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進
(湖南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11)
“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服務發展范式研究
姜進
(湖南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11)
分析了“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開展跨界融合的必要性,指出“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的基本條件,研究了公共圖書館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服務發展范式,并探討了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發展的保障措施。
“互聯網+” 公共圖書館 閱讀推廣 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就是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跨越交融,進而產生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風格。“互聯網+”時代帶來全新的思維方式,信息技術的應用突破了時空限制,增進了不同行業之間的交互往來,使得跨界融合成為全球廣泛傳播的熱詞。實踐表明,跨界融合實質上是“互聯網+”時代全新競爭形勢下,各行各業實現創新與轉型的必然選擇。公共圖書館本身屬于巨大的文獻資源庫,其主要職能就是存儲與傳播文化知識,然而無論是其閱讀推廣模式還是圖書采訪業務,長期以來鮮有變化和革新,難以跨出其服務的“邊界”。而“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閱讀需求日益多元化,閱讀資源日益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的特征,加之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促使公共圖書館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借助先進技術實現與其他領域的協同合作,實現不同行業元素的滲透融合,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開拓新領域。
“互聯網+”以其“融合、創新、互聯”的思維模式,推進了不同行業之間的跨界交流,也對公共圖書館服務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服務環境與用戶需求的變化,迫切要求公共圖書館突破固有思維束縛,認真分析自身服務實際,采取適應“互聯網+”思維的方式實現跨界融合。
1.1 公共圖書館履行社會職能的需求
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表現在存儲、傳播人類寶貴的文化資源,開展公共文化教育活動,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在于,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個體的自由發展。然而要想真正實現社會職能,詮釋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在落實到社會組織和圖書館事業部門過程中,還存在很多阻礙因素。而公共圖書館的信息建設與信息共享,都可以看作信息傳播的終端,也決定了整個信息傳播鏈的暢通性[1]。可以說,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是公共圖書館履行社會職能的重點,而全社會范圍內的信息共建共享,則需要公共圖書館盡快實現跨界融合。
1.2 與其他行業合作共贏的需求
公共圖書館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過程中,由于不同行業之間異構的資源與技術標準,難免存在多種制約因素。要想解決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存在的障礙,可以借鑒社會化思維,采用眾籌、眾包的方式匯聚社會力量,實現不同社會組織、機構之間信息互補、技術共用的模式。例如,德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百科全書眾包,就是圖書館借助社會力量開展服務的成功案例[2]。公共圖書館也需要走出傳統的服務模式,實現與多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機構的跨界交流,擴大信息資源傳播范圍,各取所長,互幫互助。公共圖書館擁有良好的用戶服務基礎,這些用戶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而用戶參與共同開發新的服務領域,也能夠利用集體智慧實現合作共贏。
1.3 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需求
當前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僅靠單個信息機構無法提供豐富完備的文化產品,也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服務機構,在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方面具有整體優勢,更加應該協同其它信息機構,共同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中。公共圖書館通過跨界融合,整合不同行業的人力、技術資源,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升公共圖書館的專業技術水平,推動圖書館事業良性發展[3]。此外,無論是與其它機構協作開發區域集成管理系統,還是數字化資源的聯合采購,都有利于公共圖書館業務的標準化建設,這不僅是解決不同機構信息異構問題的方式,也是其服務創新的必然要求。
