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藝
(河南豫劇院三團 河南 鄭州 450000)
豫劇現代戲音樂的創新發展
魯 藝
(河南豫劇院三團 河南 鄭州 450000)
豫劇自明末清初以來迅速發展,遍布河南,從而作為一個劇種。乾隆年間開始出現了河南梆子,不僅開始在民間流行,而且引起官府的關注。到了清代末年,已經占領了河南腹心地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藝術市場競爭激烈,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豫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融入各種時尚音樂元素的豫劇現代戲應運而生,蓬勃興起,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戲劇形式,豫劇現代戲音樂廣采博取,集各地之所長,取音樂之精華,匯戲劇之大成,形成了豫劇現代戲特有的音樂體系,豫劇現代戲音樂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豫劇;現代戲;音樂;創新;發展
傳統豫劇的唱腔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體系,種類齊全,樣式繁多,千變萬化,多姿多彩。但在這其中,變化并不是毫無規律的。唱腔中每個細微的變化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周口漯河一帶為中心的“沙河調”以及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并列稱為豫劇傳統唱腔。除此之外,還有以豫北東部為中心的“高調”存在于另一種說法中。其中又可把以上幾種腔調分為兩類,“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因演唱音域較寬,可統稱為“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豫西調因演唱音域較低,俗稱“下五音”。兩種唱腔相互依賴,相互共存,才構成了豫劇傳統唱腔。
“硬場面”或“武場”是豫劇打擊樂的常見之稱。最初以低音樂器為主,主要分為“邊鼓、手板、風鑼、大镲、大鈸、小鑼、梆子、堂鼓”八種樂器,而其中的“邊鼓、手板、風鑼、大镲、大鈸”俗稱為“四大扇”。二十世紀初逐漸發展為以高,中音樂器為主。既繼承了羅戲、卷戲等部分河南古老劇種的遺產,又取昆曲、秦腔、京劇、河北梆子以及河南民間鑼鼓的部分精華。從而形成了系統的打擊樂伴奏體系。
從古至今,豫劇的重要特征就是節奏性強,豫劇中的節奏既有規律可循,又十分自由。在唱腔鑼鼓中,手板打眼、梆子打板控制著音樂的起止,銜接,是以不同鼓點來表現細膩的情緒。這種方式區別于非梆子腔系的其他劇種。打擊樂在二八板中最為重要,因為二八板的起奏方式和句中銜接等就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手法,鑼鼓點更為豐富,起奏方式根據不同情景有不同的變化。在念白鑼鼓中,雖然鼓點多數從京劇中借鑒而來,但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覷的,而且它的使用更頻繁,范圍更廣。不僅有節奏規整的念白伴奏形式,還有節奏不規整的念白伴奏,根據需要表現的人物情緒來定。豫劇現代戲是由豫劇繼承發展而來的,現代戲深厲淺揭,融合豫劇和其它劇種的表現形式,并且西為中用,中西融合,古今融合,內外融合,合為一體,又保持其鮮明的特點,自成一派,自成一體,是戲曲界的一枝奇秀。
戲曲音樂全國化的趨勢是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特性。在戲曲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吸收融合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來豐富自己。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力求不斷完善,適應時代的潮流。豫劇的發展離不開地方人們的審美標準,它與精神,理想息息相關。在歷史的發展中與地方人們形成的默契是之所以可以流傳至今的原因。因為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打破了老舊的社會生產方式,各國的藝術文化相互交織相互借鑒,使地方的審美發生了變化,因此戲曲也開始發生變化。在保持地方特色中不斷改進豫劇的表現方式,表達手法,增加豫劇的時代感。為了能在當今時代飛速發展的前提下保存并發展豫劇,因此我們開始有選擇的借鑒融合。豫劇是在特定的時代之中衍生繁衍,為社會服務。形成于封建社會時必然為封建社會所用。為勞動人民所創造時必然反映了勞動人們的心理。在豫劇的發展中,既有前進的力量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又有消極的力量阻礙社會的發展,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正確的區別,辨別哪些是前進的力量,加以應用,緊緊跟隨時代的主流。戲曲音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是繼承與發展,這是由戲曲音樂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它和其他音樂形式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區別。戲曲音樂的發展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不可像其他形式的音樂一樣隨意的采用不屬于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戲曲音樂文化需要的是自我獨立性和完整性,繼承穩定的因素,以穩定的因素為條件進行創新發展,還要迎合大眾的審美。如果豫劇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偏離大眾的審美,那就可以說發展的方向是偏離的,不理解觀眾的心理,不迎合時代的潮流,是很難發展出來的,它不會被觀眾所歡迎,這樣的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豫劇的發展必須既要有傳統的味道,又不失現代意識并具有時代精神。