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鎮偉
浙江省浦江縣委宣傳部,浙江 浦江 322200
?
人本教育思想對青少年德育的啟示
姚鎮偉
浙江省浦江縣委宣傳部,浙江浦江322200
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折時期,中央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國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須進行教育變革。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斷變革中總結出來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貫穿于對人創造價值的重視,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體教育、平等民主的師生觀,這些都對我國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人本教育思想要注重素質教育,引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配合,積極抵制德育功利主義的影響。
人本教育思想;德育;青少年;啟示
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折時期,中央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國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須進行教育變革。池田大作是世界著名的佛學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斷變革中總結出來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貫穿于對人創造價值的重視,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體教育、平等民主的師生觀,這些都對我國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對我國走出目前的道德困境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我國目前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還是把教師放在主導的位置,嚴重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主要是關注思想道德知識的輸出和道德理念的灌輸,極少關心道德行為的培養和學生積極的道德內化,這就嚴重導致了目前我國道德教育效果很不明顯,道德滑坡比較明顯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轉變我國道德教育的模式迫在眉睫,素質教育和實踐教育被提出來了。“素質教育和實踐教育注重學生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現出道德教育的本真價值就是培養道德情操、端正道德行為,表現了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內化和外化的雙向過程。這一雙向過程一方面是要講道德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品質,另一方面是要講道德外化為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1]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自覺性,這要求一方面要改變以往的教師是主體,學生是被動接受者的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要注重學生的個人能動性的發揮,并且要改變教師以往死板式的教育方式,使師生之間積極的互動和交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達到內心的認同。
同時要關注學生全面人格的培養,學生是理性的個體,除了需要冷冰冰的知識外,主要還是需要情感方面的交流和認同,在教育過程中注意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諸多心理要素的相結合的全面道德教育。教師本身要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性,全心身的投入到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與學生之間實現情感上的交流和交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學生的良好道德奠定基礎。
青少年道德教育變成了就是學校教育的事情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被完全的忽視了。池田先生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并列,家庭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教育和行為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很自然的傳給孩子,可以說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完美的“人格教育”、“靈魂教育”,這就要求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政策,使父母和教師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的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聯系起來,父母積極的配合學校教育,共同的對青少年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的培養,營造良好的家庭和道德教育的氛圍。
池田先生認為社會構成了教育的大環境,家庭是教育的基礎環境而學校是教育的直接環境,它們是三位一體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各自重要的作用,這三個環境是相互配合的,共同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要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而且學生除了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外就是與社會接觸,特別是在今天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思想多元化的社會,德育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社會教育的積極配合。社會要努力創造與學校教育理念一致的社會環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真善美,使理念能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實踐和證明。我國要在這個復雜的社會轉型期,完善法律和相關的政策,規范社會環境,凈化社會氛圍,使學生能在一個真善美的社會中生活,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
同時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創造各種機會與社會相接觸,豐富人生閱歷,把課堂的道德理念帶到社會中,與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并對現實的道德現象進行分析、討論,達到對所學的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認同,自覺內化為自己的意識。這樣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認同感,提高我國道德教育的現實效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這雖然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物質文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也帶來了“工具主義的張揚和價值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逐漸滲透到我國的教育領域,并對德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使德育呈現功利化的趨勢。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決策者在制定德育目的和方針時優先考慮德育的經濟功能。德育服務和服從于經濟發展,而德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及德育對人自身的個性發展、精神需求的作用則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2]這種功利主義的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背離了本來的教育方針,學校教育按照社會、市場標準化、規范化和職業化的要求來培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創新意識被極大的壓抑了,道德教育被邊緣化,德育失去了其本真的意義,德育成為了國家和個人的工具,受教育者失去了對德育追求的動力。道德教育也僅限于空洞的知識灌輸,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現和價值、信仰的發展,導致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平衡,人格不健全,道德信仰和價值觀的缺失。
要走出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不僅要傳授道德知識,更要使道德融入個體的生命之中,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重視完善人格的培養,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關懷人的精神生活,實現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和本真性。
[1]高益民等.和平與教育——池田大作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76.
[2]王麗榮,陳志興.池田大作和諧教育觀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8(4):74.
G40-06
A
1006-0049-(2016)18-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