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云
(廣西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
論富川平地瑤蘆笙長鼓舞的舞蹈特征
陳東云
(廣西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摘要】富川平地瑤蘆笙長鼓舞蘊含著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和獨有的民族特色,對富川平地瑤蘆笙長鼓舞源流之研究、形態之分析,歸納出其文化特征、藝術特征、動律特征。
【關鍵詞】蘆笙長鼓舞;文化特征;藝術特征;動律特征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是瑤族的聚居地,縣內新華鄉大井村、虎馬嶺村等地流傳的平地瑤蘆笙長鼓舞是當地引以自豪的民族藝術之寶。舞蹈用長鼓、蘆笙、銅鑼伴奏進行表演,蘊含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和獨有的民族特色。
(一)平地瑤的形成歷史
平地瑤為盤瓠的后代,信奉盤王,從千家峒向外遷徙。歷史上由于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瑤族人民被迫到深山居住。大約明朝以后,部分瑤民為了生存被迫受招撫,接受封建王朝編籍入戶冊管理,遷下山定居平地。其稱謂也發生了變化,被稱為“糧瑤”或“平地瑤”。
(二)蘆笙長鼓舞的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瑤族祖先盤瓠在高辛氏帝征伐侵暴中用竹馬協助有功,高辛氏帝施恩于盤瓠送其一對宮號(即蘆笙)。又因盤王獨自上山打獵,一野羊趁其不備,將盤王撞死在泡桐樹下,盤王的六個兒子聞訊趕來,含悲追捕野羊,將其打死為父報仇,六兒子還將泡桐樹砍下,中間挖空做成鼓,蒙上羊皮作鼓面,吹起蘆笙擊長鼓,祭死去的父親。嗣后,瑤族后裔每隔三年、十二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十月十六,還一次盤王愿,蘆笙長鼓舞也就隨著祭祀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一)節奏變化多樣的伴奏音樂
“蘆笙長鼓舞”以蘆笙音樂為主體,大小長鼓聲、銅鑼聲、號子聲相互配合構成極具民族特色的多聲部和聲。每套舞蹈動作對應不同和聲音樂,受到音樂節奏的制約,不能串用。音樂的節奏變化豐富,演奏時拍子經常變化,如音樂從3/4拍開始,演奏到中間時轉變為2/4拍,幾小節后又變為5/8拍。蘆笙長鼓舞的音樂在不同節奏感的旋律中疏密交替,對比鮮明,恰到好處地與舞蹈相輔相成,烘托了舞蹈的氣氛,營造了舞蹈所需要的環境,表達舞蹈的情感和瑤族人民的思想內涵。
(二)豐富多樣的舞蹈道具
蘆笙長鼓舞的道具分別有蘆笙、大長鼓、小長鼓、小鑼、鑼簽,它們即是舞蹈道具也是伴奏樂曲。蘆笙由笙苗、笙斗和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各部分材質不同,笙斗用泡桐木制成,笙苗用小長竹,中間打通插入開孔的笙斗中,接口處用松脂涂抹防止漏氣,簧片用銅片自制。大長鼓制作工藝精細,外形美觀,用泡桐木和竹子制成中間小,兩頭大的鼓架,長度有七尺多,兩頭鼓面用牛皮蒙上,直徑大概九寸,鼓身以褐色為主,通體彩繪著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圖案,色調鮮艷亮麗,極具民族特色。小長鼓的材質、顏色圖案與大長鼓類似,鼓長在一尺五寸左右,鼓面直徑一寸。小鑼大多為銅質,直徑九寸左右。鑼簽材質為竹片,全長六寸厚度約二分,用朱紅色顏料涂抹全身,形狀上寬下窄,窄約五分,上寬約一寸,頭部系有紅綢帶。
(三)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
“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規律性,每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都是一種創造,一種身世的符號。民族服飾文化靠著人類社會的生息繁衍,靠著女性一代一代的角色置換得以傳承,母傳女、婆傳媳、姑嫂妯娌相學習;留住傳承,就是留住了歷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脈。”[1]瑤族服飾有獨特的民族特點,早在《后漢書》中就有瑤族先祖“好五色衣服”的記載,很多研究民族的舊書籍中都提到瑤族同胞“推鬢跣足,斑衣花裙”。現今,富川縣瑤胞穿著民族服飾已不常見,但在重大節慶上還能看到。男性穿著藍、黑色土布,上衣有右側開襟和對開襟兩種,下身著大桶褲,款式與普通唐裝類似,腰部系紅色腰帶,黑布綁腿,腳穿黑布鞋。女性著無領、大袖口、右側開襟、鑲邊大花衣,下身穿挑花長褲,褲腳用不同顏色的布鑲邊,胸前掛腹裙,腰上系花帶,綁腿,腳穿繡花鞋。
“‘動律’即動作空間走向、時間流動疾緩的內在規范。這個元素能使動作在空間走向、時間流動中構成一種形式美感及流動韻味。因此,它既有動作在運動過程中的時間屬性,又有在流動中展現內容的空間屬性,是構成動作風格特點的重要元素” [2]蘆笙長鼓舞的動律特征可以歸納為:蹲、扭、圓。
1.“蹲”這一動律在蘆笙長鼓舞中貫穿始終,蹲得矮,步伐移動流暢是舞蹈技術高低的衡量標準。富川當地長鼓藝人介紹,其在學藝時師傅要求每天扎馬步數小時,意在訓練其跳長鼓舞時能蹲得矮,步伐穩健有力。“蹲”動律蘊含著忍辱負重的精神,蹲得越矮,腿向上彈的力量越大,它是瑤族人民不懼生活環境與外族壓迫的體現。
2.“扭”在舞者交替位置時尤為明顯,在較小的空間內可以完成豐富的隊形變化,舞者還能表演得端莊穩重、互不相撞。舞蹈中出現“扭”這一動律是瑤民的生活寫照,其生活環境極為艱苦,山路崎嶇,道路窄小,兩人相遇要扭腰側身而過。“扭”保留著瑤族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
3.“圓”,一是隊形要圓,舞者在交替變化位置時要保持圓的隊形;二是長鼓要打得圓,有平圓鼓、立圓鼓、八字圓鼓等等。鼓打得圓,流暢是蘆笙長鼓舞的審美標準。“圓”的隊形是向心、團結的表現,是瑤族人民團結一致抵抗外敵的民族精神再現。
參考文獻
[1]李筱文.瑤山起舞—瑤族盤王節與“耍歌堂”[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61.
[2]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169.
基金項目:賀州學院2014年度校級科研項目(2014ZD02)“富川瑤族蘆笙長鼓舞的舞蹈特征研究”。
作者簡介:陳東云(1983-),男,漢族,廣西梧州岑溪人,賀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瑤族舞蹈、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