豫劇現代戲越來越傾向于全國化,這是由豫劇本身的特性發展而來的,在不斷的吸收、壯大自己的同時克服自身的缺陷并且融合了其他地方戲的優點,力求不斷完善,適應時代發展。豫劇現代戲的特征是較以往更富有哲理,以往的豫劇表達人物情感的較多,但對于現代社會需求來說已經遠遠不夠,豫劇現代戲更多的是引起觀眾的共鳴,啟發更多的思考。現代戲善于利用時尚的手段,從各種音樂形式汲取力量和精華,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形成一個體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豫劇現代戲音樂用發展的觀點不斷創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全面的發展,好聽是音樂的根本目的,悅耳動聽才是硬道理,豫劇現代戲音樂在各方面融入時尚元素,使舞臺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展現得到升華,呈現出的精彩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認可,如同我國的經濟建設現代化一樣,豫劇的現代化也是時代進步下的必然結果,是依靠著豫劇自身發展的規律發展而來的。從豫劇的萌芽、發展、成型,再發展到今天,能夠一直充滿著活力,其根本原因就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在潮流的變化下不斷更新變革。不同的時代表現了不同的精神風貌。現代戲作為一個名詞出現在戲曲界,是隨著我國的現代化衍變而來的。什么是豫劇現代戲呢?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但絕對不是僅僅添幾件西洋樂器,排練幾首西洋樂曲就可以稱之為豫劇現代戲。豫劇現代戲的內涵是廣泛的,不僅是設備曲目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在表現方面的現代化,不單純的局限于某些現代化的手段。在豫劇的改革過程中,我們合流了豫劇的唱腔,雖然之前的地方性唱腔很具有地方特色,但久而久之便會使觀眾乏味。合流之后經過綜合發展運用,使豫劇的唱腔更為靈活。并且吸收了外來的音調,形成了一種綜合的藝術體態。在傳統唱腔的基礎上變化了傳統的曲調,加以發展,更好地反應時代需求。而豫劇現代戲的發展,不是洋化,也不是脫離傳統,更不是另起爐灶。一個劇種中的基本調有單聲腔的也有兩個及兩個聲腔以上的,無論聲腔多少,在現代生活的表現力方便總是稍顯不足,目前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聲腔,一個劇種的聲腔總是越多越好的,只有聲腔多了,才會有更多的選擇。除了聲腔體系的增加,伴奏方面,配樂方面也要隨著聲腔體系的變化而變化,這些都是相互關聯的。
豫劇現代戲伴奏音樂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樂隊的創新,首先是現代樂隊編制的改革,將樂隊詳細劃分為好幾個組別,層次清晰,編制合理。二是作曲方式的改革,打破傳統的曲牌伴奏模式,保留豫劇的傳統伴奏模式,加以創新。三是伴奏音樂結構的創新,打破傳統豫劇伴奏的單調性,使伴奏形式趨于完整。對于豫劇現代戲音樂的創新,可以使用西方的主題貫穿技法,它是西方音樂中常見的技法,具有相對獨立性,且意義完整。可以突出主體思想,刻畫人物形象,加深主題印象,將這一技法與豫劇音樂相結合,能更好的促進豫劇的現代化,獨立性發展。再運用一些現代的音樂創作技術,因為傳統的戲曲伴奏音樂是橫向單音曲調,即使有傳統的樂器齊奏也略顯單調,因此現代戲伴奏音樂向多聲部發展的趨勢使豫劇現代戲音樂的發展之路更為廣闊。
現代戲要反應當今的時代精神,時代精神就是一個時代的人們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它可以透視出當今人民的思想成熟度和文化教養。豫劇現代戲音樂貴在創造,僅僅靠繼承這條路是走不遠的,如果沒有創造,就沒有之后的發展,必須要跟隨時代的潮流去創造發展,這是中外從古至今藝術發展的必然選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發展,就會一直倒退,最終被時代所拋棄。傳統戲就那么幾出,演來演去,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演出新意。如果一直都是一個樣子,觀眾自然就沒有興趣,而且傳統戲受時代的局限性影響較大,無法使現在的觀眾獲得更大的精神上的滿足。因此我們必須要發展。在現代戲發展的過程中,豫劇要最大限度的保持豫劇地方戲的特征,各劇種之間的相互學習是為了更能突出地方劇種的特性,加以好好發展利用,沒有豫劇的色彩,便不會被地方觀眾所感興趣,要根據豫劇在發展以來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的去改革,才能更好的有利于豫劇的發展。
魯藝,男,漢族,1968年出生。專業,司鼓(二級演奏員)。出身梨園世家,六歲隨父親魯先慶(著名豫劇鼓師)學藝,打下了扎實的基礎。11歲拜國家京劇院著名鼓師吳有禹先生為師,并到國家京劇院學習,期間受到師爺白登云大師的點播,也受到京劇院三團、四團鼓師唐繼榮、黃廷儉、蘇煥學、朱嘯桐、仆同根等老師的親傳。1983年考取河南新鄉市戲曲學校中專班,在校期間跟隨河南省京劇院著名鼓師王竟成先生學習。1985年至1987年在新鄉市青年實驗豫劇團工作,1987年至2001年在新鄉市豫劇團工作,2001年被河南省豫劇三團作為特殊人才引用調入工作至今。為提高、充實自己的業務能量,拜河南省著名作曲家趙國安先生為師。司鼓操作的代表劇目有《村官李天成》《香魂女》《焦裕祿》《悠悠我心》《劉青霞》《風雨故園》《黑娃還妻》《丑嫂》《真假公主》《快嘴李翠蓮》《月滿西樓》《京華夢》《琵琶遺恨》《梁祝情》《銀杏情》。傳統劇目有《包青天》《大祭樁》《抬花轎》《桃花庵》《穆桂英下山》《寶蓮燈》《打神告廟》《淚灑相思地》《破洪州》《老羊山》《下河東》《狀元媒》等大小劇目百十出。電影、電視劇《村官李天成》《香魂女》《山里的漢子》《紅剪花》《羅敷女》《任長霞》等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