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
(運城學院圖書館,山西 運城 044000)
面向協同創新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整合研究?
謝婷
(運城學院圖書館,山西 運城 044000)
以文獻調研、用戶訪談為基礎,通過SWOT分析,提出高校圖書館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優化策略:構建機構知識庫、校內知識地圖、行業企業信息庫等創新基礎資源;培養知識服務館員,建設知識服務團隊;加強科研信息跟蹤,提供針對性推送服務;提供協同創新交流平臺。
協同創新 高校圖書館 知識服務 SWOT分析
協同創新[1]多為(組織)企業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各獨立的創新主體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以及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表現出其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艱巨性,單一創新主體難以獨立承擔創新任務,協同創新成為當前創新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普通地方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文化研究、特色專業建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積累和區位優勢,如果能圍繞這些優勢,充分協調相關力量,協同研究、共同攻關,將產生一批能積極推動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創新成果,實現高校與地方的共贏。
當前,在政府部門和高校管理部門的政策引導、制度保障及項目扶持下,高校的協同創新已逐漸開展起來,但筆者在知識服務實踐中發現,高校的協同創新還存在著資源一站式獲取難,跨系部、跨學科信息交流渠道不暢,協同創新的信任感缺失等問題,亟需建立一個無所不在、協同一體的信息知識服務體系。
高校圖書館應在吸取知識服務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創新用戶的需求,分析自身的環境、條件等,選擇最優策略,整合、創新知識服務,構建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體系,這樣既推動了本校的科研創新,又拓展了自身的服務范圍,提升了服務水平。
2.1 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現狀
知識服務是一種以信息和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為基礎,根據用戶的問題和環境,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服務。[2]
2008年以來,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的文獻進入穩定增長期。研究主題分布在知識服務發展趨勢、實現模式與方式方法、平臺與系統、案例與調研、機制與管理、質量控制與評價等方面,文獻數量以前三者居多。
發展趨勢方面:學科知識服務和個性化知識服務方面受關注度較高,這也與丁志健、王煥景[3]的文獻分析結論相吻合,他們認為,學科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是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必然趨勢。
實現模式和方式方法方面:董瑋、詹慶東[4]歸納指出,當前知識服務模式主要有聚合性知識服務模式、決策支持型知識服務模式、問答式知識服務模式,并指出了每種模式實施中的注意事項;學科知識導航、知識地圖、知識博客、微書評、知識網格、真人、情感互動等方式方法是目前知識服務的主要實現手段。
平臺與系統研究方面:目前國內知識服務平臺主要采用圖書館各服務平臺中的個性化定制模塊,缺乏真正實時、高效的知識服務平臺。薛晶晶等[5]介紹了霍普金斯大學利用Touchdown Suite(信息傳遞空間)為平臺進行嵌入式知識服務的做法;馮蕾、孫汝杰[6]探討了具有應用型地方高校特色的圖書館移動知識服務平臺的構建;高俊芳[7]對云計算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平臺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云學科知識服務平臺的構建原則、組織方式以及云學科知識發現體系,這些都為高校圖書館和系統開發商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2.2 面向協同創新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
目前面向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王秀紅等[8]提出一種基于情報和知識服務的協同創新驅動模型,包括在需求分析、提供情報、情報分析的基礎上提供知識服務;創新團隊利用情報和知識進行決策、創新并將成果轉化為論文、專利、產品等;成果轉化后再次被收集、分析、加工,提供給創新團隊;創新團隊利用這些反饋來評價、改善決策,不斷創新,形成一個循環的知識服務模型。
