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東婧 李莎 姚遠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上海 200031)
館藏特色古籍整理與研究實踐*
沈東婧 李莎 姚遠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上海 200031)
介紹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館藏珍貴古籍的特色,闡述了目前信息中心在古籍整理與研究方面的研究著錄、整理出版、開放平臺建設及數據挖掘等思路和探索實踐,以期能引起全國古籍專業人士對信息中心館藏特色古籍的了解與關注。
特色古籍 古籍整理 古籍出版 數據挖掘
自2007年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開展以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信息中心)對館藏古籍進行了清點普查工作,進一步完善館藏古籍目錄。至2016年9月,本中心共統計出館藏古籍104213冊,其中已編目4886種、82123冊,未編目22090冊。已編目古籍中,初步確定館藏古籍善本1067種、9636冊,其中一級古籍兩種、5冊,二級古籍63種、911冊,三級古籍1002種、8721冊。在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本中心積極整理揭示館藏,研究特色古籍,為實現古籍資源保護、共享和利用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實踐。
信息中心館藏4000余種古籍中,不乏孤本、善本。新中國成立后接收的原國立中央研究院、原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原國立北平研究院的古籍,構成了館藏古籍的主要部分,后來又陸續由老圖書館員從舊書店選購,并且獲得了一些捐贈。在前幾任圖書館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館藏古籍具有了一定規模,并形成了自身特色。
1.1 中醫特色
在已編目的4886種古籍當中,中醫古籍就有1419種,占有很大比例。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傳千載而不衰,中醫古籍是蘊藏、保存、傳播中醫學術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承載傳統中醫文化的寶貴資源,也是蘊含豐富哲學思想和深厚人文關懷的文化遺產。豐富的中醫古籍館藏是本中心古籍的一大特色,包含了醫經、醫案、本草、方論等中醫各類,其中亦不乏珍品,如元至元五年(1268)胡氏古林書堂刻六年印本《新刊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明正德十年胡韶刻本《醫林類證集要》十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急救良方》二卷等。這些中醫古籍不僅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也具有文化研究價值。
1.2 日本漢籍特色
由于接收了原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的藏書,所以信息中心圖書館藏還有不少日本、朝鮮等國外刻本,其中更以日本刻本居多,多為國內其他圖書館所未藏。如日本明歷三年(1657)據明萬歷吳興凌稚隆校本重刻《漢書評林》一百卷、日本寬文六年(1666)文臺屋治郎兵衛藏板刻本《痘疹活幼心法》二卷、日本寬文十二年(1672)村上氏刻本《草山和歌集》不分卷、日本元祿十一年(1698)洛陽堀川通本國寺前小佐治半右衛門宗貞刻本《廣益本草大成》二十三卷、日本明和四年丁亥(1767)朝寢房刻本巾箱本《寐惚先生文集初編》二卷、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朝鮮內醫院刻本《東醫寶鑒》二十三卷等。這些古籍對于研究古代中國及周邊國家的歷史、醫學、文化等是不可或缺的珍貴學術資料。
在全國及上海地區古籍普查中,信息中心對館藏珍貴古籍進行了認真的鑒定、篩選工作,并且積極參與珍貴古籍名錄的申報,截至2016年4月,本中心已有40種古籍珍本入選《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有10種。
在此筆者僅就部分館藏特色古籍的作一些簡要介紹,以期能得到全國古籍專業人士對信息中心圖書館館藏古籍珍本的關注與了解。
2.1 《新刊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新刊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宋史崧音釋。元至元五年胡氏古林書堂刻六年(1340年)印本。半葉十四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版框19.8×12.3厘米。開本31.3× 18厘米。線裝四冊。扉葉鈐印一枚:“生藥科/圖書印”朱文。目錄首葉鈐印二枚:“相臺/霜月”朱方,“淮南/蔣氏/宗誼”朱方。此元刻本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版本,僅國家圖書館和本中心有藏,彌足珍貴,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2.2 《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
