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馬元春 姚嵐 張琳娟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手術部,陜西 西安 710061)
?
多元化的術前宣教對乳腺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狀況的影響分析
吳越 馬元春 姚嵐 張琳娟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手術部,陜西 西安 710061)
目的 研究多元化的宣教對于乳腺腫瘤患者術前焦慮、抑郁狀況的影響。方法 將131例乳腺腫瘤患者隨機分成視頻組和常規組,分別使用視頻宣教和常規宣教的方法進行術前宣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分。結果 常規組宣教前后SAS得分明顯下降(1.7±1.7)分、SDS得分未有改善(-0.7±2.8)分;視頻組在宣教前后SAS、SDS得分均明顯下降,分別為(7.8±11.3)分和(7.5±13.9)分;兩組比較,SAS、SDS得分下降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視頻宣教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宣教,應在臨床大力推廣,由于宣教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宣教過程中應注意因人施教。
多元化; 術前宣教; 乳腺腫瘤; 焦慮; 抑郁
Diversification; Pre-operntive education; Breast cancev; Anxiety; Depression
目前,乳腺腫瘤已成為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手術作為乳腺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帶給患者軀體和心理上的損傷。術前訪視是人性化及個體化服務理念在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重要體現[1],可以降低手術帶來的心理和精神創傷,給患者提供心理依靠,因而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2]。本研究旨在比較多元化的術前宣教方式對改善乳腺腫瘤患者術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效果,進而從患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疾病狀況及宣教依從性等方面探討影響宣教效果的因素,為改善乳腺腫瘤專科護理實踐、指導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積極應對疾病的態度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進行手術的131例乳腺腫瘤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1)臨床可觸診乳腺腫物,結合X線或B超檢查證實,有手術意愿,年齡大于18歲的成年患者。(2)無其他系統腫瘤患者。(3)愿意參加本研究的患者。參與本次研究的131例患者均為乳腺腫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占比3.03%;40歲以上患者96例,占比73.28%;農民患者44例,占比33.6%;中專及以下人員87例,占比69.5%。陪護人員中,配偶陪護89例,占比67.9%。將131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62例)和視頻組(69例),兩組患者在社會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陪護人狀況)和入院基本情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慢性病、過敏史、入院途徑、腫瘤情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的患者和陪護人員認為術前訪視有幫助者占比分別為80.6%和83.9%;視頻組的患者和陪護人員認為術前訪視有幫助者占比85.5%和85.5%,兩組患者及家屬對術前宣教的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采取常規宣教的方法。由手術室安排專人于手術前一日下午16∶00-18∶00進入病房,對次日進行手術的患者逐一進行宣教,宣教內容包括手術部簡介、手術流程介紹、禁飲食的原因、患者著裝等術前注意事項,同時發放宣教手冊,并在患者入院首日和手術當日發放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由專人現場統一回收。
1.2.2 視頻組 采取訪視時為患者播放宣教視頻并配合發放宣教手冊的方法。宣教視頻時長8 min,內容包括手術部簡介、患者術前注意事項、術前禁飲食的原因、手術流程介紹、特殊患者注意事項、麻醉效果介紹及手術結束后患者去向等。宣教內容以字幕呈現,輔以配音。宣教時以病區為單位,由手術室洗手護士在手術前一日下午16∶00-18∶00進入病區,組織次日手術的乳腺疾病患者集中觀看,針對患者提問進行有目的地解答,再逐一發放術前宣教單,并在患者入院首日和手術當日發放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由專人現場統一回收。
1.3 評定工具及指標
1.3.1 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基本資料(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家庭情況(婚姻狀況、家庭人口)和疾病情況(入院時和麻醉前生命體征、入院診斷、手術方式、病理類型、醫保類型、是否患有慢性病等)。
1.3.2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SAS共有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其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
1.3.3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DS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
