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煒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
淺談政府社會治理的價值及其對當代的意義
張煒*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10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是政府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重大飛躍,這既是由當代問題倒逼產生的,更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理念的必然結果,探究社會治理的創新舉措,分析社會治理的價值理念和進步意義,有助于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南。
社會管理;社會治理;法治政府
社會治理,其基本內涵在于通過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組織和私人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多方協商,依法實現國家、社會團體與民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1]而社會管理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運行機制。比較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二者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主體不同,社會管理的主體是政府,而社會治理的主體是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治理;其二,二者實現的形式不同,社會管理是政府從主體出發,形式是單一的自上而下型,而社會治理要求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之間的緊密協調與合作;其三,二者的實踐路徑不同,社會管理中政府運用權力對社會事務進行綜合部署,管制成分較多,而社會治理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強制性以外,還有社會組織的積極引導與個人的自律形式。而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則是依據新時代的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利益階層狀況做出的重大調整,也是加強中共執政和政府行政的必要措施。
社會建設從廣義上講是對整個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管理的建設,從狹義上講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并列的社會建設。同理,本文研究的社會治理指的是狹義社會建設中只是針對在社會領域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習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雖然一字之差,但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在社會治理的總體構建上,堅持綜合治理的全局觀。社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總體構建層面,要發展社會事業、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社會問題,構建活潑具有生機的社會組織。對于社會矛盾,政府應該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在矛盾產生之前或者之處及時治理和制止;通過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建立矛盾糾紛綜合機制,完善司法體系,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社會矛盾爭端;通過改革信訪工作制度以處理在司法事件中未能解決的問題以及歷史遺留問題,采取積極處理,信訪制度作為社會矛盾處理的終結階段具有重要意義,總之,從預防、解決、終結三方面徹底解決社會矛盾。對于社會組織,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關系。社會治理應該一改過去政社合一(傳統的“單位”便是典型代表)的做法,做到政社分開、權責明確,積極培育行業協會、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3]
在社會治理主體上,社會治理強調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的協商共治結構,政府加快職能轉變、推進行政改革,發揮社會治理的主導作用,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對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的全局起統籌領導作用,社會組織作為社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重要媒介,進行明確的權責定位,以提升基層自治能力,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積極而廣泛地參與,增強社會活力。
在社會治理方式上,強調突出法治的保障作用,將社會治理全面納入法治框架,構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堅持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以法治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建構上,創新配套合理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正如習近平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4]
社會治理是我們黨和政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針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實際情況對政府職能做出的重大調整,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在轉向服務職能、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構建法治政府等一系列價值理念與價值追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構建法制型政府,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當代黨和政府執政面臨四大考驗: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市場經濟考驗,而增強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則是經受考驗的根本因素,但提高執政能力的要義是什么?建設法制性政府,深入貫徹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增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是根本途徑。而社會生活治理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的基礎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在社會建設、社會治理領域不斷推進制度性和體制性改革和創新,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為社會治理提供了一整套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治理的法制化進程。同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在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中構建,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形式解決社會和國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矛盾,為社會良性運行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更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在沒有成例可以學習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改革和創新往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是黨和政府在多年的執政中,不斷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銳意改革,積極進取,不斷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推動了社會建設的持續發展。我相信,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的開展,政府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轉變,僅僅是一個開始,社會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將一直持續下去,政府的公共服務理念和能力必將不斷得到增強和提高,社會必將更加安定有序,人民更加幸福,全民小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必將如期而至。
[1]連朝毅.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2):95.
[2]李景鵬.《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研究綱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144-145.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11:50.
[4]習近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日報》,2014-2-18.
[5]習近平.《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人民日報》,2011-2-24.
張煒(198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商業大學職教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學。
D63
A
1006-0049-(2016)20-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