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 紅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
淺論民間文學的發展特點
達紅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常州213022
民間文學做為文學的一部分,以其獨特的形式自在鮮活地流傳于百姓的生活之中,并與文人文學相互映襯,真實全面地傳遞著歷史與情感。但民間文學的發展是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與變化的,在不同的時代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與特點。
民間文學;時代;特點
民間文學是文學的一部分,它是廣大民眾集體創作,用口語進行創作并在口頭流傳的一種語言藝術。它運用口頭語言敘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發情感。是廣大民眾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他們認識社會、寄托愿望、表達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魯迅在《不識字的作家》一文中說:“不識字的文盲群里是有作家的,原始時代就有‘杭育杭育派’”,“就是《詩經》《國宛》里的東西,好許多也是不識字的無名氏作品,因為比較優秀,大家口口相傳的。王官撿出它可用行政上的參考的記錄了下來,此外消滅的不知有多少。希臘荷馬的兩大史詩,也原是口吟,現存的是別人的記錄……”魯迅又說“但是,因為沒有記錄的作品,又很容易消滅,流傳的范圍也不能很廣大,知道的人們也就少了。偶有一點為文人所見,往往很吃驚,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為新的養料。不識字的作家雖然不及文人的細膩,但他卻剛健、清新。”
民間文學是隨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一道向前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間文學的內容、形式以及創作者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原始社會,人們的認識水平低下,民間文學就成了組織勞動、傳授生活經驗、表達生活企愿的主要手段,具體表現形式有:一是建立在勞動節奏的基礎之上,滲于生活各個方面的歌謠,如簡單而原始的勞動號子,這些民間文字以節奏以主,主要用來協調勞動,提高勞動效率;二是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夠,常以自我的生活來想象未知的世界,因此就產生了的專門的職業——巫祝,這些人用儀式、動作和秘語來與未知世界溝通,這些巫術卜辭也成了全民崇敬信仰的文學;三是神話及部分史詩,這是先人眼中對自然、世界的認知,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也進行著一種最質樸的解釋與教育。
這種全民性的口頭文學,是原始社會唯一的文學形式。它由原始社會成員集體創作而成;反過來,又為全體成員服務。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才稱之為全民的口頭創作。當然,這種創作只是今人的描述,原始人是從來不把這種活動當作創作來對待的,這就是他們的世界觀,也是他們宇宙觀。因此,雖然時代在進步,但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先民對宇宙對世界對自我以及對他們之間關系的原始質樸真實的看法,情感的虔誠、率真、熱烈、想象的奇特仍打動我們被科學浸潤的心靈。
魯迅曾說過,在階級社會里,民間文學主要是“生產者的藝術”。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部落逐漸為國家所代替,由于社會階級的分化,在社會上分離出一種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藝術家,作為“藝術生產”中的文學創作,主要以文字為載體,因此只有受過系統教育的知識分子才能勝任,創作者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以及文化層次上的分野,使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在創作、流傳方式上有了顯著的區別。從此時起,民間文學不再是全民的口頭藝術,也不再是唯一的文學樣式。處于社會下層的、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的廣大民眾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極少,但他們仍有著社會人所必須的娛樂、情感、教育等多重需要,于是,他們在生產勞動、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將他們生產生活的經驗、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給記錄并表達出來,變成了一種集體創作、區間享有,并世代口耳相傳的一種口頭文學。這些口頭文學也許在藝術上比較粗鄙,白居易就曾經說過“豈無山歌與山竹,嘔啞嘶折難為聽。”但它源于生活,貴在真實,它成為社會下層的勞動者傳遞經驗、抒發心聲、表露愛惡、寄托理想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作家個人也可能偶然有口頭式創作,但那不是主要的創作方式;民間的口頭文學也有不少被文人采用見于文字,但那也不是民間文學主要的傳播方式。自此以后,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同時并存、互相影響、共同發展。也使后代人在這兩種文學中對歷史有一個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與了解。
當代是階級社會,所以,民間文學仍是作為與文學相對而獨立存在的一種文學樣式;古代的神話、傳說、笑話等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仍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特別是在鄉村,傳統的民間文學仍是村民共同享有的文化財富;當今民間文學創作中仍保留了傳統的故事、民歌、笑話等樣式。
當今時代、經濟、觀念包括社會分工的重新定義與分工,也使民間文學在創作、流傳等方面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一是創作群體出現了變化,在傳統農業自然經濟的社會生活中,口頭文學的創作者主要是農民和各種手工業者,而在當代,勞動者的隊伍擴大了,各行各業的民眾,都有他們的工作、生活圈子,在他們的圈子里不斷有不同的時事笑話、傳說故事,或是民諺。這些口頭作品應時而出,隨風而去,現實的針貶意義更加強烈。二是傳播方式上也日益豐富。隨著科技的發達,傳播方式的多樣突破了傳統口耳相傳的單純模式,互聯網、手機的迅猛發展,使得每個人的即興創作都能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傳播的領域。三是傳播速度加快。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地球村的概念得以變成現實,民間文學的即時創作能通過手機、互聯網等形式在第一時間進入傳播領域,使得民間的現實性更強,使民間文學抒解情緒這一功能得到充分地發揮。
新時期民間文學的這幾個特征,如得以正確地引導和使用,一方面可以在高速發展緊張的社會里,讓人們的情緒得到及時的舒緩與排解,利于心理的健康,同時也會讓民間文學的發展更加地豐富多彩。但也正是這樣的幾個特點,如果不能正確地引導,也會引起一些不良的反響,比如網絡暴力,網絡謠言,不良情緒的集中展示,都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這些也都給相關部門與機構提出了新的命題,在當前的情況下,如何通過這些即時的民間文學創作去及時掌握社會動態與心理,以進行合理的引導。使民間文學步入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
[1]鐘敬文.民間文學基礎理論[M].文藝出版社,上海,1985.06.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2007.09.
[3]段寶林.民間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I207.7;G122
A
1006-0049-(2016)20-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