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歌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
聲樂表演專業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研究
吳紅歌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本文對音樂表演中聲樂專業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研究,從聲樂表演能力培養、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來分析,如何使聲樂教學的發展能適應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聲樂表演;課堂教學
當今社會隨著音樂專業畢業生日益增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社會都需要創新型的實用人才。因此,對高校教師來說,需要改革教學形式,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對于聲樂表演方向,一直以來,在我國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大多數還是極為重視“一對一”的專業技巧課學習,其余課程則是一帶而過,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專業雖然優秀,但是實踐創新能力差,綜合素質低下,畢業后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在工作崗位中舉步維艱。以聲樂表演專業的發展為例,教師和學生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獨唱的訓練上,解決的僅僅是演唱技巧上的困難,缺乏相關學科的學習和培養,比如現在社會最為需求的“合唱”、“指揮”、“自彈自唱”等。筆者在多年的聲樂教學中,逐步發現了這種培養方式的弊端和問題,所以從聲樂表演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力培養等角度探索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當今社會不缺乏單一專業的表演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多種技能,綜合能力完善的“全才”。這種需求就要求我們的畢業生至少具備四種能力:第一種為“演唱的能力”。演唱的能力就要求學生專業技巧的優秀,具備良好的音高感、節奏感,同時又具備藝術內涵的表現,這兩者兼具才能對作品有完美的詮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技術訓練手段,并加強對音樂內涵的認知來完善聲樂演唱的內容。第二種為“合作的能力”。在當今社會,能進行獨唱的機會少之又少,多為重唱、合唱等形式,所以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今后的工作需求很有意義,能夠學以致用。第三種為“教學的能力”。聲樂表演專業,雖說是“表演”,但畢業后大部分學生也走入了教學崗位,在聲樂教育的行業中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不能只是會自己演唱,不會正確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第四種為“學習的能力”。畢業并不意味著圓滿,學無止境,要想在事業上取得進步,自我學習和提高的能力尤為重要。在工作崗位中隨時要“充電”,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要改進聲樂傳統的教學模式,就需要把明確的教學目標放在首位,根據目標確定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手段,審時度勢,發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現行大多數傳統的授課方式依舊為“一對一”教學,在此基礎上,要根據專業培養的方向優化教學模式,使教學目標更清晰,教學手段更有效,使學生學習起來有更多的主動性,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型表演人才。
(一)建立溝通的橋梁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除了與老師交流外就是在琴房封閉式的訓練,幾乎沒有互相交流的機會,無法借鑒別人的有點,對自己的缺點也認識不足。因此,通過觀摩討論,除了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外,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研究的能力。
(二)舉辦講座、大師課等
教師之間應當多進行溝通,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定期舉行聲樂專題講座,使學生明確問題出現的原因及有效的解決方法。學生之間也可以多進行交流,取長補短,為今后的學習提供正確的方向。經常請業內專家進行講學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教師和學生可以就經常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進行求教,在與專家的討論中達成共識,解決困惑。
(三)針對培養能力的需求,完善課程設置
針對“演唱的能力”,除了開設“聲樂技巧課”還可以開設“聲樂藝術賞析”等課程,并可以指導學生用音樂會的形式集中進行匯報。“聲樂技巧課”是對學生演唱方法的規范性、音高節奏的準確性進行提高;“聲樂藝術賞析”課程重點挖掘音樂內涵以及音樂表現手法;組織學生開音樂會,除了是對學習成果的階段性總結以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心理調控能力。畢竟聲樂是一門表演的藝術,舞臺上的呈現是學習效果的最后總結。
針對“合作的能力”開設“聲樂藝術指導課”、“重唱”、“合唱”等課程。“聲樂藝術指導”課讓聲樂學生走進鋼琴教學課堂,學習如何與鋼琴伴奏老師進行有機配合,了解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專業教師和鋼琴藝術指導教師協同工作,專業教師著重于改善演唱方法和手段,藝術指導教師著重于音準、節奏的把握,以及作品風格的詮釋等方面。“重唱”、“合唱”課程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具備一定的節奏感、音準感和協調合作的能力,這兩門課程使學生獲得與獨唱完全不同的體驗。
針對“教學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開設“聲樂教學法”、“模擬教學”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充分了解聲樂教學的過程、方法和手段,通過“教”與“學”之間角色的轉換,利用所具備的知識和研究能力解決問題,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重視重唱、合唱以及聲樂教法課的考試內容和評分標準。
現行的考試制度,僅僅是通過學生在舞臺上獨唱一首或幾首曲目來評分,而合唱課、重唱課和教法課僅僅是作為一般形式上的考核,流于形式。這樣的教學評價具有片面性,不切實際,不能全面綜合的考查學生的水平。因此,筆者建議重視上述三門課程,制定嚴謹科學的評分標準,促使學生提高綜合能力。
(二)鼓勵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
聲樂教學的最終成果是在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僅僅“紙上談兵”,那么教學就沒有價值。因此,筆者建議重視音樂會及平時的舞臺表演,鼓勵學生多參與演出,并且在期末成績中根據演出的質量、效果給予相應的加分,提高積極性。
聲樂表演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革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手段,優化課程設置,完善評價體制能給予一定的推動。作為音樂表演專業教師,我們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多思考、改進,使高校聲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時俱進,使學生成為高水平的應用型、技術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