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立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對話研究對我國糖尿病管理的啟示
紀立農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編者按】從本期熱點追蹤欄目中的我國慢病現狀來看,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病防治,都應當教育先行,因為疾病的發生大多源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疾病管理的主體則是患者自己。本期我們特意摘選了來自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侯任主席紀立農倡導早期醫患對話的一篇文章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學組副組長孫子林和秘書沈犁思考中國糖尿病教育的兩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原文刊登在《中國醫學論壇報》。
糖尿病患者確診后首次接觸醫生以及在之后就診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IntroDia研究即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對話研究是首次探討在更好地管理、控制糖尿病過程中,非藥物因素所起作用的研究。該研究于2013年12月2日啟動,為迄今全球最大規模的糖尿病跨國統計調查,將納入逾萬例自報和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涉及26個國家6500余名醫生,調查醫患之間在確診和改良治療時的對話,包括患者在就診時得到的信息、患者的期望,醫生給予患者的信息、有無達到預期效果、面臨的挑戰等。此外,調查還將研究這些早期對話如何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呼吁醫生開展2型糖尿病確診時的早期對話,并關注具有改善預后潛力的要素,優化醫患之間的溝通。
2型糖尿病早期對話是醫生和糖尿病患者之間對疾病治療最初期的交流。研究顯示,這種早期對話確定了2型糖尿病患者未來治療的基調。有建設性的早期對話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信心,增進患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監測血糖的動力,有利于患者遵循醫囑治療、改變生活方式,并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和長期結果。同時,早期對話還為醫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幫助患者解決已形成的對2型糖尿病的疑慮、預期和誤解。
糖尿病管理的復雜性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呼吁簡化治療,實現輕松的醫患關系,這不僅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心聲,也是未來糖尿病治療發展的必然趨勢。影響早期對話的因素主要有:時間缺乏,疾病復雜,情感和心理障礙,文化、家庭、社會和宗教等因素的影響等。
如何促進早期對話?首先,醫生與2型糖尿病患者之間要建立共同的目標;其次,醫生要了解患者的預期,并巧妙地將醫生的目標融入到談話中,從而建立成功的合作伙伴關系。如何與患者溝通應成為每位醫生職業培訓的一部分,以保證患者獲得信息的一致性。
現代糖尿病治療理念主張全程管理,在早期對話中,應關注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風險、體重控制、心血管及肝腎功能改善,以及服藥依從性和便利性等。這種全程管理的理念也得到了國內外權威指南的推薦。
doi:10.3969/j.issn.1672-7851.2016.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