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志
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協調機制的案例研究*
張明志
“供給側改革”對政府的政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則是最主要的兩大政策工具。本文首先對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概念進行界定,而后對兩者之間進行協調的可能性進行了理論探討。案例部分則對我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以及日本的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搭配模式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日本屬于結構主義控制方式,我國臺灣地區正逐漸將產業政策寓于競爭政策之中,大陸地區則是以產業政策為主,競爭政策為補漏性工具。最后,在借鑒日本與臺灣地區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產業政策 競爭政策 搭配模式 反壟斷
作者張明志,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濟南 250100)。
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是政府調控經濟運行的兩大重要政策工具。產業政策的興起源于日本,而且也對日本經濟的騰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競爭政策則源于并盛于美國,這主要是由美國市場與政府相分離的觀念所決定的。然而,二者并不能“獨善其身”。面對20世紀60年代后期日本出現的一些壟斷行為,單純的產業政策無能為力,也因此引出了1975年《禁止壟斷法》,該法案的出臺標志著日本競爭政策的興起。而美國則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和2007年前后出現過兩次關于產業政策的大討論,這些討論都是基于當時的危機而產生的,比如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令美國經濟進入“滯漲”階段,2007年整個美國陷入次貸危機,2008年末又引發金融危機。所以,從現實來看,兩種政策是需要相互搭配的,而經濟體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都會使得這種搭配產生不同的類別、不同的模式。本文選取日本、我國臺灣地區和我國大陸地區為研究對象,對其協調機制進行了總結,以期得到能對經濟體產生良好促進作用的政策模式,從而為我國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可行的政策調整思路。
江小涓(1996)認為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某種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制定的有特定產業指向的政策總和。該定義強調了“特定產業指向”這個定語,即產業政策應該是基于推動某一產業發展的小目標,進而推動整體經濟發展的大目標的一類政策。史忠良(2005)對產業政策的理解更加寬泛,認為產業政策是政府將宏觀管理深入到社會再生產過程之中,對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產業技術、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結構進行定向調控,以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某種目標的一系列政策的總和。這一政策含義將產業政策的調控目標初步細化為產業技術、產業組織、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四類,使得對產業政策的理解更加具體化。本文對產業政策的理解亦采取了史忠良的定義。
競爭政策則是隨著市場化水平的提升而日益完善。莫塔(2006)將競爭政策定義為“一整套旨在確保市場競爭不以有害于社會的方式受到限制的政策和法律”。這里,莫塔對競爭受到限制的方式用了一個定語,即“有害于社會”。在他看來,某些對競爭的限制不一定有害于社會,即或許能夠改善經濟福利。
在莫塔看來,競爭政策的目標主要有總福利、消費者福利、對中小企業的保護、促進市場一體化、經濟自由、反通貨膨脹和公平公正七個方面,即在一般情況下,莫塔認為競爭政策的實施應該可以至少對這七個方面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有正向作用。比如消費者福利,面對一些合并案可能導致的壟斷性要進行反壟斷審查,原因在于如果合并之后構成壟斷,壟斷企業制定壟斷價格后會侵蝕消費者福利(即消費者剩余),所以反壟斷這一舉動就是競爭政策的一個重要構成。

圖1:壟斷情況下的效率損失圖示
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假如只有產業政策的存在,沒有競爭政策,將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而這些對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消費者的福利都是不利的。某些壟斷性行業進入壁壘的持續存在將會導致資金流向被扶植的產業,導致該產業投資超過所需水平,產業過分龐大,從而引發產業結構失調,經濟發展失衡。假如只有競爭政策的存在,沒有產業政策,那么只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也會導致壟斷的發生,競爭政策最后也只會是南轅北轍。同時,還會限制規模效益作用的發生,產生資源浪費。

圖2:單純產業政策的經濟作用

圖3:單純競爭政策的經濟作用
所以,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需要共存,而共存便會需要一個協調機制,否則二者會產生沖突。原因在于,產業政策的目的是扶植某一產業發展壯大,或者令產業發展更加合理,但這些都借助了政府這個外力,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結果。而競爭政策目的則是盡可能讓任何干擾市場有效競爭的力量減弱甚至消除,這其中便包括來自政府的力量。所以二者的作用力是相反的、是相互沖突的。
那么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是否可以協調?答案是肯定的。不妨假定經濟中存在一個最合適的壟斷程度,在這種壟斷程度下經濟體是最富有效率的,這個最合適的壟斷程度記為M0。同時,假定產業政策與壟斷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競爭政策與壟斷程度呈負相關關系。為簡單起見,以正向政策的數量代表政策的強度,N1表示產業政策的數量,N2表示競爭政策的數量。N=N1-N2表示凈政策量,顯然N越大,經濟體壟斷強度M便越大。用M=f(N)=f(N1,N2)來表示兩政策的實施數量與壟斷程度之間的函數關系。不失一般性,假定f(N1,N2)=aN1-bN2(a,b>0)。由如上假定,得出圖4:

