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昌萍 孫子林中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從中外糖尿病教育差異引發的思考
鞠昌萍 孫子林
中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國外糖尿病教育的發展歷經數十載,甚至可追溯到百年前(1914年)的饑餓療法,已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并“以糖尿病患者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然而,健康教育的模式因各國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政策法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總體說來,國外糖尿病教育擁有滿足患者需要的規范化課程、訓練有素的糖尿病教育者以及完善的評估系統。
英國
英國國立健康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指南明確指出,糖尿病患者一經確診,必須接受符合全國統一標準的結構化教育課程,然后進行每年1次隨訪和后續教育。這種結構化的糖尿病教育模式逐步得到廣泛認可。英國與德、日相比還強調全國統一標準和進一步跟蹤隨訪。
結構化教育模式是將糖尿病患者教育分為飲食、運動、低血糖的處理、胰島素注射、自我血糖監測、并發癥預防等幾大模塊,在每次隨訪過程中用相關知識進行教育,定期反饋并進行再教育。通過血糖變化、胰島素注射技術考核、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來評估自我管理能力和行為改變。
意大利
在注重內容系統全面的基礎上,認為糖尿病小組教育模式更值得推薦,該模式要求糖尿病患者以小組為單位,接受定期的系統教育(3月/單元,共7單元),教育內容則涉及飲食、運動、藥物調整、并發癥等各方面。而小組活動的組織者(如醫生、護士、營養師等)則需要學會如何教學、管理小組,以及學會如何引導小組活動。
德國
醫院內分泌科定期舉辦糖尿病自我管理學習班,給予患者系統全面的糖尿病相關知識培訓,并給予個性化指導及個體化治療方案設計。
日本
糖尿病患者除可享受“一站式”服務(即飲食、運動、藥物、心理等指導),還可根據自身意愿選擇相應糖尿病教育課程。
美國
糖尿病教育探索更為全面系統。從理念看,以患者為中心,關注心理行為改變,提倡授權教育;從教育工具看,注重教育工具的開發和使用,食物模型使用廣泛,開發并在全球推廣糖尿病看圖對話工具;從教育的提供者來看,一方面糖尿病教育團隊健全,不僅涉及專職醫護人員,還納入專兼職醫療社工、志愿者等,另一方面還關注教育者水平,自1986年就實施糖尿病教育者認證(CDE),此外,糖尿病患者也被納入糖尿病教育團隊中,開展“患-患互助”模式下的糖尿病同伴支持教育,讓那些接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同伴教育者(本身也是糖尿病患者)與糖尿病患者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專業醫護人員所沒有的自身糖尿病管理經驗,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推崇;從教育的標準化來看,自1983年就制定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SME)項目標準,目前已日臻成熟為美國DSME/DSMS項目標準,該標準不僅對教育內容、形式進行了規范,而且有完整的教育評價標準。
與國外相比,我國糖尿病教育起步較晚,在上世紀90年代后才逐漸受到重視。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國糖尿病教育工作者不僅借鑒國外糖尿病教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開展糖尿病教育,如建立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訓學校、開展小組教育、分階段糖尿病管理、同伴支持教育,推廣看圖對話的糖尿病教育等;也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的糖尿病管理與教育新模式,如門診-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PBL教學模式、醫院-社區網絡一體化教育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糖尿病教育者也成功地將移動通信設備運用于糖尿病教育中。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學組也自2008年和2013年起,分別啟動中國糖尿病教育者培訓項目和糖尿病教育單位認證,以推動糖尿病教育的國家標準建立。這些努力和探索對糖尿病的防治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仍有不足之處。
差在哪
第一,我國至今并沒有屬于自己的糖尿病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盡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已啟動糖尿病教育單位認證,但僅局限于北京、上海、江蘇等發達省、市。
第二,絕大多數醫院僅依靠內分泌的醫生護士開展糖尿病教育,缺乏一支構建合理、科學、全面的多學科協助的教育團隊;沒有糖尿病教育者職位,更沒有規范嚴格的教育者準入制度,糖尿病教育質量無保障。盡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借鑒國外經驗,開展糖尿病教育者認證,目前只有491位取得“糖尿病教育者”證書,相對我國超過一億的糖尿病患者人群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第三,我國糖尿病教育分布不均,醫療教育資源相對集中于大中城市的大學附屬教學醫院(基本為三級甲等醫院),而廣大農村地區的眾多糖尿病患者可能未能受到任何一種形式的糖尿病教育。
怎么做
總體說來,我國糖尿病教育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不少進步,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我國糖尿病教育與國外糖尿病教育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后期的糖尿病教育研究工作中,我們除了需逐步建立統一的教育評價標準、優化教育團隊外,還需實現糖尿病教育高質量、廣覆蓋、易實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糖尿病教育模式/體系和評判標準。
doi:10.3969/j.issn.1672-7851.2016.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