“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跨界融合,并非與其他行業的簡單合作,而是以合理的技術手段和必要的物質保障,在精確定位與合理布局的基礎上,設計科學的跨界融合服務模式。
2.1 主體思路
公共圖書館應該深入分析自身在閱讀推廣方面存在的不足,確立“互聯網+”思維理念,依托互聯網技術平臺實現與用戶群體的密切交流,確保閱讀推廣服務效果。互聯網中存在多種信息交互途徑,方便公共圖書館與其他機構的交流合作,也為用戶信息查詢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網絡信息本身良莠不齊,而不同機構的數據格式、分析指標存在差異,導致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局限性[4]。要想盡快實現與其他機構、行業的跨界融合,公共圖書館應借助“互聯網+”信息交互、合作共建的理念,形成統一的閱讀資源傳播標準,以提高閱讀推廣服務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及時性。
2.2 實現要素
“互聯網+”背景下隨著用戶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多,要想實現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公共圖書館實現必須有充足的信息資源提供保障。要求圖書館員以網絡資源為建設重點,擴大數字化資源采集范圍,利用“互聯網+”思維確立資源共享的戰略規劃,基于館際合作實現不同數據庫信息的對接與增值,重視文獻資源流通的規范化、標準化。同時圖書館員也要具備敏銳的信息整合意識,較高的數據處理和信息溝通能力,豐富的知識儲備,能夠及時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保障圖書館跨界融合的人才需求。此外,構建閱讀推廣服務平臺為跨界融合提供保障,根據學科門類設置平臺入口鏈接,整合各大網站的信息資源,也可以讓用戶獲得優質服務體驗。
2.3 基本模式
公共圖書館實現閱讀推廣跨界服務不是盲目進行的,而應以挖掘自身優勢和用戶需求為基礎,選擇合適的跨界融合模式,開發具有競爭力的閱讀推廣產品,形成集成化的跨界服務格局。“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知識的生產、傳遞、擴散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形成了多個環節關聯反饋的廣義知識鏈[5]。公共圖書館置身于以互聯網為背景的龐大知識鏈中,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匯聚數據流、知識流,圍繞知識生產、認證直到創新的一系列循環過程(見圖1),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發現、知識推送等服務,提高知識鏈管理水平。

圖1 公共圖書館基于知識鏈的跨界服務流程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在于“開放、創新、互聯”,公共圖書館借助“互聯網+”思維開發閱讀推廣跨界服務范式,是避免圖書館服務邊緣化,提高圖書館系統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用戶閱讀服務體驗的重要目標。
3.1 以“互聯網+”推進全民閱讀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體的一系列信息技術體系的總和,包括物聯網、大數據等,具有“開放融合,連接一切”的特征。公共圖書館與互聯網+的結合,可以提供無處不在的數字閱讀,改善圖書館用戶的閱讀體驗,提高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水平,推動全民閱讀順利實施。例如,廣州市圖書館聯合市教育局、博物館、科技館,基于“互聯網+”思維構建智慧圖書館,共同開發、生產數字化閱讀資源,提高了圖書館文獻借閱率,成為我國助力“全民閱讀”的典范。上海市利用互聯網技術設計圖書館“一卡通”管理系統,實現了市區內不同類型圖書館之間圖書的通借通還,方便了用戶自由選擇所需的閱讀資料,為上海市民閱讀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3.2 基于圖書眾籌捐贈的服務機制
公共圖書館借助互聯網平臺,與電商、公益機構、媒體機構實現跨界合作,重塑圖書館的圖書捐贈業務流程,設計圖書眾籌捐贈系統,建設基于在線小額圖書捐贈的服務機制,能夠進一步擴大閱讀推廣服務范圍,形成完善的公益生態鏈(如圖2)。在這樣的閱讀推廣服務范式下,捐贈者可以按照系統操作完成圖書捐贈,由公共圖書館對受贈圖書進行整理,在向圖書電商支付費用后,將捐贈圖書納入館藏,并向捐贈者推送圖書借閱的動態信息。這種服務機制不僅使得公眾能夠了解每一本捐贈圖書的利用情況,也實現了圖書電商、圖書館與捐贈者之間的相互制衡,提高了圖書眾籌捐贈的透明度。同時公共圖書館眾籌捐贈系統具有多個不同的數據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在線參與捐贈,不僅強化了圖書館與公眾之間的聯系,也實現了圖書館與其他機構的跨界融合,營造出“微公益”的閱讀推廣環境。

圖2 公共圖書館眾籌捐贈的服務機制
3.3 構建城市閱讀推廣服務網絡