圖4: 最佳凈政策量與最佳壟斷程度
如圖4所示,一個最佳的凈政策量N0對應著一個最佳壟斷程度M0,那么對于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搭配的數量組合(N1,N2)有多少個呢?不難可以得到下面的方程組:

當且僅當,兩方程線性無關時,存在唯一解。即:

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搭配模式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由于具體的國情、地區情況不同,所以模式亦不同。而在國情中,經濟的發展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當一國或地區處于發達階段時,其產業體系較為完整,產業布局較為合理,產業層次較為豐富,其產業政策從表面上來看應當會較弱,而競爭政策相對會更強。相反,當一國處于發展中階段之時,產業各方面較為落后,甚至基礎產業尚未發展起來,此時可能會更加需要產業政策的出臺,而競爭政策相對會更弱。為體現這種差別,本文選取了日本、我國臺灣地區和我國大陸地區為例來闡述在不同發展階段下兩政策的搭配模式。
1.日本模式——結構主義控制
日本的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之間增長率非常快,使得日本迅速成長為世界三大經濟體之一,因此日本在此期間所實行的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模式值得研究。
從70年代開始,伴隨著經濟逐漸恢復,日本開始改變產業政策實施的目標,由戰略性政策轉為輔助性政策(吳小丁,2006)。1970年,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發表了《70年代的通商產業政策》(簡稱“70年代指南”),其中列出了產業政策發展的幾大目標:第一,提出產業政策轉變為“指南政策”,即政府干預性程度應該降低;第二,追求的目標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為社會經濟平衡發展;第三,最大限度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嚴格禁止過度的政策介入和對產業的保護措施。由這三條可以看出,產業政策開始弱化。之后,《產業結構的長期指南》和《80年代通產政策指南》又相繼出臺。這些都反映出在70年代,日本面對經濟水平的提高、市場機制的健全和市場環境的改善,對產業政策采取了收斂式操作。
對應于產業政策的收斂,競爭政策開始擴張。伴隨著1975年新的《禁止壟斷法》的出臺,日本成立了公正交易委員會,作為日本《禁止壟斷法》的主要執行機關。后續一系列競爭政策的實施有以下幾大特征:其一,對壟斷的控制屬于美國式的結構主義控制,即對行業的集中度有著嚴格的控制,比如對壟斷狀態認定的規定,如果一年內,一個事業者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或兩個事業者的市場占有率合計超過75%,即可認定為壟斷;其二,恢復競爭的狀態途徑為轉讓一部分營業,而不是通過分割公司;其三,在一些特定領域對反壟斷實行放松管制,比如1984年公正交易委員會公布了《關于公共施工建設業中事業者團體諸活動的禁止壟斷法方針》,即考慮到公共施工建設業的特殊性,而規定原則上不違反《禁止壟斷法》的行為(吳小丁,2006)。
進入20世紀末,日本逐漸扭轉了前一時期的頹勢,經濟開始復蘇,又開始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率。在這一時期,日本產業政策的目標基本放在了結構優化上。比如1999年通過了《產業振興法》,這使得并購在沒有股權持有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成為可能,但需要滿足目標企業是本企業大小的五分之一或本公司已經擁有了目標企業2/3股權的條件,同時并購中還包括一些稅收方面的激勵。結構優化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對產業進行細化,并且挖掘戰略性新興產業。2006年6月,由日本通產省擬定,內閣批準的新經濟增長戰略增加到包括燃料電池、家用信息電器、機器人、健康、清潔技術、商業支持服務等七個行業。在競爭政策方面重點放到了對公司經營的激勵上面,刺激企業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益,提高競爭力。比如2006年修訂的《公司法》,其中就有關于國外企業并購日本本土企業條件的調整,之前要求必須用現金或者貨幣,修訂后則允許使用股票(Risaburo Nezu,2007),這使得日本本土企業被收購的可能性變得更大。這種危機意識的出現,能夠刺激企業更好地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技術,進而提高公司的效益,從而免遭被收購的危險。又比如2006年修訂的《商業法》規定,公司若持有附屬公司股票的90%以上,那么可以在無需其股東同意的情況下兼并它;企業對于和它存在有限制性協同效應的附屬企業,可以在無需附屬企業股東同意的情況下出售它,大約有兩百多個企業利用了這一法律框架和在這種法律框架下的金融激勵制度。
總結來看,日本兩種政策的搭配模式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很典型的一個特點便是以結構控制為核心。在產業政策上,從早先的扶持戰略性產業到后期的扶持新興產業,都是從產業的結構完整性來考慮的,90年代在并購的管控上比較細致,也是為了讓企業產生競爭意識,防止被兼并;而競爭政策則從抓行業集中度等方面反映出來。所以,日本的這一模式可以標記為結構主義模式。
