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晚期肝癌的療效
?
·臨床與基礎研究·
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消融
對中晚期肝癌的療效
官明
目的 探討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消融對中晚期肝癌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僅給予肝動脈栓塞化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經皮微波消融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肝功能變化及隨訪24個月的生存率。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后ALT、AST、TBil、DBil、GGT及CHE變化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隨訪12個月、24個月時生存率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采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消融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臨床效果較顯著,對肝功能的不良影響較小,可延長生存期。
肝動脈栓塞化療;經皮微波消融;肝癌;療效
肝癌是目前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由于其發生發展均具有隱匿性,確診時多為肝癌中晚期。另外肝癌患者的腫瘤體積較大或已合并其他多種肝病,腫瘤切除術并不適用。目前針對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多以導管肝動脈栓塞為主,具有一定療效,但同時也會對正常肝細胞功能造成障礙,引起肝功能異常,影響預后。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我院在肝動脈栓塞化療基礎上聯合經皮微波消融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患者均在我院確診,符合肝癌臨床診斷及分期標準,排除近期接受過微波消融或化療的患者,排除存在外科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排除合并嚴重肝病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53~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5±2.5)歲,腫瘤病灶共計49例,腫瘤直徑1.5~12 cm之間,平均直徑為(6.5±0.7) cm。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54~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2±2.9)歲,腫瘤病灶共計51例,腫瘤直徑1.4~11 cm之間,平均直徑為(6.9±0.8)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二、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肝動脈栓塞化療,方法如下:①采用RH導管于患者股動脈進行穿刺插入至肝總動脈造影,必要時行膈動脈造影或腸系膜上動脈造影以明確腫瘤結構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1]。②將導管插入腫瘤的血供動脈后,將20~40 mg的表阿霉素(輝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496)與10~20 mL的碘化油(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603)充分混勻,緩慢推注給予化療栓塞。③于該導管行局部灌注40~60 mg的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8)及750~1000 mg的5-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2]。術后對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復查結果進行觀察與分析,至少間隔1.5個月后再次給予肝動脈栓塞治療,以2至3次為1個治療療程。觀察組在肝動脈栓塞化療結束后第3~7天聯合加用經皮微波消融治療,術前常規檢查明確腫塊位置,為患者擺放左側臥位或仰臥位,超聲下定位并確定穿刺點,將微波功率設定為60 W,根據腫瘤大小判斷治療時間,通常120~300 s之間[3]。治療期超聲條件下觀察肝內局部變化,判斷療效。
三、療效評價標準
按照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4]:腫瘤完全消失為完全緩解(CR);腫瘤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30%及以上為部分緩解(PR);腫瘤基線病灶長徑總和減小但未達到PR或增加但未達到PD為穩定(SD);腫瘤基線病灶長徑總和增加20%以上或出現新病灶為進展(PD)。CR與PR之和評為總有效。
四、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變化及隨訪24個月的生存率。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天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肝功能指標,包括:ALT、AST及GGT;采用釩酸鹽氧化法檢測TBil及DBil;分別采用AMP緩沖液法及JSCC標準化對應檢測法測量ALP及膽堿酯酶(CHE)[5-6]。
五、統計學處理

一、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二、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差值對比
