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歡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
鄲城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
何歡*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戰略問題。鄲城縣務農勞力自身素質偏低,創新意識不強等嚴重阻礙了其農業經濟的發展。本文以鄲城縣開展的陽光工程為研究點,探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對應的建議。
新型職業農民;鄲城縣;陽光工程
2012年一號文件開始強調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2013年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民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的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資料顯示,鄲城縣務農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分別占92.1%,7.9%,有過完整培訓的農民僅為5%。與此同時,家庭經營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率已經下降為50.8%,并且仍在下降。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培育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最后針對此現狀提出對策,主要是希望社會結予高度關注,給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營造一個積極發展的氛圍。
自農業部在2005年提出培養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就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朱啟臻[1]強調職業農民首先把農業作為一種職業,農民本身有一定要求。張慧[2]指出職業農民是農民職業化,身份的延伸。闞云,盧勇[3]提出農民從出生,中年,乃至老年的培育都可謂是新型培育。岳佐華[4]以經濟學角度為視角,指出新型職業農民實質上是“農商”。簡單概括來講,新型職業農民是靠經營農業來獲得主要報酬且有足夠知識和技能的人。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歷史悠久,長期下來可以把新型職業農民分為經營型、技能型和服務型三類。從定義上看經營型和技能型職業農民差別不大,均指以農業為報酬、有部分資源和技能的農業勞動者。但按職稱的歸類卻不同,習慣上把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歸為經營型職業農民,而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自然就屬于技能型職業農民。服務型職業農民,顧名思義就是貫穿于農業前、中、后的一種服務人員,主要有農村信息員、農機服務人員、農村經紀人、統防統治植保員等。
(一)有利于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
從04年到14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把“三農”問題作為首要任務提出,并制定一系列惠農和補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以確保國泰民安。但僅憑借國家單方面的努力,效果甚微,只有從根本出發,著手培育農民的素質,農業生產才能有效發展。
(二)有利于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中國農業進入全面發展時期,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但是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并嘗試新知識的能力不足。因此,必須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加快農業的轉型升級,才能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三)有利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隨著二元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勞動力大批涌入城市、人口老齡化,婦女化越來越嚴重。為確保農業有條不紊的發展,必須重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代表。只有培育出符合國家生產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激活農村的發展生機。
2010-2012年,鄲城縣陽光工程培訓由鄲城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鄲城縣新潮職專、鄲城縣農業機械學校和鄲城縣綠禾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擔。三年來,以培訓生產經營大戶和農村發展帶頭人為對象,累計完成職業技能培訓6700人,完成專項技術培訓1700人。落實補助資金345萬元。其中2010年培訓2000人,2011年培訓3200人,2012年培訓900人,三年來分別落實補助資金91萬元、147萬元和107萬元。
2013年,陽光工程突出為產業發展服務,結合“糧棉油高產創建”、“菜籃子”產品生產、“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高標準糧田建設”、“農業產業化集群”等農業項目實施,大力開展農業專項技術培訓和農業職業技能培訓2013年年底全縣共培育2340人,農業專項技術培訓1400人,農業職業技能培訓940人。
2014年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干農民且年齡不超過55周歲為培育對象。凡有“美麗鄉村”創建村的縣(縣、區)每個村至少遴選5名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培訓對象,傳授本專業技能知識、政策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經營管理常識。
(一)資金缺乏,設施落后
農廣校作為主要培訓機構,由于資金和設施的限制,很多課程只能在田間地頭完成,電子商務的培訓和技能信息的傳播覆蓋率較低,很多農民只能依靠自身經驗進行耕種生產,不僅費工費時,而且從長遠看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培訓繁雜,內容多樣