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隋全元起訓解,唐王冰次注,宋林億等奉敕校正,孫兆改誤,劉溫舒運氣圖式,鰲峰熊宗立句讀重刊。明成化八年(1472)鰲峰熊宗立句讀重刊本。半葉十三行二十三字,雙行小字同,黑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版框19.8×12.5厘米,開本26.7×15.4厘米,線裝十二冊。封面鈐印一枚:“生藥科/圖書印”朱方。《黃帝內經素問序》卷端鈐印一枚“星伯藏/書印記”朱方。正文首卷卷端鈐印一枚:“筆研精良/人生一樂”朱方。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2.3 《本草圖譜》九十三卷,《索引》二卷
巖崎常正著,白井光太郎考訂和名,大沼宏平考訂學名。日本大正十一年(1828)本草圖譜刊行會刻本。版框20.7×14.9cm,開本25.8×17.5cm。線裝九十五冊十二函,封面鈐印“生藥科/圖書印”陽文朱方,內封鈐印“宇宙一本/巖崎必究”陽文朱方,序末鈐印二枚“灌園/之印”“巖崎/常正”陰文朱方。
《本草圖譜》為十九世紀初日本本草學家巖崎常正自行栽植、記錄、研究藥用植物近2000種,摹擬真實植物繪制版畫,并根據《本草綱目》《救荒本草》增補修訂而成的日本最早的植物圖鑒。此書“此圖譜彼此形狀及同種異品,詳悉寫生,畫為雙鉤,使精工雕刻,刷畢,又別命畫工施彩,費用浩穰,故著色本,待鉤者所求耳。”頗具藝術價值,由十數種顏色套印而成,精美工致;而且其又極富研究價值,為研究中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2.4 《山中人饒舌》二卷
山中人饒舌二卷,田能村竹田著,筱崎小竹評。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文榮堂刊朱墨套印本。半葉七行十五字,版心下鐫“竹田草堂”。版框8.9×6.2cm,開本13.7×8.5cm。線裝。扉頁鈐印“執行/引道”陰文朱方。是書為巾箱本,天頭敞闊,竹田正文墨印,天頭處朱印筱崎小竹之評,文字寫刻上板。朱墨燦然,頗便誦讀。
田能村竹田是日本江戶后期的著名文人畫家,文人畫從明代傳入日本以后,在江戶時期的日本掀起了風靡一時的文化時尚。田能村竹田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人畫風格,其畫論著作《山中人饒舌》以漢語隨筆體寫成,效仿中國文人的口吻,內容包括繪畫論述、作品批評、軼事奇聞等,為日本繪畫理論的經典著作。這也體現出了明清時期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書畫藝術對江戶時期日本文學藝術的深厚影響。
古籍作為傳統學術和古代文明的載體,是一種可以不斷挖掘和開發利用的寶貴文化資源。保護古籍,充分準確揭示古籍資源,做好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讓歷史悠久的中華紙上文明得到發展和弘揚,是各收藏單位古籍工作的職責所在。
近年來,本中心積極探索古籍保護和整理研究的思路,并且做了一些探索實踐。開展細致的館藏古籍研究和著錄揭示工作,對館藏特色古籍進行一些初步的版本研究和內容揭示,以便于古籍普及或進一步的研究。而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古籍開放平臺建設及數據挖掘,則是新的環境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新方法。
3.1 館藏古籍研究與著錄揭示
古籍著錄、揭示館藏,是古籍保護和利用的基礎工作。對館藏古籍進行充分、準確、深入的揭示,能夠讓讀者大眾了解館藏資源,為古籍整理研究以及古籍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基礎。
由于以前著錄者囿于當時條件或忽略其他相關信息,本中心初期著錄的古籍卡片信息準確性較低。本中心在普查工作中,對古籍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著錄揭示工作,糾正了以前著錄的若干問題,也發掘出一些珍貴資源,如《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館藏僅有一冊,無首末卷等明顯的版本信息,以前并未著錄。此次研究發現,此本乃元大德六年(1302)宗文書院刻本第二卷,實為珍稀善本。同時,本中心還針對一些特色古籍和珍稀古籍進行更為細致的版本研究和內容揭示。
在古籍整理的工作中,離不開對文獻的具體研究,如版本源流、作者生平、校勘整理、理論探討、內容研究、價值評價等。而版本研究是文獻研究的基礎。茲選取館藏中一部尚少為世人所知的珍藏抄本《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為個案研究對象,以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文獻學手段為研究方法,介紹館藏《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的版本特點,同時通過與其他版本進行版式的對比與文本的互較,以反映館藏《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的版本情況。