聶峰英[9]對基于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進行了探索,提煉出了不同協同創新主體的需求特征及圖書館可以提供的知識服務,這為圖書館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指明了一個思路和方向。
二者主要從宏觀角度探討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的模型、運作模式等。蔣麗麗等[10]從建立創新交流平臺、嵌入科研評價協同創新、嵌入教學協同創新等具體策略方面總結了上海交大圖書館支撐協同創新服務的探索與實踐。筆者擬從普通地方高校創新用戶的需求特點和高校實際情況出發,運用SWOT分析法,提出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優化策略,為普通地方高校提升創新能力,為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真正落實提供思路和建議。
3.1 高校創新用戶的知識服務需求
筆者所在的圖書館咨詢部每學期都會走訪服務對象并召開座談會,請師生暢談對參考咨詢服務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收集、分析近兩年的走訪記錄和咨詢服務單,筆者總結出高校用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及時獲取創新過程所需的文獻資源;準確分辨、提煉海量網絡信息;及時跟蹤創新目標的前沿動態;跨學科、跨部門的交流探討和信息獲取。
面對這樣的需求,圖書館首先要分析自身環境(資源、能力、服務、用戶需求、高校政策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策略,達到最優的服務效果。
3.2 面向協同創新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SWOT矩陣(見表1)

表1
3.3 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整合策略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高校圖書館應在繼續做好原有服務(SO策略)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從彌補自身劣勢出發,著重從整合創新資源,培養知識服務型館員、建設知識服務團隊,加強跟蹤和推送服務,提供協同創新交流空間和平臺4個方面具體開展知識服務。
3.3.1 構建創新基礎資源
建設機構知識庫和校內知識地圖。全面收錄、整合、保存本校用戶的學術成果,首先,建成本校機構文庫,按系部、姓名、學科專業、研究方向、成果名稱、成果層次(獎勵)等主題提供多途徑檢索,并提供簡單快捷的訪問,使用戶能通過較少點擊次數獲得關鍵信息。第二,在首頁顯著位置對校內用戶的重大科研成果、專利進行置頂宣傳,以便于行業企業查找、獲取所需成果信息。第三,在首頁提供校內知識地圖鏈接,為需要獲取知識的用戶提供相關專家的情況介紹、聯系方式等,為有意向的用戶尋找不同領域、學科的協作研究對象提供平臺,促進用戶之間的協作創新。第四,知識服務館員通過及時做出統計分析,為管理部門及學校領導的相關評價、決策提供支撐和依據,并為學校機構知識庫建設打下基礎、積累經驗。
通過購買、自建、合作建設等方式,配備與本校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信息庫。及時搜集行業企業動態并發布到首頁,為教師發現科研課題、尋找協同創新合作對象、轉化科研成果提供信息參考。
3.3.2 培養知識服務館員,建設知識服務團隊
目前高校圖書館員的學歷層次、服務能力參差不齊,而新媒體、新技術、新資源的發展極為迅速,圖書館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提高服務效能,館員隊伍素質的提高迫在眉睫。高校圖書館近幾年普遍編制緊張,引進人才的難度較大,因此大力推動館員繼續教育,提高現有館員的素質和能力當是首選之策。館員繼續教育要在做好顯性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培育知識交流氛圍,制定傳幫帶等激勵措施,促進隱性知識和嵌入式知識交流與共享。
知識服務團隊是由愿意為實現知識服務目標而相互協作的專家、教授、學科館員、技術人員、輔助人員等組成的多層次、跨學科、跨部門的服務團隊。通過發揮團隊成員的特長協調合作,全面落實向師生承諾的服務,以提升知識服務質量和挖掘新的服務創新點。[11]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目前都是簡單的館員——院系一對一服務模式,而多用戶協同創新要求的知識服務不是某一個館員能應對的,需要具有多學科背景、綜合業務水平高的知識服務團隊協作完成。高校圖書館應與相應院系、科研管理部門協調,爭取建立包含系部專業教師、專家教授、學科館員、科研管理人員在內的本校知識服務團隊,并確立團隊發展的中長期目標、明確發展模式、制定具體可行的發展計劃和相應激勵機制。
3.3.3 加強科研信息跟蹤,提供針對性推送服務
普通地方高校的教師教學任務較重,多是上完課就匆匆離開學校,通常會錯過很多科研項目申報信息、企業合作需求信息等?;诖?,圖書館可以考慮與科研管理部門合作,跟蹤各級各類課題指南、地方企業合作需求信息,并整理分類,與本校機構知識庫、校內知識地圖進行比對,選擇一致性較高的研究者,為其推送項目申報信息、地方企業合作需求信息及可合作人選等。
