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烏魯木齊 830000)
新疆喀什水資源規劃配置研究
——以疏勒縣為例
王 君
(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目前對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要求和流域國民經濟及農牧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區內水資源總量匱乏,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疏勒縣一方面水資源緊缺,春旱缺水矛盾十分尖銳。另一方面灌區農業用水浪費又十分嚴重,灌溉技術粗放,因此近年來疏勒縣加大了對水資源的規劃配置,大力發展農業節水技術,興建水利工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水資源;規劃配置;農田水利;水利建設
疏勒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帕米爾高原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緣古老綠洲中部的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上。疏勒縣地處克孜河、蓋孜河和庫山河沖積平原中游地區。全鎮共有有12個鄉、3個鎮,總人口38.2萬人。由于氣候與當地目前生產條件的矛盾,發展節水型農業是解決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
1.1 水資源狀況
疏勒縣境內的河流均屬于內陸河。向塔里木盆地內部流動,構成向心水系;主要有喀什噶爾河水系。疏勒縣位于帕米爾高原北麓,在克孜河沖積平原上,沖積平原內有3條河道: 克孜河、蓋孜河、庫山河。
克孜河干流全長489km,國外河長78km,蓋孜河為喀什噶爾河流域第二大河。流域平原區面積3189 km2,河流全長374km,平原區長137km,流徑疏勒縣境74km。庫山河河長114km。年均徑流量6.34 億 m3。疏勒縣引用1.04 億 m3,灌溉艾爾木東、牙甫泉、阿拉力、英阿瓦提、阿拉甫5個鄉鎮1.18 萬 hm2。
疏勒縣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5.0867×108m3/a。在地下水的補給中,渠系入滲占補給的主體,河道入滲次之。克孜河與蓋孜河兩流域渠系入滲通過計算分別為補給量的42%和41%,因此加強兩流域河渠改造和渠系的防滲措施,將能減少入滲量,降低地下水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資源[1]。
1.2 水資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可利用量包括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量和河道內生產需水量。由于河道內需水具有基本不消耗水量、可滿足多項功能以及水量重復利用等特點,因此在河道內各項需水量中選擇最大的作為河道內需水量。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態環境惡化條件下允許從含水層中獲取的最大水量。疏勒縣年平原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3.24 億 m3。
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等于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與淺層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之和扣除二者的重復計算量。疏勒縣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9.63 億 m3。見表1。
2.1 農業節水灌溉工程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主要發展3種節水技術:標準溝畦灌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滴灌技術。其中畦灌、溝灌技術是田間工程中最簡單易行,也是最普遍的節水灌溉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能夠充分利用水資源,開發地下水資源,達到節水增地、提高農作物單產的目的。滴灌這種灌溉方法對地形的適應性較強,主要應用于經濟效益高的作物,自動化程度也高,在地形較復雜地區尤為適用,適合在疏勒縣灌區的上、中游推廣,發展集中在高效作物上[2]。
疏勒縣鹽堿地改良利用規劃近期工程,包括牙曼亞鄉典型區在內的3個灌區,共計3.3 萬 hm2的鹽堿地改良,疏通和改造各灌區干、支排溝,新建各級斗排溝,配套完善相關建筑物。

表1 疏勒縣水資源總量及可利用量匯總表
2.2 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規劃
本縣灌區經過多年建設,其骨干渠系業已形成,過水能力基本能滿足現有耕地用水要求,但隨著全縣農、林、牧、副、漁業個項事業的發展,中低產田改造計劃的實施,部分渠道已無法滿足灌溉要求,防滲配套程度仍很低,需進行改擴建和新建[3]。
本次水利規劃范圍主要包括4個方面:輸水總干渠規劃、輸水干渠規劃、支渠工程計劃、斗、農渠工程規劃。疏勒縣農田灌溉用水主要來自于克孜河、蓋孜河和庫山河3條河水,全縣總干渠共有4條,總長度總長76.10km,其中防滲長度26.40km,防滲率34.69%,規劃近期水平年完成全部總干渠的防滲工作。全縣已建成輸水干渠20條,總長195.01km,其中防滲渠道長48.63km,防滲率24.94%,在現有干渠工程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本次規劃不再增加干渠數量,主要是對現有干渠進行防滲,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節水目的。規劃近期完成15條干渠的防滲任務,遠期完成5條干渠的防滲任務[4]。疏勒縣共有支渠72條,總長592.99km,現已防滲長度261.00km,防滲率為44.01%。本規劃中擬近期完成40條支渠的防滲任務,遠期規劃完成32支渠的防滲任務。本縣斗渠數量眾多,灌區經過幾十年的配套和改造,斗渠渠系布置相對規整,但防滲率不高,渠系水利用率低下,在本次規劃中,擬對流量相對較大,遠離田地的未防滲斗渠進行防滲,經統計這些斗渠占斗渠總長度的70%左右。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渠道的防滲及配套建筑物工程的實施,使水利用率得以提高,極大的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激發農民增加投入 ,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地方財政、集體經濟狀況改善的良性循環。
項目實施后使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將節余水量用于缺水的地塊,對維護周圍局部生態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滴灌工程的實施將改善土壤的結構,提高作物單產。對周邊環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為農業持續穩定增產奠定了基礎。
總之,項目建設通過工程節水措施與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可改善項目區灌溉條件,實行科學合理灌水,改造項目區中低產田,促進穩產高產,為節水型農業建設起到示范作用,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灌區生態環境改善條件做出貢獻。
[1]杜宏茹,劉毅.我國干旱區綠洲城市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5(02):72-73.
[2]李生軍.新疆兵團農機化“十二五”發展戰略思考[J].新疆農機化,2011(03):21-24.
[3]馬英杰,何繼武,洪明,趙經華.新疆膜下滴灌技術發展過程及趨勢分析[J].節水灌溉,2010(12):59-62.
[4]張娜.新疆推進農業高效節水建設探討[J].節水灌溉,2011(09):12-14.
1007-7596(2016)11-0029-02
2016-10-20
王君(1989-),女,重慶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農田水利。
TV213.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