3.1.1 看形式
形式上,主要從序跋、牌記、行款、版式、裝訂、藏書印等方面察看古籍。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十二卷,晉皇甫謐集,宋林億、孫奇、高保衡等校正。抄本,書寫端正,字跡雋秀,欄線清晰,格式整潔。半葉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單花上魚尾。魚口下刻卷數,版心下口刻卷之頁數。從行款版式看,疑為明末清初抄本。版框19.2×15.7厘米,開本26.8×17.8厘米。線裝十二冊二函。卷首卷尾及各卷多處鈐“毛氏/子晉”“毛晉/之印”“汲古/人”朱方,若印章不偽,則此書當曾為毛氏汲古閣所藏。書末有“熙寧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進呈奉圣旨鏤版施行”及林億等銜名與五月二日富弼等銜名文。
3.1.2 查著錄
關于《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的抄本,查詢目錄中有如下記載:
(1)清·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載:“甲乙經六本,從宋板影抄。”[1]雖館藏抄本有汲古閣印章,但據“六本”,疑館藏抄本并非此汲古閣本。
(2)《皕宋樓藏書志》載:“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十二卷,明藍格抄本。晉元晏先生皇甫謐集。”[2]并錄自序、林億序、戴霖及朱筠跋文。此藍格抄本曾為朱筠珍藏后為陸心源所得,藏于皕宋樓。陸心源之子陸樹藩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將十萬余卷先人藏書轉售日本巖崎氏,此藍格抄本《甲乙經》即在其中。此書即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之明藍格抄本。
(3)清·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載:“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十二卷,明初抄本。晉元晏先生皇甫謐集。后有熙寧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進呈,奉圣旨鏤板施行一條,后列富弼、趙抃等銜名。末有題識云:正統六年,琴川永惠堂俞氏家藏。”[3]
關于此本,《皕宋樓藏書志》載“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十二卷,明抄本。晉元晏先生皇甫謐集。自序。林億序。后有王安石等銜名,末有正統六年有五日琴川永惠堂俞氏家藏一行。”[2]所載同《愛日精盧藏書志》。
繆荃孫《藝風藏書記》載:“明影寫宋本,紙墨極舊。后有王安石等銜名,末有正統六年十月五日琴川俞氏永惠堂家藏一行。收藏有‘汪士鐘字春霆號眼園書印’朱文長方印。”[4]
可知,此俞氏家藏抄本曾輾轉由張金吾、陸心源、汪士鐘、繆筌孫收藏,后下落不詳。
館藏抄本有“熙寧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進呈,奉圣旨鏤板施行”一條,且后列富弼、趙抃等銜名,然并無“正統六年,琴川永惠堂俞氏家藏”題識。疑非此本。
從目前所知目錄中,尚未查得與館藏古籍契合之記載。
3.1.3 比較其他版本
將《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館藏抄本(下稱館藏抄本)與黃龍翔等學者研究分析的《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主要版本[5]通行用本《醫統正脈》本(下簡稱醫統本)[6]、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明藍格抄本(下簡稱藍格抄本)[7]從內容、體例方面加以比較,更詳細地了解其版本特點。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虛詞用法。館藏抄本與藍格抄本中,某些虛詞如之、也等,較醫統本為多。
(2)音釋內容。館藏抄本與藍格抄本音釋內容較醫統本為多,且大多一樣。如卷一四海第八“大怫,郁也”,明抄本與明藍格抄本“大怫”下雙行小字注釋“扶弗切,郁也”。
(3)注文比較。醫統本中有許多雙行小字夾注,只有少量似應作小字者作大字,而明抄本與明藍格抄本除了少部分音釋及校語作小字外,其他所引注文多作大字。
(4)篇目區別。館藏抄本個別篇目與醫統本、藍格抄本不同。如卷十一末篇,醫統本作“寒氣客于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上下兩篇,藍格抄本作“痂疥上第九”與“客氣于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十”兩篇,館藏抄本為“客氣于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一作浸潭)痂疥第九上”和“浸淫(一作浸潭)第九”兩篇。