2.我國臺灣地區模式——逐漸將競爭政策寓于產業政策之中
我國臺灣地區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便實現了快速增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與政府的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密不可分。
臺灣的產業政策一直以來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有三類。第一類,進口替代策略。所謂進口替代是指,在島內產業發展比較弱小、難以與外來企業進行競爭時,采取關稅壁壘等措施,限制進口,從而讓島內的需求大部分由島內企業所滿足。這種策略減小了競爭,促進了島內企業的壯大。這一政策分別在1953-1959年和1971-1990年兩個長時間段實施,對島內企業發展,進而帶動產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類,頒布實施《獎勵投資條例》。該條例主要通過減稅或免稅等形式來刺激企業進行投資設廠,比如1960-1970十年中實施的對出口貨物減免所得稅、進口稅、營業稅,印花稅全免(鄒德發,2008)。該條例實施的跨度比較大,從1960-1980年都在延續實施。第三類,頒布實施《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會帶來新的工作形式,要求員工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同時起步階段需要有較高的研發投入,否則關鍵技術的缺失將會令產業進展乏力。為刺激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臺灣地區從1990年便開始實施《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內容包括了加強對研發和員工培訓的功能性獎勵,具體規定比如購置自動化設備用于研究發展的可作為投資抵減應納稅所得額、股東投資重要科技事業的可作為投資抵減應納稅所得額等等(鄒德發,2008)。
在競爭政策的實施方面,臺灣自1980年開始起草《公平交易法》,但直到1990年才完成, 1992年開始實施并對經濟起到約束作用?!豆浇灰追ā房偣?則49條,分別包括總則,獨占、結合、聯合行為,不公平競爭,公平交易委員會,損害賠償,罰則和附則(鄧啟惠,1997)。與日本類似,臺灣同樣將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統合在一部法律當中,也使得《公平交易法》成為毫無疑問的“經濟憲法”,配套以《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法實施細則》《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組織條例》《多層次轉銷管理辦法》,以及界定特定市場及獨占事業的公告等多個相關子法。對于《公平交易法》的司法情況,截至2001年11月底,公平交易委員會已經累計受理13723件左右,除剛剛開始實行《公平交易法》的第一年外,平均每年都會接到1000多件檢舉案件(毛德龍等,2011)。
臺灣的《公平交易法》可以反映出臺灣競爭政策的一些特點。一是在對公共事業的態度上,較之大陸會更加嚴厲。臺灣《公平交易法》明文規定,公營事業、公用事業及交通運輸事業有5年的除外規定(王艷寧,1994),即這些事業只有5年的時間可以享受《公平交易法》的豁免權;而大陸《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公用事業的壟斷則是一種承認的態度,可見臺灣競爭政策的有效范圍更加廣泛。二是將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兩類維護競爭的法律合二為一,使之成為維護市場競爭性環境的中流砥柱。
臺灣兩種政策的搭配模式具有如下的特點:第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產業政策要占據主要以及重要位置,競爭政策比較少。臺灣自50年代至80年代,基本上以產業政策為主,競爭政策較少,且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第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競爭政策漸漸浮出水面,并且逐漸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產業政策的強度逐漸減弱。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的經濟增長率開始保持高位增長,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此時,臺灣擬定并出臺了《公平交易法》,提升了競爭政策的作用與地位。第三,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產業政策的實施更具針對性,競爭政策則更具廣泛性,并將競爭政策寓于產業政策之中。1999年,臺灣通過《促進產業升級修正案》。按照“兩大,兩高,兩低”原則確定了“新型策略性產業”概念,并以十年為期給予租稅抵減,而且每兩年重新評估一次產業使用范圍,做必要調整。其中,在確定標準中,“兩大”為市場進入障礙大和營收風險大。由此可見,該產業政策的實施對進入壁壘這一隱性的壟斷因素進行了弱化,是一種競爭政策的表現。

