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華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
大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李翠華**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婁底417000
因當前大學教育的偏頗,人文素質教育潰泛,重知識技能教育,輕人文精神教育,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心靈;大學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至關重要。人文素質教育是人才培養、和睦家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的需要。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教育。使大學生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使其內化為人的氣質、人格和修養,成為大學生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品質。
當下人文素質教育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大學雖每年都在不斷擴招,但從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現狀來看,還是一成不變的堅持精英教育思維模式,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狀,被社會各界人士稱之為“象牙塔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思維上至高等教育,下至基礎教育,主要表現在片面追求成績、獎勵、證書、榮譽等方面來展現“精英”的證明。有學者認為,該種教育思維模式將成為教育腐敗的關鍵因素,對教育資源造成不公平的競爭。
但仍有一些對傳統文化熱愛的人士,利用課余,在一些高校內開設《健康人格講座》、《弟子規》講座,有不少學生認為,聽講座,一不能入黨、二不能評優秀學生干部,三不能拿獎學金。更有一些人認為開這種講座是束縛學生思維等,這些人殊不知大眾教育的重要性。
“知識就是力量”但從全體人類的文明史來看,其實不然,更多的個體成長史更加看重的是思想、信仰及精神文化。在教育領域中,人們一直在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之間徘徊,認為只要做好對知識能力教育的培養,則精神教育就順理成章的被接受。但人們忽略了教育的本質,那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關心學生的生命成長、啟發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即重視精神教育。近年來,校園殺人案的不斷發生,更加體現出加強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假使一個學生成績再好,如果對道德對精神方面有所缺失,當其人生面臨挫折時可能就會喪失理智和勇氣。
卡爾·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蔽覀兊慕逃结樖桥囵B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然而‘德’在教育中究竟占有多大分量?若有才無德,這樣的‘人才’知識越多,對其他生命、對整個社會的危險就越大?!?/p>
所以道德教育應引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視。
常聽家長說,只要老師能教好我的孩子,管好孩子,花多少錢我們都愿意等類似的話語,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一味的責怪學校。其實家長的這種想法是極為不正確的,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學校教育,更多的部分是來自家庭教育。
(一)人文、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
“人文”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第6版)上介定為“1、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2、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币灿腥硕x為:“‘人文’是指與人類社會有直接關系的文化,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素養,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若想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則急需補上人文一課。若想國家進步,社會和諧,則必須以文化立國。中國自古有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兑住べS》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優秀的,能升華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價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精神”一詞,在《現代漢語辭典》(2012年第6版)上介定為“一種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為?!?/p>
中華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人文精神的弘揚方面,其核心側重于人的發展與人生價值理想的實現,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關鍵詞:天人和諧、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誠實守信等。一切用來推動經濟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尖端技術,無一不是由“人”創造的,其最后也必將用來為“人”服務;其次人的自由及發展如果離開人文科學也將不復存在,因此,通過對“人”自身學問的研究,稱之為人文科學。而在人文科學基礎上來引導人們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形式被稱為人文精神,被立意為科學技術和經濟生活的根本。
大學是國家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大學教育需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大學生更是先進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因此,大學應打破常規模式,勇于開拓創新,在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激發大學生對文史哲及藝術的學習興趣,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質。對科學技術、經濟及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發展做出貢獻,保留人文學術研究在教育和科學上的已有地位。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我們不應該回到啟蒙心態所代表狹隘的人文精神,而是要走向更寬廣的人文精神。寬廣的人文精神需要注意四個方面:個人、群體、自然、天道。如何使個人和群體取得互動;如何使人類和自然有新的和諧;如何使人心和天道能夠互相并重。我們中國是天生人誠,這些觀念怎樣得到落實?在這個背景下,人文就四方面都展開了對人文精神的研究,同時不要對自然進行掠奪,而是要跟自然保持和諧。這種人文精神和人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等有很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不管屬于哪一個專業,假如我們要有人文關懷,要有一種價值的取向,這些課題我們是不能不顧及到的。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
(二)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我國民間早就有“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的教導。
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做人,它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自身實踐及知識傳授的方式轉化為人的內在品質,即修養修為、氣質特征、人格品質等。人文素質教育要以當代最優秀的文化成果為主,堅定不移地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將這些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旋律,要堅決抵制反對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一切腐敗思想。