(5)異文比較。館藏抄本正文多異文有與醫統本或藍格抄本小字注文所謂“一本”“一云”或“一作”相吻合,或亦有時三本中正文與注文恰好顛倒,“醫統本”或藍格抄本中的某些異文也與館藏抄本注文中“一本”或“一作”相同。如醫統本卷一五臟變腧第二“經滿而血”之“經”字,小字注云:“一作絡”,而館藏抄本和藍格抄本皆作“絡”。卷一五色第十五館藏抄本“沉濁為內浮起來澤(一作清)”條,“一作清”,醫統本正作“清”,藍格抄本則作“澤”。這些情況或提示館藏抄本抄錄者參考過《醫統正脈》系統的版本,亦有可能三種版本系統流傳過程中互有參考。
(6)館藏抄本雖然訛字不少,然其不訛處,也有勝于通行之醫統正脈本或藍格抄本者。如皇甫謐《自序》中“少俞之徒”,藍格鈔本誤作“少偷之徒”,館藏抄本不訛。如醫統本卷六內外形診老壯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論第六“必先別其五形”,五形,藍格抄本亦作“五形”,而館藏抄本作“三形”,然聯系前后文,均只提到“膏人”“內人”“脂人”三形,查《靈樞》中,亦作“三形”,故醫統本和藍格抄本“五形”乃傳抄之誤也。
綜觀上述情況,筆者認為,館藏抄本較醫統本確有較大差別,與明藍格抄本相差處亦有不少,然筆者才疏學淺,目前囿于資料,難以對此抄本版本所源加以明確判斷。可能日本藏明藍格抄本與館藏明抄本為同一源流,或互有參校。正文中不乏他本訛誤而館藏抄本不訛之處,雖不能斷定優于他本,但亦有重要參考價值,彌足珍貴。實當為研究整理《甲乙經》之重要參考資料。
3.2 古籍整理出版與文化產品
部分古籍善本擁有非常高的歷史文物價值以及學術資料價值,但是由于這些古籍善本存世較少,難為世人所見。而有的古籍的使用者多是更關注的是一手資料的真實性、重要性、完整性的研究學者,需求的正是這些珍稀古籍的原貌。
近年來,國內許多圖書館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做了有益嘗試,和出版部門合作,推薦館藏善本,供其影印,以廣其傳,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原始資料。2009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營造法式》《明解增和千家詩注》《詩集傳》《紅樓夢圖詠》《唐女郎魚玄機詩集》在北京展覽館“建國六十周年成就展”作為永久性展示出版物展出。2010年,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向出版社提供館藏珍本影印出版綾面線裝函套裝《御制耕織圖》。這些精致的文化產品受到學術界和收藏界的一致好評。對古籍進行整理出版,既有保存保護古籍、“存亡繼絕”的作用,又能緩解古籍藏與用的矛盾,使古籍得以化身千百,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在對館藏古籍進行研究和揭示的過程中,本中心發現了一些特色古籍,并且本著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宗旨,積極尋求與出版社的合作,擬逐步將有價值的、有特色的,學者們需求的館藏珍貴古籍提供出來,影印出版,供學者們研究利用。
目前,本中心發現了并初步整理了曾見于前人著錄而百年來不現世間的《本草拔萃》二卷,此為清陸太純輯,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譚位坤抄校本。后附《藥性·驗方合訂》。采拾諸書葉有“侈德園遺書”陽文朱方;正文首卷卷端有清代藏書家邵恩多“小三臺長”陰文朱方。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曾載《本草拔萃》此書,惜后未見流傳。此孤抄本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且書寫端正,字跡雋秀,欄線清晰,朱墨雙色句讀注釋,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本中心已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整理目錄,邀請專家解讀并撰寫提要,將《本草拔萃》作為《中華中醫古籍善本叢刊》第一分冊,影印存真出版。
3.3 古籍開放平臺建設
傳統的古籍整理僅僅為少數研究者服務,成果大多僅是供研究者研究相關問題的原始材料,應用領域較為狹窄。古籍的整理出版使得古籍藏與用的矛盾得以緩解,使古籍得以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而在信息化的社會中,古籍數字化豐富了古籍整理的內涵,是傳統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在數字時代的延續與發展,作為古籍出版的一種新的形式,為古籍整理工作和傳統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機。
目前,飛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古籍整理、開發和保護,通過數字化加工和網絡存儲,優化古籍資源的存儲和傳播方式,可以為解決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間的矛盾提供有效的途徑,實現優質珍貴古籍的再生性保護。[8]同時,通過網絡等數字化傳媒,面向研究者、學生及社會公眾建設開放應用平臺,也是開放性、公益性圖書館走出“深閨”的重要方法。