1.3.4 評價指標 乳腺腫瘤患者宣教前后SAS/SDS得分,以及宣教前后焦慮、抑郁的發生率。
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輕度焦慮(抑郁)分值為50~59分;中度焦慮(抑郁)分值為60~69分;70分以上則為重度焦慮(抑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核對相關變量的準確性,對整理好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宣教前后兩組患者的SAS、SDS得分比較 見表1。

表1 宣教前后兩組患者的SAS、SDS得分比較分
2.2 影響乳腺腫瘤患者宣教效果的因素 見表2。

表2 影響乳腺腫瘤患者宣教效果的因素 例(%)
2.3 兩組患者宣教前后焦慮抑郁緩解情況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宣教前后焦慮、抑郁情緒緩解情況(n=131) 例(%)
P<0.011
3.1 兩種宣教方式的效果比較 本研究顯示,視頻組宣教前后患者SAS和SDS的得分均明顯降低,主要是由于視頻宣教通過聲音、圖像等感官刺激,更能夠吸引患者的注意力,較好地接受宣教內容,能使宣教內容更直接、更形象、更易于理解,配合宣教手冊,可以使患者對宣教內容印象更持久,利于患者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從而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而常規組的患者宣教前后SAS得分有一定幅度下降,但SDS無改善,這種結果與常規宣教的特點密切相關。常規宣教實施起來比較簡單,但由于宣教過程過于單調,文字說明不夠形象生動,無法使患者很好地理解宣教的內容,同時,由于患者簡單瀏覽、未妥善保存等原因,也會導致宣教效果不佳。
3.2 乳腺腫瘤患者的宣教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不同的宣教方法對于乳腺腫瘤患者術前的情緒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除此之外,患者的社會學狀況和疾病狀況也會對宣教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年齡大于40歲的患者宣教效果優于40歲以下人群,這可能與這個年齡人群的社會經歷、家庭角色和心理適應度有關。而中專及以下學歷者的焦慮和抑郁發生率為28.7%和31%,均高于大專及以上人群的12.5%和12.5%(P<0.05),其宣教后的有效緩解率也高于大專及以上人群,這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1)低學歷人群平時缺乏健康教育及疾病相關知識,在疾病初期會處于較強恐懼和焦慮狀態。(2)低學歷人群由于其文化水平較低,不易受到周圍環境或人群心理暗示的影響,在接受到疾病和手術相關知識后,能夠較積極地應對。
惡性腫瘤患者中焦慮、抑郁的比例較良性腫瘤更高。惡性腫瘤患者由于手術創傷較大、體型改變較明顯、治療周期長,患者面臨著自我形象缺失和重塑的挑戰,在家庭生活中同樣面臨夫妻關系的微妙變化和調整,社會角色的再適應也需要一個較長周期,同時,比起良性腫瘤,5~10年生存率也是乳腺癌患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Duartr等[4]認為,有效的社會支持能增強耐受、應付和擺脫緊張處境的能力。本研究顯示,已婚人群宣教效果優于未婚及離異人員。國內外大多數研究均表明社會支持和身心健康呈正相關[5],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家庭的主要功能包括經濟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和健康照顧功能,家庭對患者的精神和物質關心的程度,明顯地影響到其心理狀態。乳腺腫瘤患者由于手術面臨著形體美的缺失,家庭部分功能的喪失和社會角色的再適應,家庭的支持尤為重要,已婚乳腺腫瘤患者宣教效果優于未婚和離異人員,與家庭支持功能關系密切。
在本研究中,患者及家屬認為術前宣教有作用的的人群其宣教效果優于認為宣教無作用的人群,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患者的情緒狀況受到其自身及社會支持系統的影響,良好的心態和積極面對應急源的態度,能夠有效地調整心理狀態,緩解焦慮抑郁狀況。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術前宣教對乳腺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具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作用,但由于影響宣教效果的因素較多,在實施宣教的過程中應注意因人而異。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增大樣本量,并根據研究結果不斷改進術前宣教模式,以有效緩解患者情緒,積極促進術后康復。
[1] 郭利紅,師文.手術室護士實施術前訪視的情景模擬訓練及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71-373.
[2] 田繼紅,張亞麗,王薇,等.手術前后訪視患者的實踐與思考[J].護理學雜志,2001,16(1):24-26.
[3]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202-204.
[4] Duarte PS,Miyazaki MC,Blay SL,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J].Kidney Int,2009,76(4):414-421.
[5] Banth IA,Malacarne VL,Varni JW,et al.The effects of dyadic strength and coping styles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incouples faced with prostate cancer[J].J Behave Med,2003,26(1):31-52.
吳越(1974-),女,陜西西安,碩士,主管護師,護士長,研究方向:護理管理
張琳娟,E-mail:1164416365@qq.com
R471,R473.73
B
10.16821/j.cnki.hsjx.2016.14.022
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