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菊云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
關于大學生正能量培育氛圍的探析
鄧菊云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南昌330099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學習,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大學生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踐行者與推動者。在多元化思想的沖擊下,發揮正能量的引導作用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以正能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作為論述切入點,結合教學工作經驗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現狀進行分析,以此提出高校營造正能量氛圍的具體對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
在經濟結構轉型及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擴大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個人信仰迷茫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惑。而正能量的出現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起到了很好的統領作用,正能量的傳播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謀而合,有效的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實踐性的教學載體。因此如何在校園內營造正能量的氛圍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偉大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手段。
正能量一詞源于英國心理學家懷斯曼的專著,2013年正能量一詞成為網絡熱點詞匯,在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及多元思想沖擊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淡薄、缺乏人性化品格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在高校營造正能量氛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營造正能量氛圍能夠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基于經濟新常態及高等教育轉型升級的要求,高校要改變以往的以應試教育人才的模式,培養具有社會實踐型的高素質人才。而隨著高校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西方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出現了變化,他們在面對挑戰時表現為退縮,在面對困難時表現為沮喪,甚至部分學生出現了厭世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承擔著實現偉大中國夢、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正能量氛圍,通過環境渲染培養出高素質的社會應用型人才。
(二)營造正能量氛圍有助于消除負面消息的影響。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情況下,大學生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據不完全統計,99%的大學生每天都會利用多媒體工具上網瀏覽信息,而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世界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消息,具有正能量的消息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相反這種負面的消息則會給學生的身心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近些年網絡中出現的“寧愿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騎自行車”的網絡信息給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引導大學生出現了“拜金”思想。因此通過在高校營造正能量的氛圍有助于將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信息在學生中傳遞,提升學生的自我辨別能力。
(三)正能量氛圍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多元思想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以往的側重理論教學的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正能量資源蘊含著真善美的價值觀、積極健康的言論和行為,因此通過營造正能量氛圍可以將社會中的具有正能量典范的人或者事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高校通過宣傳“油條哥”的行為,可以將他所代表的正能量在校園內傳播,讓大學生以“油條哥”為榜樣,規范自己的行為,最終成為社會主義有用人才。
通過營造正能量氛圍對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正能量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并不明顯,具體表現在:
(一)高校在正能量氛圍營造中忽視正能量傳播中的負面影響因素。雖然正能量氛圍的營造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正能量氛圍的營造必須要建立在正能量的傳播基礎上,尤其是在互聯網世界中,大學生與互聯網技術的關系非常緊密,大學生通過感知正能量的先進事例,激發自己朝著榜樣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在肯定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所存在的各種負面影響。例如為了迎合正能量的需求心態,社會中出現了各種偽劣的正能量行為,例如一些“名人”為了達到宣傳包裝自己的目的,他們采取各種弄虛作假的行為騙取社會的認可,最終實現自己的經濟目的,此種正能量的傳播必然會起到負面影響的作用。
(二)高校正能量氛圍營造缺乏制度性。高校正能量氛圍的營造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高校在正能量氛圍營造中存在制度缺失的問題,最終導致正能量的引領效果不明顯:一是高校正能量氛圍營造側重短期效果,忽視對校園環境的長期維護。在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高校在正能量事件傳播上存在短期效益的現象,往往是借助某些網絡熱點事件進行宣傳,而當該熱點事件風頭過去之后,學校就會恢復“平靜”,忽視對正能量氛圍的長期維持;二是缺乏完善的正能量氛圍營造“經營者”。正能量氛圍的營造屬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必須要通過完善的管理組織機制實現環境的構建,但是在實際中高校卻沒有專門負責正能量氛圍營造的管理者。
(三)高校正能量氛圍營造的定位不清楚。在多元化的市場環境下,近些年呈現的各種具有正能量的事件非常多,高校在選擇正能量事件時存在標準不統一、定位模糊的問題:首先高校在營造正能量氛圍時存在隨意性,具體表現為高校隨意的選取社會熱點事件,忽視對熱點事件思想政治本質特點的分析。例如在高校正能量題材選取上高校忽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事件的選擇;其次在正能量氛圍營造上側重社會事件的影響力,而忽視了事件的內在本質。一窩蜂選擇社會中熱點事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沒有壞處,但是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而言存在很多不現實的問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課時的限制,因此一窩蜂的選擇社會熱點事件并不能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終會起到反面影響;最后過度“消費”正能量。由于當前正能量成為社會熱點,因此在高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產生一種錯覺,將正能量應用到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擴大正能量的效應。
基于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及高等教育轉型升級發展的要求,高校要營造濃厚的正能量氛圍,通過校園文化的渲染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一)營造培育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環境是培養學生高素質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因素,學校是個人成長的第二教師,在追求文化創新的新常態下,不斷整合校園文化資源,營造具有正能量的校園文化環境是為學生提供正能量示范引領環境的重要舉措:首先高校要提高對正能量氛圍培育的支持力度,積極為正能量氛圍創建提供條件,例如高校要定期聘請具有正能量的先進代表到高校開展講座,以社會先進代表的事例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相關活動的支持,高校可以充分發揮高校團體的組織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將具有正能量代表的事件編排成符合大學生喜愛的節目,以此形象的傳遞到學生心中;其次營造良好的寢室文化環境。大學生寢室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寢室成員構成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其育人的功能更加明顯,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寢室文化的構建,通過宣傳優秀寢室成員,帶動其他成員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例如高校要定期對在寢室衛生管理中獲得成績的寢室成員進行表彰,以此形成帶動示范作用。
(二)構建有效的大學生正能量培育機制
高校正能量氛圍培育的關鍵在于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因此:一是要建立正能量氛圍建設的持續管理機制。正能量的引領示范作用并不是對每個受眾都會起到激發作用,由于受眾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隨著時間的推遲,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正能量氛圍持續管理機制,組建專門的管理機構,定期組織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此提高正能量氛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應。例如《感動中國》評選活動所傳遞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可以將該活動引入到思想教育中;二是建立網絡管理機制。由于網絡信息資源比較復雜,因此高校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管理機制,通過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實現對正能量信息的宣傳,例如高校可以設置專題網站,將具有代表性的網絡信息傳遞到學生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構建科學的正能量氛圍培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正能量資源傳遞的有效載體,構建科學的正能量培育模式:首先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通過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營造正能量的氛圍。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及時的對正能量事件進行總結,并且將總結的理論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其次創新正能量傳遞平臺。針對當前信息傳遞速度的加快,高校要構建系統的平臺體系,實現信息資源的無縫對接,提高高校對正能量氛圍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上要給予重點扶持;最后構建互聯網+的正能量氛圍培育模式。高校要定期對社會正能量資源進行整理與加工,以此更好的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正能量資源進行整合與分類,以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因此高校要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方面高校要提高教師互聯網技術應用的能力,讓教師更好的參與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師也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形成發散性的思維,培養他們的高素質政治意識。
[1]張書樂.大學生正能量培育的氛圍營造探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1).
[2]汪大海,何璐.大學生中“正能量”的傳播路徑與對策研究[J].理論觀察,2014(04).
G641
A
1006-0049-(2016)18-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