基于此,本中心積極嘗試開發館藏古籍數字化開放平臺,挖掘館藏中醫特色資源,于2014年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探索建設了“中科院珍貴古籍數字化開放應用平臺——中醫善本專題”,先期選定了50種中醫古籍善本,多數為古代名醫名著的經典版本,如隋代巢元方的《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許叔微的《類癥普濟本事方》等,涵蓋了醫經、醫案、本草、方論各類,并進行版本考證、校勘、句讀等深入的整理研究。遵循保真的原則,對所選珍貴中醫善本古籍進行掃描,建立古籍影像庫。識別圖像轉換成文本字符,組織形成古籍電子文檔,建立文本資料庫。組織古籍整理方面的專家根據古籍原本對識別后的文檔進行校對,實現原圖和文本的一一對應,提高文本數據內容的準確性。對經整理后的古籍進行解析、標引,對古籍內容描述、外形描述等反映古籍顯性信息的數據進行全面提取著錄,如題名、作者、版本、年代、出版方式、主題等,并且對篇章結構加以解析。在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深度開發的基礎上,配備特色化的檢索系統和輔助功能,以圖文對照和全文檢索為兩大核心功能,實現優質內容的數字化開發和應用以及社會共享服務。
在古籍平臺的系統開發過程中,本中心邀請了專業學者的深度參與,進行版本、句讀、典故、人名地名等知識的標引。建立了圖文和書目數據庫,進行了數據規范化處理。本中心擬在未來底層數據建設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探索利用知識挖掘相關方法提取、挖掘和分析其潛在的知識,以探索建立具有知識發現功能的平臺,為廣大研究者提供更有用、更優質的古籍知識信息服務。
古籍是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館藏古籍是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籍的整理及開發利用研究,對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古籍將會得到更加深度的挖掘,發揮出新的、更大的作用。
多年來,廣大圖書館工作者在古籍保護方面積極鉆研,不懈努力,并做了大量的古籍整理的基礎性工作,為古籍長久保存和深度研究利用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但是圖書館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挖掘古籍文獻的特色,對其進行整理研究特色古籍,與全社會共同分享這些珍貴文獻資源是信息中心的心愿。期待本中心整理保護特色古籍的思路和探索實踐,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M].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20.
[2]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M].十萬卷樓藏版.光緒八年(1882),卷43:5-10.
[3]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M].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46.
[4]繆荃孫.藝風藏書記[M].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7.
[5]黃龍翔.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新校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5-7.
[6] 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M].明萬歷吳勉學《醫統正脈》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7]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M].影印明藍格抄本.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1981.
[8]趙堅.古籍數字化工作芻議[J].大舞臺,2012(9):281-282.
沈東婧女,1979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副館長。
李 莎女,1990年生。碩士,助理館員。
姚 遠女,1988年生。碩士,助理館員。
G253.5
2016-10-20;責編:王天泥。)
*本文系2014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數字化出版專項資金資助基金項目“中科院珍貴古籍數字化開放應用平臺建設——中醫善本專題”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