對照組與觀察治療后ALT、AST、TBil、DBil、GGT及CHE變化值相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差值對比(±s)
三、兩組患者隨訪24個月的生存率對比
兩組患者隨訪6個月時生存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隨訪12個月、24個月時的生存率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隨訪24個月的生存率對比[例(%)]
導管肝動脈栓塞術是目前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治療無手術指征中晚期肝癌的方法。由于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中將近90%~95%的血供來源于肝動脈,通過對肝動脈實施栓塞后可使腫瘤細胞壞死、縮小甚至消失,促進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目前大量臨床研究資料顯示,僅給予導管肝動脈栓塞并不能完全治愈肝癌,此法下導致的腫瘤完全壞死率僅占20%左右,多存在病灶殘留。分析其發生殘留的原因主要包括兩點:一方面是因腫瘤可由多支動脈、側支循環等供血,僅單純給予栓塞不夠完全;另一方面是由栓塞導致的碘油與化療藥物形成混合物在進入肝臟后可隨著血流離散,易被腫瘤細胞代謝并清除。為此,所取得的療效更低,甚至可對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損傷[7]。因此,主張在肝動脈栓塞化療中晚期肝癌時,需配合其他治療方式以獲得更加顯著的療效。
微波消融是一種利用發揮微波的熱效應對腫瘤給予局部加溫,并將加溫控制在40 ℃左右,對腫瘤細胞分裂過程造成進一步損害,從而導致腫瘤細胞發生凝固性壞死。另外,臨床研究資料顯示,微波消融的療效與腫瘤血供的關系跟導管肝動脈栓塞術相反,當腫瘤血供減少時,微波熱能流失就越少。此時微波消融的熱效率升高時,其臨床療效就越顯著[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相比隨訪12個月、24個月時的生存率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提示二者聯合治療相比于單獨導管肝動脈栓塞術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優勢如下:(1)在實施肝動脈栓塞術后,肝癌的血供明顯阻塞,同時當栓塞劑進入到腫瘤周邊的門靜脈后,可暫時性減少腫瘤周邊的血供,減少局部的血流吸熱效應。此時給予微波消融治療可通過發揮射頻電極所產生的熱量更好達到消融效果。(2)在實施肝動脈栓塞術后,可引起肝組織局部缺血以及炎癥反應,使得癌組織及其周邊組織水腫,PH值也隨之降低,為下一步微波消融治療產生熱的傳播過程提供更好的基礎調節。(3)在實施肝動脈栓塞時可發現更多病灶,使得較大的病灶開始縮小,進一步擴大了微波消融的應用范圍,并對未做處理的病灶提供了控制作用等。另外,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后ALT、AST、TBil、DBil、GGT及CHE變化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提示,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治療中晚期肝癌均會對患者的肝功能造成影響,但導管肝動脈栓塞化學療聯合微波消融治療在提高療效的同時,并不會進一步加重對肝功能的損害。本研究證實了上述觀點,與柯群剛等[9]2015年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消融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臨床效果較顯著,對肝功能造成不良影響較小,可延長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同時須注意,臨床醫師實施導管肝動脈栓塞術時需要對患者給予詳細全面的評估,對于肝功能較差的患者等待其肝功能好轉、腹水消退時才給予治療,以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1] 劉俊,陳磊,王彥坤,等.肝動脈栓塞化療術治療原發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33-935.
[2] 華永飛,陸才德,裘豐,等. 術后肝動脈栓塞化療對肝癌合并門脈癌栓患者手術療效的影響及預后因素分析.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357-360.
[3] 范文哲,楊建勇,呂明德,等.TACE 聯合經皮熱消融治療大肝癌的療效及預后分析.中華醫學雜志,2011,91:2190-2194.
[4] 楊顯富,龍先德.原發性肝癌復發轉移的研究進展綜述.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80-83.
[5] 張孔志,余文昌,陳示光,等.TACE聯合放療對原發性肝癌合并門靜脈癌栓患者生存的影響.中國腫瘤臨床,2012,39:35-37.
[6] 冀春亮,趙衛,等.當前對原發性肝癌治療的新認識.山東醫藥,2012,52:93-95.
[7] 狄紀君,郭衛東,張惠潔,等.TACE 聯合熱療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觀察.臨床腫瘤學雜志,2012,17:42-46.
[8] 何選秋,李詠茵,張小勇,等.自然殺傷細胞在肝臟疾病中的作用.肝臟,2014,19:128-131.
[9] 柯群剛,黃繼超,劉細國,等.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肝癌對患者肝臟功能的影響.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5,9:33-35.
(本文編輯:易玲)
251100 山東 山東齊河縣人民醫院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