如何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講,人文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但人文素質教育又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在:第一人文素質教育是引導學生汲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從而為自身的政治思想選擇和價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礎;第二從科學角度分析,人文素質教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藝術教育兩方面,其中人文社會科學主要以文、史、哲為主,人文課程與活動對解決政治方向和思想上的具體化問題不會當即產生效果,但有助于幫助學生打下文化基礎,后期再經過德育活動或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逐漸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不僅易于被學生所接受,而且一但形成后,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內容,將會產生思想政治教育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
當前高校正處于深化改革過程中,為促使學生能夠全面和諧的發展,高校從最初的科技教育發展到現在的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從最初的專業教育發展到現在的素質教育。在轉變過程中,雖取得較大成績,但也出現很多問題,表現在:側重于教學生做事,忽略對學生做人的教育;側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忽略對學生能力和素質教育的培養??梢姡@種教育方式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應以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為主要模式。
科學是一種認識體系、知識體系,主要用來辨別真假。而人文學科不僅是一種認識體系、知識體系,更是一種價值體系、理論體系,既包含辨別真假也包含對善惡的區分。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人文社會科學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去世后,在評價居里夫人時愛因斯坦曾講到:“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其道德品質要高于聰明才智方面的成就?!睕]有任何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不將道德、品質、精神放在首位,道德、精神、善是導向,不講善,真何以導向?人的精神是世界上第一寶貴的因素。在《大學》一開始就曾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要求我們為人處世時要堅信以“善”為目的。大學生為何要學好語文,跟“在止于至善”有密切的關系,主要可以分為三方面去分析:
第一作為生活在中國本土的中國大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中國的文字、語言、歷史等,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第二假使一個中國大學生,對中國的文字、語言、文化、歷史都缺乏了解,那何談能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深厚感情呢。
第三也是最深層次的,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大國,更是一個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國家,我們從不搞大國主義,也從不搞狹隘主義等,我們做的是放眼世界,是對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弘揚和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因此,為了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作為中國大學生必須要掌握本國的語言、文字、歷史等,繁榮自己的文化,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這是我們作為中華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
科學技術具有兩面性,利用好了能起到積極的效果,反之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人文素質教育亦是如此。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包含四方面的問題是亟需解決的:一是學生的人文素質較低,缺乏文化陶冶;二是學術視野不開闊,基礎不牢固,缺乏專業教育;三是學生全面素質培養不到位,過于追求功利;四是共性制約過強,學生缺乏個性發展。要改變以上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素質的教育,尤其是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中國對老師有兩句評價:教得好的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反之則是“誤人子弟,貽誤青春?!边@表明中國人對教師重要性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
在《高等教育簡報》中有篇介紹美國的小學教育情況的文章,譯者感覺我國小學的數學比美國的難度要高幾個等級,建議能不能降低一下小學數學課程的難度,降下一兩個等級,將省下的時間用來念念唐詩,念念宋詞,念念傳統文化,相信對學生成人成才有益。
(四)閱讀人文經典的好處
人文經典首推“四書五經”,“四書”為《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五經”為《禮記》、《周易》、《尚書》、《詩經》和《春秋左傳》。啟蒙讀物則有《三字經》、《弟子規》和《增廣賢文》等。
孔子提倡“禮樂教化”,老子倡導“順應自然”,莊子看重“浩然之氣”……圣賢們的教誨絕大部分已經積淀為整個民族的人生智慧,透射出永恒的理性之光。他們教我們掌握自然運行法則,養成浩然正氣,掌握“仁義禮智信”等綱常之道……人文經典,有著她獨特的智慧體系,崇尚人文經典才是智慧的起點。在人文經典中,大到治國方略,小到修身方法,是眾多圣賢智慧的結晶,是中華五千年來文化的沉淀。
當下,喧囂的時代和功利氛圍給孩子們造成太多的“時代性格”,自私懶惰、厭學、偏執好斗…當這些孩子的負面情緒呈現在家長面前時,家長們表現出來的多是無奈的嘆息。此時此刻,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曾經哺育了五千年中華文明且綿延不息的人文經典。人文經典不僅能凈化人們的心靈、開發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還能勵志、勸勤、勉學、誨戒、明德,啟迪童蒙,指導其終生的發展方向。人文經典作為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們有將其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的責任與義務。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里,我們對人才的需求更傾向于德才兼備擁有精英氣質的后代。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教育要從小抓起,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人文教育的培養,使其將來能夠在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成為該時代的構建者、領導者。因此,從現在起,讓我們接受先祖豐沛的文化甘霖,略讀人文經典,用知識的力量和人文主義去哺育和強壯孩子的未來!
[1]朱麗華,許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2]曾釗新.走出家教誤區[J].現代大學教育,2004(04).
[3]樊揚梅.中國傳統文化蘊涵人文精神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
[4]唐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求索,2011(02).
G649.28
A
1006-0049-(2016)18-0019-02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資助項目“基于孝文化傳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研究”(課題編號:XJK015BZXX003)(批準單位: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階段性成果;2014年婁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國家五部辦委重點項目: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的方法與途徑探究(批準單位:湖南省婁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領導小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翠華(1959-),女,湖南邵東人,教育學碩士,湖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