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哲
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
關于京劇武生流派的研究
張金哲
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河北石家莊050011
武生是京劇劇目的重要行當之一,相對于其他行當,其表演獨具觀賞性、趣味性,也因此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產生了許多的武生藝術派別和著名藝術家。文章對京劇武生的表演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并對不同流派的表演特點進行了闡述。
京劇;武生;表演;流派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其中,武生作為京劇重要的行當之一,由于其表演藝術獨特性較強,為廣大觀眾所喜歡。而在京劇產生初期,是沒有武生專行的,只有小生這種類似武生的角色。后來隨著劇目內容的豐富和表演藝術的不斷發展,在小生這一類型人物中開始分化出一種比較粗獷、雄壯類型的人物行當,這就是武生。隨著京劇的不斷發展,武生這一行當也逐漸分化出許多流派且具有各自獨特的表演特點。
京劇藝術的成熟與完善的主要標志就是武生行當的出現,而武生行當又可分為兩種——“短打武生”與“長靠武生”[1],并且這兩種武生行當在表演方式上各具特點。
(一)短打武生表演特點
短打武生在穿著上的風格是上衣以短小為主,鞋子多為薄底靴,塑造出一種干凈瀟灑、簡明利落的形象,這有利于其實現“沖、帥、美”三種表演特色的要求。所謂“沖”就是指武打動作幅度較大,能夠充分展現激烈的打斗場面給觀眾;其次,“帥”是指舞臺上的武打動作并不是真正的打斗,而是要營造出類似舞蹈的美感,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獲得審美上的愉悅;最后,“美”的含義解釋為扮演短打武生的演員需要是外形俊美的年輕男性,但又不僅僅是外形上的要求,“美”還體現在演員對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拿捏上。
(二)長靠武生表演特點
相對于短打武生,長靠武生的衣著特征是長靠與厚底靴的搭配形式。長靠武生還有“墩子武生”、“大武生”的叫法,這主要是針對其架勢與武打而言的,在表演過程中,人物的大氣與莊重充溢舞臺,由此得名。也正因如此,長靠武生的經典性劇目多數具有大規模的打斗、戰爭場面的展現,而諸如英雄、將軍之類的古代著名人物則常常是運用長靠武生來進行表現,比如姜維、趙云等形象,都具有鮮明的特色。
不同類型武生的表演形式不同,這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許多的藝術流派,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藝術創造特點也使得京劇武生行當的表演形式和內容更為豐富。
(一)俞派及其表演特點
俞派的創始人是清朝末年的俞菊生,他所處的時代,京劇在舞臺表演上并未形成固定的程式,這就給藝人們的創作留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間。俞菊生擅長長靠、短打,由于學過武旦表演,他開創性地把專屬于武旦的一些技能融入到武生表演中,豐富了武生的表演方式。不僅如此,他還嘗試勾臉,且臉譜勾勒介于“生”、“凈”之間,比較獨特,這一特點突出表現在其神怪題材的武生表演作品中,這種形式不僅增強了舞臺人物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武生行當的戲路,并沿傳至今[2]。此外,俞派武生表演還比較注重念白,要求演員聲音洪亮,這大大增加了武生表演的舞臺感染力。但另一方面對唱功的忽視則是俞派的美中不足之處。俞派傳人中以楊小樓、尚和玉、俞振庭的成就最為顯著,他們在繼承俞派表演特點的同時,又對其有所發展和創新。
(二)黃派及其表演特點
天津人黃月山是黃派的創始人,他自幼學習表演梆子戲,在武生表演形式上,特別注重唱功,并且自編自演了很多唱、作并重的劇目,有《百涼樓》、《潞安州》、《蓮花湖》等。黃派的唱腔醇厚動人,配合以繁復的表演,便形成了黃派特有的表演藝術特色,其塑造出來的人物如:吳楨、薛仁貴、陸登等,無不具有沉郁、豪邁的氣質,形象鮮活、所傳達出精神力量攝人心魄。也正是由于黃派對唱功的重視,其戲路也相對較廣,不僅能夠駕馭武戲、對于文戲的表演形式也是輕車熟路。
黃月山派的重要傳人是出生于河北的李吉瑞,他八歲就開始在科班學戲。兼練文武兩功,學藝六年后出科。光緒十四年,李吉瑞只身赴北京,投奔著名梆子花旦演員田際云,并通過其得以拜黃月山為師。李吉瑞演戲,唱念做打無一不精,對于武戲里的唱念,也是精雕細琢。由于其嗓音寬厚,唱出的腔調音節慷慨鏗鏘。無論是文戲抑或武戲,他都格外注意工架的規范,表情動作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李吉瑞以獨特的武功技巧、神情姿態,刻畫的劇中人物生動逼真,特別感人。
(三)李派及其表演特點
李派創始人李春來出身科班,擅長表演短打戲,比如《白水灘》、《四杰村》等。由于其基本功深厚,即使是對一些技巧性要求較高的表演,李春來也能靈活自如地應對。
武生行當中的蓋派是李派的一支分流,作為宗李派的武生表演家,蓋叫天可謂是成績卓著,八歲學藝出科之后在江蘇、浙江一帶就享有盛譽。他擅長從民間武術中汲取營養,充分結合多種多樣武術門派的的優勢,來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武打表演技巧,并形成自己獨立的一派——蓋派。這一派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立體感較強,常常是通過劇中人物的境遇變化來刻畫心理和動作神態,并通過武戲文唱這一特殊方式賦予短打表演從容不迫、干凈利落的特色。除此之外,蓋派還擅長對創作進行總結,并對當時武生演出使用的道具與服裝提出創新性的建議,極大地豐富與完善了武生行當的表演形式。
從京劇產生之初至今,京劇武生行當已經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眾多京劇武生藝術家們在長期演出實踐中,對前人的表演藝術,既有所借鑒,又有所取舍和創新,從而使得京劇武生流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源源不斷地衍化出一些新的分支流派。這些新流派,由于淵源不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其表演風格和藝術特色可謂是五彩紛呈,既互相融合又互相影響,既有自己的鮮明個性,也有共性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的優秀武生演員,進一步彰顯了武生表演藝術的獨特魅力。京劇的產生和發展是中華民族非凡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蘊含著中華兒女的率真性情,作為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在新的時代主題下,我們更應該努力傳承和弘揚京劇。
[1]楊永輝.京劇武生藝術特點的分析與研究[J].才智,2013(30):257.
[2]周海明.試論京劇武生表演藝術[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9):36.
J821
A
1006-0049-(2016)15-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