在國家政策環境的影響下,各級各類國家部門都對農民進行了種類繁多的培訓。不僅沒有統一的教材,工具,甚至有些所謂的“專家”只是講些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農民起不到針對性的效果,實質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而且這種勞民傷財的培訓,不僅浪費了農民的精力,還挫傷了農民對于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三)觀念封建,素質偏低
農民由于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據統計,70%的農民習慣于依靠自己的經驗從事農業生產,這是導致農民收入滯后的根本原因。
(一)強化領導,健全機制
為了繼續推行“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鄲城縣應成立縣農業局、財政局、審計局、農機局、畜牧局、氣象局六家單位參加的全縣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陽光工程項目的組織管理,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制定詳實的培訓計劃,規范補助資金,合理規劃培訓專業,合理設置培訓課程,合理調配師資力量,使整個培訓工作有條不紊,扎扎實實地開展。
(二)廣泛宣傳,積極引導
為引導農民自覺參加陽光工程培訓,鄲城縣各級各部門應積極配合,通過印傳單、上電視、發短信等方式,組織開展多方位的宣傳動員工作。(1)加強政策宣傳。縣陽光辦將陽光工程培訓與黨的其它富民惠民政策結合起來一并進行宣傳,農機部門結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行宣傳,畜牧部門結合規模養殖補助政策開展宣傳,縣農廣校會同農技推廣中心、植保站、能源辦等技術推廣單位,結合糧食高產創建項目、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行動廣泛宣傳。(2)加強典型引導。在培訓過程中,及時推出部分參訓和致富典型,在各類媒體上進行宣傳報道,以帶動更多的農民參加培訓。通過宣傳,使廣大農民全面了解了陽光工程政策,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創新方式,強化培訓
1.加強訓前調研摸底
為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增強培訓效果,各培訓基地應加強訓前調研,開班前先到有關鄉鎮和村委會,了解當地的產業狀況及種養規模,摸清農民培訓意愿,了解培訓哪個專業、重點培訓哪些內容,針對需求組織培訓,力爭做到有的放矢。
2.確定培育對象
要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制定出新型職業農民的遴選標準,原則上要符合三個條件,(1)55周歲以下(2)以農業為生存支撐(3)渴望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只有符合以上三種條件,才能有優先參加培訓的權利。
3.改革培訓模式
要想改變專家在講臺上講,農民在課堂上聽的培訓模式,必須做到以下三點。(1)交往式學習,專家講與農民學相結合,全程要留時間雙方進行溝通(2)分段安排課程,以產業周期或農時季節進行培訓,因才施教,針對性指導,效果顯著。(3)理論實踐相結合,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參加完課堂培訓緊接著去田間作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二種把課堂設在田間,邊講課邊作業,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相對于第一種形式更強。
4.延伸培訓內容
由于鄲城縣農民教育水平有限,對于培訓教材的選擇應該更加慎重,漫畫類教材比文字類更易于被農民接受和理解。再者培訓的內容應豐富多彩,既涉及農林牧副漁業,還應延伸到各行各業的深加工和銷售經營,讓農民自產自銷,提高收入。
5.拓展培訓手段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已經把世界變為一個地球村,信息的傳播力度也大大加強,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書本是不夠的,網絡課堂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首選。要充分利用遠程在線教育、移動客戶端、在線咨詢、網上考核評價等技術手段,使農民獲得更方便更快捷的農業資訊。
(四)建立健全檔案,加強后續服務
各培訓機構要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檔案。包括工作計劃、學員信息登記表、學員身份證復印件、集中培訓照片、實踐實習照片、市場考察照片、后續服務照片和記錄、班級管理制度、課程表、試卷、成績單、教師授課講義、測評表和培訓臺賬等。各培訓機構在培訓結束后要加強對學員的跟蹤服務,確保培訓一個,培育成功一個。
[1]朱啟臻,聞靜超.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N].農業工程,2012(3):1.
[2]張慧.我國農業內部的職業化問題[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07(6):28-30.
[3]闞云,盧勇.南京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及經驗的考察[J].安徽農業科學,2015(20):379-382.
[4]岳佐華.新型農民的培育問題[J].開放導報,2008(8):87-89.
[5]趙艷艷,姚秋菊,原玉香.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思考與實踐[J].農業科技管理,2015(3):59-60.
[6]鄲城縣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農民培訓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4]66號.
[7]趙強社.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微[J].理論導刊,2009(3):58.
[8]齊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J].農家生活,2012(3):49.
何歡(1989-),女,商丘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2015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
G725
A
1006-0049-(2016)20-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