公共圖書館以閱讀推廣為契機,聯合社會管理部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構建城市書網,完善包括流通圖書館、城市書吧、城市知網在內的閱讀推廣設施,通過閱讀推廣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有助于提升公眾的閱讀興趣。例如,溫州市圖書館依據“15分鐘閱讀圈”的要求,探索圖書館的社會化治理模式,形成以自助圖書館、巴士圖書館等為支撐的新型城市閱讀服務體系。2013年8月溫州市首次將8輛中巴車改為巴士圖書館,開展定時定點的“公交線路式”閱讀推廣服務,為市民獲取閱讀資源提供了便利。2014年溫州市在多個重要街道設計裝飾精美、具有書香氣息的自助圖書館,迄今服務讀者30余萬次,外借圖書超過15萬冊,也吸引了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到城市閱讀服務體系建設中。
公共圖書館在借鑒“互聯網+”思維開展閱讀推廣服務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結構之間的差異,應該注意完善協作交流渠道,擴大閱讀推廣范圍,保障閱讀推廣服務效果。
4.1 擴大文獻服務范圍
公共圖書館要適應“互聯網+”時代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將閱讀推廣作為專業服務拓展的切入點,關鍵在于突破傳統業務的局限,擴大文獻服務范圍,與其他機構共謀發展。“互聯網+”為公共圖書館提供了更多接觸公眾的機會,也是其擴大閱讀推廣服務覆蓋面的有效途徑[6]。公共圖書館通過跨界融合整合網絡資源,形成向公眾展示閱讀信息的新空間,借助豐富多彩的文獻資源激發公眾的閱讀興趣,同時吸引更多潛在用戶,也能夠及時獲得用戶的反饋信息。而隨著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的不斷深化,也需要公共圖書館改變原有的閱讀推廣方式,如讀者俱樂部、閱讀沙龍等,基于互聯網創新閱讀推廣內容,為推進全民閱讀提供支持。
4.2 完善協作交流渠道
公共圖書館與其他行業、機構之間的信息交互障礙,直接影響到跨界融合效果,完善不同機構之間的協作交流渠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手段。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目的在于服務大眾,而設計協作交流平臺,是保障公共圖書館與其它機構暢通交流的關鍵[7]。首先,公共圖書館應該關注自身與協作機構的共性和差異,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配套,設計滿足不同機構數據處理習慣,有助于信息傳遞與技術共享的交流平臺。其次,聯合出版機構、圖書供應商、圖書館協會等,實現對圖書館領域資源的高效整合,建立滿足閱讀推廣需求的跨界資源交流平臺,強化公共圖書館與協作機構的關系。
4.3 設計數字閱讀推廣平臺
“互聯網+”時代數字閱讀資源迅速增多,公共圖書館設計數字閱讀推廣平臺,可以匯聚大量優質數字閱讀資源,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數字閱讀需求。用戶能夠利用平臺在線分享閱讀心得,實現與圖書館員的互動交流,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饋。公共圖書館也可以利用數字閱讀推廣平臺,全方位了解用戶閱讀需求,對用戶閱讀方法進行指導,培養用戶閱讀興趣。而具體設計過程,要求公共圖書館加強與技術人才、出版界、移動通訊供應商等的跨界合作,集思廣益,設計符合各方實際需求,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能夠承載與推薦大量優質閱讀資源的服務平臺,切實保障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服務質量。
全民閱讀是我國領導層高度重視且多次提及的議題,并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提供了發展機遇。公共圖書館承擔著存儲、傳播文化知識的重任,借鑒“互聯網+”思維實現與其他機構的跨界合作,是改善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邊緣化狀況,提升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水平的客觀要求。當前公共圖書館應抓住跨界融合的良好契機,基于互補合作和資源共享,探索閱讀推廣服務的全新發展路徑。
[1]程遠.公共圖書館優化跨界合作的展覽服務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5(12):79-82.
[2] 馮薏儒.跨界合作:構建順暢的圖書產業信息鏈——談圖書館在協同創新環境下的角色定位[J].圖書館學刊,2015 (11):19-21
[3] 屠淑敏,等.互聯網思維視野下的公共圖書館跨界服務思考——跨界OR被跨界[J].圖書與情報,2015(1):125-130.
[4]陳鵑.高校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考試周刊,2015(19):25-26.
[5]張巖.充當行業砥柱,構建“圖書館+”發展新模式[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4):27-29.
[6]鐘靜.圖書館跨界合作的實踐和探索[J].河北科技圖苑,2015(5):17-19.
[7]姜晶.跨界合作在圖書館與出版社、書商合作中的應用研究[J].創新科技,2015(9):73-75.
姜 進女,1963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
G252
2016-09-29;責編: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