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偉娟 陳彬 陳三忠

摘要:文章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游泳教學中一些常見心理特點進行探討,比如對水的興趣、怕水心理及厭水心理,并結合調查和實踐教學,提出相應的策略。對游泳運動的興趣應加以誘導和保護;對缺乏興趣和興趣較差的學生應采取使用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對于產生怕水心理和厭水心理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及時干預,予以減輕或排除,應提升教學進度和效果,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關鍵詞:游泳運動 大學生 心理特點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2-0129-03
1.前言
隨著2015年世界游泳錦標賽的舉行,我國游泳運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游泳逐漸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熱愛。游泳的教學離不開水的特殊環境,這項運動與其他項目明顯不同,游泳運動中人體在環境、運動方式、呼吸方式等方面,都有游泳運動所特有的特點。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進行游泳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得到更多的關注,這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游泳掌握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根據心理特點來實施教學,調整教學方案,加速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果。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2013、2014、2015級游泳選項課學生300人,年齡在17-22歲。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廣泛搜集、整理有關書籍材料。
2.2.2問卷調查法
針對大學生游泳課心理問題提出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300份,收回287份,有效率為95.7%。
2.2.3統計分析法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3.結果與分析
3.1大學生在游泳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心理特點
由表1可以看出,對游泳運動的興趣是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和積極心理因素,它在學生進行游泳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學生對水和游泳運動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并能主動參與到學習和訓練中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以誘導和延續。同時,怕水心理也是游泳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阻礙教學進程的不良心理因素,尤其在教學初始階段。怕水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對于水上運動的不了解、溺水事件的惡劣影響及教學過程中親身體驗。這三方面因素都會導致學習者怕水心理的產生。大學生在游泳過程中一旦產生了怕水的心理,不僅會使他們因為恐懼產生消極的練習狀態,也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較大的壓力。怕水心理的產生對學生在學習游泳時的信心和積極性給以打擊,而且使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使學生的身體控制能力受到限制,阻礙游泳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厭水心理也是阻礙游泳教學的不可忽視的消極因素。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學習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都會出現厭水心理,而厭水心理的產生將導致學生對游泳教學的消極對待,甚至終結,從而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及強健體質的目的。厭水心理在不排除的狀態下可能會伴隨整個人生。
3.2.1對水的強烈興趣產生的原因
學生對游泳產生的強烈興趣多來自于上課前對此項運動的關注與了解。由于游泳運動環境特殊,因此游泳運動比陸上運動更省力且造成運動損傷幾率較低。學會游泳并經常進行鍛煉對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多數大學生認為掌握游泳,自身的安全會有保障,在水中不但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施救于人。在普通大學游泳課的開展及學習中,學習者可以強健體魄、增強體質。由于游泳運動在水中進行,水的壓力、阻力、浮力和較低水溫的環境,使人體各部分器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通過游泳課的學習,學生們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并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生活習慣,達到了體育課的最終目的。
3.2.2怕水心理產生的原因
3.2.2.1直接原因
游泳運動由于改變了人所習慣的直立運動姿勢和空間定向的正常感覺,因此初學者平衡感覺受到刺激強于運動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水中并不能像在陸地上一樣控制自己的機體動作,從而很難達到教師所教授的動作技能。游泳時要求運動者的呼吸方式與平常不同,要求人體在外界環境中用口吸氣,在水中用口和鼻進行呼氣,而吸氣和呼氣之間學生在水中需要口鼻適應短暫的閉氣過程。由于游泳運動姿勢和呼吸特點,大學生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避免不了出現失去平衡、呼吸困難、嗆水和喝水等的情況,此刻由于對自身出現的不適甚至對健康的危害和安全的威脅使學生產生咱水心理,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顧慮或在出現錯誤動作甚至造成不敢下水的后果。
3.2.2.2間接原因
