急功近利的追求使當前大學生開始變得浮躁,扛不住冷板凳的磨礪,不能潛心追求真理,對學習動機愈加不純,甚至做出一些違背學習道德的行為。如部分大學生平時疏于學習和修煉,為了獲取高分和取得某些榮譽,考試時采取作弊等不道德的方式。與此同時抄襲作業、上課遲到早退、上課開小差、影響他人聽課等問題也是當前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出現的突出問題。據調查,對考試作弊,持反對態度的學生高達91.8%,從來不干的學生只有51.7%,22.9%的學生坦言有過作弊的念頭。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學生學習道德認知與學習道德行為呈現“高知低行”的強烈反差,在這方面部分大學生往往成為言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四)戀愛道德的知行不一
戀愛觀是當前大學生比較關注的熱點話題。顛覆傳統的“只在乎天長地久”,現在的大學生更崇尚于“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戀愛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價值觀念的涌入,西方社會自由開放的戀愛觀也很大程度影響當前社會的戀愛觀,尤其影響著當前大學生的戀愛觀。如今大學生談戀愛已經屢見不鮮,多數戀愛行為還是健康、正常的,但戀愛道德問題也時有發生,有些甚至相當嚴重,對當事人和校風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如某些大學生在公共場合過分的親昵行為等。戀愛也需要道德和理智的約束。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愛情表現在戀人對他們的偶像采取含蓄、謙恭甚至是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隨意流露熱情而過早的親昵。”①除此之外,大學生戀人之間同居現象也增多,性關系混亂,甚至有些大學生通過出賣自己的愛情來獲得金錢和榮譽,這些行為非常不利于當前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品質的塑造。追求純潔的戀人關系是當前大學生對愛情的渴望,但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大學生由于意志薄弱往往事與愿違。
(一)加強高校教師示范榜樣作用
大學生的道德要實現知與行相統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加強教師道德建設,建立起知行統一的教師道德示范體系。首先要對教師有所要求,教師要在學校樹立道德學習的師范,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將做學問與做人有機的結合起來。除了知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守德和行德,做一個忠實的道德踐行者,而不是道德口號者。同時,高校也要建立完善的賞罰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學術道德的正派,努力清除教育領域的不正之風,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示范體系。通過高校教師在道德生活中有形的言傳和身教,我們相信一定會對學生的道德生活起到良好的示范與引導的作用,讓道德不只停留在觀念、思想和內心,還要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優化知行統一的社會道德環境
現在的大學生活已經不是封閉的“象牙塔”,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大學時期是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道德環境的影響。要解決道德的“知行脫節”,就要將家庭、學校、社會結合起來,形成道德知行統一的社會氛圍。要實現知行統一,凈化社會道德環境,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大力弘揚主流道德的價值。所謂“主流道德的價值”就是指能體現時代善的價值的這樣一種價值。在現代社會中,公平、公正與效率是時代最大的善,因此,我們要弘揚的主流道德價值就是公平、公正與效率。二是要凈化道德風氣。宣傳主流道德價值是凈化社會道德風氣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還應通過家庭、社區、企業全方位培養大眾內心普遍堅持的道德情感和正義的理念,同時建立社會輿論監督機制,通過輿論監督來優化社會道德風氣。三是要強化社會調控機制,將道德規范制度化和法律化。強化社會調控機制需要規范化的道德評價標準和科學性的道德教育,同時還需要正規的道德傳播途徑和完善的社會輿論體系。政府在建立道德評價標準方面也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將道德規范上升到法律法規,通過“硬手段”來強化人們的道德行為。
(三)引導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形成道德習慣
正可謂“沒有氛圍就不是文化,沒有習慣就不是道德”。市場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面臨利益與道德的抉擇時,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選擇。大學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需要進行不斷地自我教育。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教是為了不教。”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大學生是智力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道德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其自身的實踐是其形成良好道德習慣的必經途徑。因此,我們在解決大學生道德知行矛盾的過程中,不僅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理論學習,而且更應該注重大學生道德踐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從道德情感出發,從情感中堅定其道德意志,只有堅定了道德意志才能將道德從“知”轉向“行”,從而抑制“知行脫節”現象的產生。
總之,真正的道德是要求知與行統一的。只有道德的認知而無道德的行動,道德就成為空中的海市蜃樓。行是知的目的,知是行的向導,求知是為了更好的行動,行動才能加深認知,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無論是從我國高等學校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來看,還是從國家的未來考慮,當代大學生都應在知德、守德、行德等方面成為時代的楷模,將道德的知行統一深入貫徹。
[ 注 釋 ]
①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
[1]章蓮華.當代大學生義利價值取向的嬗變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1).
[2]王淑芹,張起.大學生誠信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李瑩.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梁婭華,代麗健.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功利主義傾向及其引導[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徐益亮.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及教育引導對策[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6]黃亮宜.《社會主義義利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 作者簡介:賀志紅,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