當前在大數據發展趨勢下,通過檢索、跟蹤各級各類課題信息較為簡單且容易實現,而要實現對校內用戶科研信息的及時、全面收集和快捷推送服務才是關鍵。李立睿、鄧仲華[12]提出了“面向科研用戶小數據的微知識服務”理念,科研用戶小數據就是個體研究工作者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全部行為和狀態的數字記錄集合,主要涵蓋了個體的基本信息、行為記錄、習慣偏好、情緒變化、性格特點、研究問題等。在全面收集科研用戶小數據的基礎上,對小數據資源庫進行整合、挖掘、監護,從而建立小數據知識庫,用于科研用戶信息需求獲取和微知識服務推送。
該研究具有前瞻性,它為開展具體工作提供了借鑒思路。如可與開發商合作,增強現有機構知識庫功能,增加用戶信息的描述項目和分析功能等,全面收集用戶信息,為分析用戶需求,實現及時、針對性的推送服務打好基礎。
3.3.4 提供協同創新交流平臺
筆者所在高校設立了數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研究項目,正在開展智慧旅游協同創新中心的申請工作,在此過程中,相關用戶紛紛表示,需要一個形式自由、環境舒適、能激發創新思維的交流平臺,以開展跨學科、跨部門知識交流和思維碰撞,為協同創新提供支持。
當前,高校創新交流平臺主要分實體和虛擬兩類。實體平臺有信息共享空間、研討室、創客空間、咖啡書屋等形式;虛擬平臺則主要包括校內論壇、科研用戶群(QQ群、微信群)、知識社區、學科服務平臺等。上海交大圖書館建立的創新交流社區是一個“以圖書館為載體,依托物理和虛擬空間,營造有利于互動交流、交叉合作、創新協同的氛圍并提供相應場所?!盵13]該社區為創新主體間搭建了創新交流與經驗分享的協同創新平臺,還提供了相應的創新服務支撐,如創新沙龍、創新競賽、創新經驗交流與成果展示等服務。
普通高校圖書館可以借鑒這種整合空間和資源、營造氛圍、提供場所的思路,首先做好實體空間的氣氛營造,配備計算機與互聯網和專業館員,提供休閑書刊、飲品等,定期開展一些正式或非正式學術交流、創新體驗活動。
整合各種虛擬平臺的資源,建立一個創新交流平臺,融合機構知識庫、校內知識地圖、論壇及交流群、學科服務平臺等功能于一體,提高各類資源、創新信息對用戶的可見性和易獲取性。同時,將移動圖書館嵌入交流平臺,滿足用戶隨時的、碎片化的信息知識需求。
[1]協同創新[EB/OL].[2015-02-07].http://baike.baidu.com/ view/8530733.htm.
[2]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求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新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2-37.
[3]丁志健,王煥景.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內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現狀評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6):53-58.
[4]董瑋,詹慶東.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辨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3):72-79.
[5]薛晶晶,等.高校圖書館嵌入式知識服務新平臺——Touchdown Suite[J].圖書館雜志,2014(9):66-68.
[6]馮蕾,孫汝杰.構建具有應用型地方高校特色的圖書館移動知識服務平臺[J].現代情報,2012(1):73-76.
[7]高俊芳.云計算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平臺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2):83-88,76.
[8] 王秀紅,盧章平,袁潤.高校圖書館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模式、模型和系統探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3(6):80-84.
[9]聶峰英.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實踐探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5):65-68.
[10]蔣麗麗,陳幼華,楊眉.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探索與實踐——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5(11):67-70,50.
[11]劉泳潔,盛小平.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知識咨詢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17):61-65.
[12]李立睿,鄧仲華.面向科研用戶小數據的微知識服務研究(上)[J].圖書與情報,2016(3):49-54.
[13]蔣麗麗,陳幼華,楊眉.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探索與實踐——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5(11):67-70,50.
謝 婷女,1982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信息素養教育。
G252
2016-02-04;責編:楊新寬。)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