游泳教學的特殊環境使得學生在學習之前便對游泳運動心存畏懼,而游泳運動中傷亡事故的發生也屢見不鮮。在教學中看見或聽說游泳事故對他人的傷害也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心態,給他們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間接使他們產生咱水心理。
3.2.3厭水心理的產生
3.2.3.1客觀原因
在調查中得知,學習環境嘈雜、游泳館氣溫與水溫過低、泳池中水質差等;教師安排的運動量過大,學生過于疲勞;教師教法單一、枯燥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學生厭水心理的產生。
3.2.3.2主觀原因
在調查中得知,學習態度和動機不明確,對游泳運動思維消極定式;意志力較差,沒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格;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弱;對游泳運動所產生的封建思想等都可導致學生厭水心理的產生。
4.保護有利心理和克服不良心理的對策
4.1誘導和保護有利心理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強烈的興趣對教學十分有利,因此應加以誘導和保護。首先在下水前對學生進行游泳文化知識和游泳技術的簡單講解;其次在教學中講解游泳賽事和優秀運動員訓練經歷,以激勵練習者對游泳產生興趣。最后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較重,學習能力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開始時期多安排趣味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強、較為安全及難度教小的項目進行練習,誘導學生對游泳運動產生興趣。endprint
4.2克服不良心理
4.2.1心理疏導
4.2.1.2正視不良心理
在學生學習的初始階段對學生進行不良心理的疏導。首先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和安全教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游泳對人體體質發展,健康促進的作用;加深學生頭腦中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其次為同學們講解游泳運動的文化、力學特點及水上救護的知識,消除學生內心的顧慮。最后對于已經產生不良心理的學生進行心理分析,根據個人情況進行疏導,使他們逐漸消除厭水和怕水的心理狀態。
4.2.1.3建立學生自信心
教師在游泳課的課堂練習階段,要適時鼓勵和引導練習者參與教學任務的練習。在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下逐漸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消除內心對游泳運動的懼怕感。教師根據不同情形因材施教,對于有不良心理的學生,鼓勵學生獨立完成教授動作并給與正面評價。使學生縮小或消除不良心理,重塑信心,激發學生對于課堂練習的興趣,使學生無顧慮的進行學習。
4.2.1.4培養學生游泳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游泳運動的興趣。高校體育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和練習的動力。只有學生從根本上熱愛游泳運動,才能堅持進行練習和改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引入游泳運動的起源和發展、我國游泳運動所取得的成績及游泳運動員的勵志經歷,使得學生從心理上對游泳運動產生興趣和熱愛。
4.2.2采用多樣教學方法
在課堂中老師運動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加入游戲和互動的環節,讓學生在進行的過程中體會求知需要并建立自信,消除顧忌、減輕壓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用專業術語來講授動作技能,講解時要形象、生動、易懂,并結合日常生活來描述,使學生深切的解讀動作并大膽模仿。抓住重點和難點,將易錯和改正的動作提前授予學生;標準、規范、優美的展示動作技能和精確分析重難點會提高學生的認知度。適度的銜接變換練習內容、不斷給學生創造突破難點的經歷都會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
同時,在練習中加入輔助幫助,會使學生減輕或消除不良心理。輔助教學法,就是在練習中借助外力來學習和改善運動技術。在水中實施輔助教學法,會使學生在心理上有效的克服不良心理,投入到動作的學習中去。隨著動作技能的練習和強化,學生對游泳運動的興趣逐漸建立,在課堂中會更加專注的學習和掌握教學內容。
4.2.3加強安全保護
普通高校游泳教學以熟悉水性開始,多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放松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對水性的感覺和接觸,能使學生機體得以適應,是掌握游泳技能的前提。學生在水中自如的掌握平衡并能控制自我肢體的運動,才能開始進行游泳運動的學習并在一定情況下保護自身的安全。在游泳運動學習過程中,游泳館的安全措施和教師的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下水以前對游泳缺乏安全感和信心是不可忽視的,這阻擋他們進行技能動作的練習,會給他們造成不同程度的怕水心理或厭水心理。因此,對學生的有效保護和幫助是減輕或消除不良心理的有效保障。同時,教會學生自我保護和相互幫助,有利于減輕不良心理的壓力,使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除此之外,學習環境也會影響著學習者的心理狀態。干凈、清澈及適度的水下環境,會激發學生進行水下練習的興趣,帶給學生積極穩定的情緒。
5.結論
在高校游泳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心理特點有很大的聯系。對學生的游泳運動的興趣應加以誘導和保護;對缺乏興趣和興趣較差的學生應采取使用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對于產生怕水心理和厭水心理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及時予以減輕或排除。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產生各種心理特點的原因,并根據原因來制定改善教學方式方法,制定應對策略,培養學生對游泳運動的興趣,消除學習過程中的不良心理,建立自信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體,提升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教學進度和效果,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