表1 1999年“新型策略性產業”確定標準
3.我國大陸地區——產業政策為主線,競爭政策為補漏性工具
我國產業政策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986年,即在“七五 ”計劃中提及。之后,產業政策便開始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我國政府的各大文件中。產業政策,即國家針對某個單獨產業發展現狀的某些缺陷與不足、且單憑市場的力量扭轉難度過大,而出臺相關規定促進該產業彌補該缺陷與不足。這種缺陷與不足可以大體歸為四種,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技術低下、產業組織效率低下、產業布局不平衡。由此,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組織、產業布局構成了產業政策調整的四大目標。1989年3月,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政策文件——《國務院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出臺,標志著產業政策的實施開始走向規范。1994年3月,國務院又頒布《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這是我國第一份系統化的產業政策文件,對制定產業政策的原則、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和內容、產業政策的組織體系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規定,使得產業政策在實施上有了一個提綱挈領式的文件。而1994年出臺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則是我國政府唯一一個系統頒布的產業政策,也因此標志著我國的產業政策實施開始從一般層面上轉到具體的產業上來。同一年,《家電工業產業政策》出臺。1995年,《外商直接投資導向目錄》出臺,標志著我國開始重視外資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這一目錄在后來也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逐漸被修訂,最新一次修訂是在2011年。在其他具體產業的發展上,比較系統實施產業政策的行業有煤炭、鋼鐵、輪胎等,其余的產業政策則是以國務院一些決定、通知、意見及相關部委的規劃文件為主,這些產業政策相關文件的實施都不同程度地對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通過初步總結,我國自1986年以來所實施的產業政策,共有136項。其中,從出臺產業政策數量來看,2004-2009年是一個高峰期,其中2007年達到最高,為19項。

圖5:我國產業政策各年份出臺數目(1987-2013年)

