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藝瀾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淺析滿族韃子秧歌的上肢套路類型與特點
傅藝瀾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滿族韃子秧歌是一種滿族民眾在喜慶節日里,以角色分配扮演方式進行群舞展示的秧歌舞蹈類型。本類舞蹈的上肢套路,可被總體劃分為手絹與扇子套路、武器套路、空手套路三大類。其上肢套路,具備類型多變、幅度大速度快,且能有效展示滿族人文性格的基本特點。
滿族秧歌;韃子秧歌;秧歌套路
滿族韃子秧歌,又稱老韃子秧歌、滿族燈傘秧歌,本類舞蹈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韃子秧歌脫胎自滿族的薩滿宗教舞蹈,在清代時受到漢族秧歌影響最終成型。從表現上看,滿族韃子秧歌中角色眾多,其上肢動作套路絢爛多變,其舞蹈風格活潑熱情。目前我國本土總結歸納滿族韃子秧歌上肢套路類型與特征的文獻數量比較少。在本文中,我將首先分析滿族韃子秧歌的藝術概況,進而對滿族韃子秧歌的上肢套路類型和特點進行分析歸納。
滿族韃子秧歌,是一種滿族民眾在喜慶節日中,以角色分配扮演方式進行群舞表演的秧歌舞蹈類型。在表現本類秧歌時,舞者需分別扮演韃子官、老媽、花棍、吐克力、女性群舞者、男性群舞者等角色,不同角色的舞者需持不同的道具或空手上場,以適應道具的方式展現出復雜的上肢套路動作,并用上肢動作配合上下左右搖擺的步伐身姿和生動多變的表情。我國學者一般認為,滿族韃子秧歌藝術形式誕生于清中期的康熙到乾隆朝之間。在本階段中,于各地戍邊的滿族群眾接觸到了漢族秧歌藝術,并將漢族秧歌與滿族薩滿舞蹈融合起來,最終創立出了比較完善的滿族韃子秧歌藝術形式。本種舞蹈發展至今,已經歷了二百余年的歷史時光。
下面筆者將從道具角度出發,將韃子秧歌的上肢動作套路進行分類,進而分三點解讀韃子秧歌的上肢套路類型。
使用扇子、手絹等“軟道具”表現的上肢套路,是滿族韃子秧歌中女性群舞者常用的套路類型。本類舞蹈中常見的扇子套路,可被總結歸納為前后開扇行禮、身側左右搖扇、頭頂舉擺扇、身前亮擺扇、合扇持扇前行、合扇豎扇擺扇、揮打扇等上肢套路類型。以身前亮擺扇為例,在展示本動作套路時,女性舞者將合著的絨面折扇一左一右向下揮至胯部兩側,在此之后將扇子向上方豎起,并接一左一右橫開扇動作。
本類舞蹈中的手絹上肢套路,可被劃分為滿族前行式前揮手絹、面前橫揮手絹、持手絹扶大拉翅、背手絹等類型。總體上看,韃子秧歌中的手絹上肢套路類型相對扇子套路為少。
滿族韃子秧歌中的使武器上肢動作套路,通常由本類舞蹈中的男性舞者展示。本類上肢動作套路類型特別豐富。韃子秧歌中常用的花棍、長槍、金箍棒等武器道具,通常具備棍棒形態,因此本類舞蹈中的武器動作套路往往是可以被多種武器通用的。當代現存的滿族秧歌武器上肢動作套路,包括單亮武器、單甩武器、前后出武器、單雙手腰前轉武器、單雙手頭上轉武器、前后出收武器、五花棍、攔腰棍、單人雙武器上下互壓、肩上翻打武器、武器對打、單人繞武器、武器打肩等數十種動作組合。
無道具上肢套路,也是滿族韃子秧歌中常見的上肢套路類型。本類動作多承擔提升舞蹈幽默度,及表現滿族人尚武性格的功能。滿族韃子秧歌的無道具上肢套路,可被劃分為向前單指指點手、單手向下放揮拳、雙手向下放揮拳、雙手向上抬人手等套路類型。
類型多變、動作速度快而幅度比較大,且能展現出滿族群眾的人文性格,可被看做是韃子秧歌上肢套路的基本特點。
滿族韃子秧歌,是一種在使用不同道具表現時套路不同,單道具上肢動作套路數量眾多的藝術形式。通過上一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本類舞蹈中,女性舞者常用的扇子、手絹上肢動作套路數量即達十幾種。而男性舞者常用的棍類武器動作套路,數量更是達到了數十種之多。本類舞蹈中還存在著空手上肢動作套路,及一些比較少見的煙袋套路、旗子套路類型。總體上看,滿族韃子秧歌上肢動作套路的類型是非常豐富的。
動作速度快且幅度很大,可被看做滿族秧歌上肢套路的第二點重要特征。舉例而言,滿族韃子秧歌的武器上肢動作套路,可被拆分為眾多單動作。且舞者展現單組動作的速度很快,其動作的開合幅度也很大。以本類舞蹈的攔腰棍套路為例,在表現本套動作時,舞者雙持武器,先在腰間平行低持武器并左右甩動武器兩端。在此之后,舞者向右上揮轉出右手武器,向左下揮轉出左手武器,用左手武器在自己腰間做出攔腰棍姿態,隨后轉身再次將兩把武器拿到自己髖骨前方,將兩武器擺成平行狀態,并又一次左右轉動武器上端。此后,舞者接著做出與第二個上下揮武器相同的單動作。
滿族韃子秧歌的上肢套路,還展現出了滿族女性愛美且嬌俏大方,滿族男性尚武奔放且熱愛自由的民族性格。在本類舞蹈的女性上肢動作套路中,女性的手絹、扇子套路風格陰柔雅致,且能有效延長女性演員的身體線條,并最終表現出滿族女性對美的追求意識,和溫柔而又不靦腆的性格特點。此外,韃子秧歌男性舞者的武器套路和空手武術套路揮灑自如,其風格奔放、豪邁、灑脫而熱情,因此其能有效展現出身白山黑水間滿族男性的陽剛性格。本舞蹈中的戲謔風格上肢套路,又能展現滿族人開明而風趣的民族性情。
通過本論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滿族韃子秧歌是一種上肢套路類型十分豐富的藝術形式。本種舞蹈的上肢套路,具備類型多變、幅度大速度快,且能有效展示滿族人文性格的基本特點。在當代環境中,我國本土涉及滿族韃子秧歌上肢套路的論文和教材數量十分稀少,且現存的韃子秧歌上肢套路動作演示視頻幾乎沒有。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國滿族藝人應努力用文字和視頻方式記錄下韃子秧歌上肢套路的表現方式,并通過以上努力有效保護這類個性化的民族舞蹈。
[1]楊筆涵.滿族秧歌的文化蘊涵及動作表演方式[J].中國民族博覽,2015.
[2]薛瑾.黑龍江滿族韃子秧歌與漢族秧歌的比較研究[J].藝術教育,2016(01).
[3]于雪.滿族秧歌的發展演變及其風格特點[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0(10).
傅藝瀾,(1989-),女,山西晉城人,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舞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