表2 主要行業產業政策數量(1986-2013年) 單位:項
從行業來看,能源礦產的產業政策數量最多,達到45項,而服務業的最少,只有3項。再較為細致地劃分,鋼鐵產業、汽車產業、家電工業都有比較系統的產業政策。
我國產業政策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推進產業漸進體系化。某些產業由于與經濟的相關性很高,所以保證其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而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便是推進產業體系健全、合理。如2007年3月16日,國防科工委發布的《船舶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就非常明確地提出船舶工業發展所需要的三種能力——高新技術海軍武器裝備供給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并提出一個目標,即2010年基本形成結構布局合理、體制機制完善的軍民結合型船舶工業體系,從而滿足海軍裝備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第二,優先由市場來選擇優勢企業,然后對優勢企業再進行扶持,實行“錦上添花”式策略,培育具有較大生產規模、競爭力強的企業。比如1994年出臺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中,根據年產規模、銷售量以及技術開發資金額度對汽車企業進行扶持,有效地促進了汽車行業的創新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
第三,在交易中使信息更加透明,促進交易價格更加符合產品本身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的交易規模。比如在二手車市場中,由于逆向選擇的問題,會造成市場萎靡不振甚至不復存在的局面。針對此種情況, 在2004年修訂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對二手車市場的發展做了一些規定,比如建立二手車自愿申請評估制度,促進了汽車質量信息的透明化及市場的擴大,并降低了逆向選擇的可能性。
第四,通過實施一系列的行業準入規則來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優化布局、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安全生產”。比如2004年實施的《鐵合金行業準入條件》,2006年實施的《鎢行業準入條件》《錫行業準入條件》《銻行業準入條件》等,2007年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鋁行業準入條件》,2008年實施的《焦化行業準入條件》以及2010年實施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純堿行業準入條件》。以2010年公布的《純堿行業準入條件》為例,在生產企業布局上規定,新建和擴建純堿生產企業,廠址應靠近工業鹽、石灰石、能源、天然堿資源所在地,必須符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總體規劃和純堿行業發展規劃,必須符合國家及各級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或污染防治規劃。這一選址的規定可以盤活純堿行業的生產效率并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而并非是無序、雜亂無章地隨意設置。
第五,積極穩妥地引導外資轉向規模偏弱、技術偏低、而市場需求量大的產業。比如2011年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采礦業的第9個指導產業為頁巖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在頁巖氣等能源的開發上落后于其他國家,而頁巖氣的前景好、開發價值大,且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又比如在食品制造業中,鼓勵外商投資嬰兒、老年食品及保健食品開發、生產,這都和該行業的市場供需脫節有關。
在競爭政策的實施方面,我國最早一部保護市場競爭行為的法律是1993年起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其中規范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后又先后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使得競爭性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競爭政策的實施力度越來越大,覆蓋層面越來越廣。2007年通過、2008年起實施的《反壟斷法》是最新的競爭政策成果,該法不僅對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等市場行為進行了規定性限制禁止,而且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也都作了明確規定,進一步制約了產業政策可能造成的壟斷性,標志著競爭政策的實施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表3 1997-2005年全國反壟斷行政訴訟案件情況 單位:個
我國大陸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搭配,很明顯,產業政策蓋過了競爭政策。產業政策的執行造就了一批規模性的企業集團,比如中石油、國家電網、中國移動等等。這些企業都存在壟斷的嫌疑,然而并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去改善這種狀況。2008年《反壟斷法》的實施算是競爭政策一個比較大的進步。然而,條款的籠統性令其在實際中的規范作用常常存在很大局限性,比如近兩年一直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3Q大戰”,即奇虎360與騰訊QQ之間的爭端。所以,競爭政策應該更加具體和精確。
通過梳理和比較可以發現,不同的發展階段,兩類政策各有不同強度的側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一般不會啟用競爭政策,或者說競爭政策相對較弱、并不明顯;而產業政策會占據主要的位置,對經濟體的上升、復蘇起到助推的作用。而當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并達到一定水平時,競爭政策會漸漸浮出水面,甚至上升到較高層次的水平上,來規范經濟發展。可見,搭配模式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上才出現的。
文中列舉的三種搭配模式各有其獨到之處:日本的結構主義模式,以控制結構為核心,令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目標一致,在產業結構合理化之后,經濟體更加健康,所以發展速度更快;我國臺灣地區將競爭政策寓于產業政策之中,令產業政策的副作用減弱,在市場化的基礎上保護了島內產業發展,也因此成就了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大陸地區由于在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競爭政策尚未形成體系,而且執行力度及標準都還相對欠缺經驗,所以競爭政策尚處于相對弱小的階段,目前,產業政策還是占據了主要位置。對于我國大陸地區而言,目前最為緊要的應該是制定一系列的競爭政策執行標準,包括在反壟斷領域某些網絡經濟的相關市場界定問題等等。執行標準的確定會令競爭政策更加有效、可行,從而也會為實現某種搭配模式、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1.馬西莫.莫塔:《競爭政策——理論與實踐》,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江小涓:《轉軌經濟時期的產業政策》,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3.史忠良:《產業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4.吳小丁:《反壟斷與經濟發展——日本競爭政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5.鄒德發:《臺灣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問題》2008年第1期。
6.毛德龍、顧芳:《臺灣地區反壟斷司法審查的概況與啟示》,《科技與法律》2011年第6期。
7.王艷寧:《臺灣公平交易法對大陸反壟斷立法的啟示》,《經濟論壇》1994年第8期。
8.鄧啟惠:《臺灣競爭法及其啟示》,《當代亞太》1997年第10期。
9.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平交易局、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中心:《反壟斷典型案例及中國反壟斷執法調查》,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李賢沛、胡立君:《21世紀初中國的產業政策》,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1.趙英、倪月菊:《中國產業政策變動確實實證研究(2000-2010)》,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12.Okun M,“Industrial Policy in Japan:a Polictical Economy View”,NBER,1991.
13.Nezu R,“Industrial Policy in Japan”,J Ind Compet Trade,2007.
(責任編輯:王秉昕)
A Case Study of Industry Policy and Competition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Zhang Mingzhi
Supply side reform polic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government service. Meanwhile,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on policy are the two main tools. First,this paper defines theconcept of industry policy and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n carries on the coordination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As to case study, China mainland, Taiwan and Japan are given. It is found that Japan belongs to the structuralism control mode; Taiwan is going on a road which gradually puts industrial policy into competition policy; In China mainland, industrial policy is the main tool while competition policy is auxillary tool.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Japan and Taiwa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dustrial policy;competition policy;coordination mechanism;anti-monopoly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要素價格上漲與環境規制趨緊下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14BJY08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有效性及協調機制研究”(714731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