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鵑娟
?
農村留守老年人養老問題:狀況、需求與建議
孫鵑娟
我國農村老年人數量龐大,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非常迅速。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的養老問題呈現新特點和新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以及社會經濟轉型大大加劇了以留守老人為主體的農村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形成一個重大的家庭和社會現實問題,關系到我國新型城鎮化能否實現縮小城鄉差距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達到993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4.98%。到2030年前后還將進一步增加到1.19億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突破30%。農村老年人的數量、比例和人口老齡化速度都超過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高于城市,一方面是由于農村人口內部的生育、死亡率下降,人口壽命延長所致,另一方面還與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出密切相關,青壯年流出加劇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2012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已經達到2.36億,形成了大量因子女外出務工而留在農村的“留守老人”。龐大的留守老人數量和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劇了農村養老問題的嚴峻性,可以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地區。
在我國各地區的農村中,老年空巢家庭比例最高的是上海,空巢比例接近六成,北京、山東、浙江農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40%,而大多數省區農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在20%~40%之間,只有幾個西部省份如西藏、青海、甘肅、云南的農村老年空巢家庭比例較低。由此可見,農村老年空巢比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青年勞動力外出水平基本呈正相關態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的農村以及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的農村老年人空巢比例較高。農村老年隔代家庭也是我國值得關注的一種家庭形式,2010年我國由老年人(一個老人或兩個老人)與未成年人組成的家庭戶為3.11%,隔代家庭往往集中體現了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盡管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水平、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還有顯著差距,但近年來隨著“低保”救濟、“五保”供養的標準提高和政策完善,特別是“新農保”朝著全覆蓋和逐步提高支付標準的目標強力推進,農村老年人口的經濟保障、醫療保障狀況等有了很大進步。與之相比,農村養老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愈加凸顯,尤其是在農村人口高齡化、社區空心化和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農村老年人對照料服務的需求越來越突出。
2010年人口普查發現我國農村老年人自報不健康或生活不能自理的達到2005萬人,占農村老人的20.5%,即五分之一的農村老年人身體不健康。另外,我國農村失能老人數量約為1240萬人,其中有215萬老人重度失能,需要長期照料護理。隨著高齡化的發展,需要他人照料的農村老年人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而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分離,家庭照料資源逐漸弱化,尤其是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多是跨省、跨市遠距離務工,要照料留在農村的老年父母更加困難。此外還應該看到,即使是對于很多健康的老年人而言,他們也對精神慰藉、輔助性的社會照顧支持等有一定需求。調查發現農村中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的孤獨、抑郁問題尤為突出,甚至在某些農村地區老年人自殺率較高,如果不加以重視將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因素都大大加劇了農村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
因此,老年人對照顧服務的需求有豐富的層次和內涵,除了滿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外,還包括對疾病看護與照顧、健康維護與預防、生命質量提升的需求,以及消除孤獨、情感慰藉、精神關懷、社會交往的需求,甚至還包括社會參與、價值實現、能力提升等更高層次的需求。
2010年以后,國家對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201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若干政策、規劃均強調了發展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來,農村養老服務工作逐步成為各級政府民生社會事業的重要內容,各地在城市養老服務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一系列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養老服務模式,創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養老服務方式,比較典型的服務模式如:“鄰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集中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模式、醫養結合模式、日間托養模式等,但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服務還十分滯后。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調查研究中的發現,本文認為:
第一,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應基于自助、互助、公助、共助的思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包含若干方面的內容,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難以滿足的。根據國務院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的定義,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標,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等設施、組織、人才和技術要素形成的網絡,以及配套的服務標準、運行機制和監管制度。只有基于自助、互助、公助、共助的思想才能充分調動老年人自身、政府、民間組織和社會機構、家庭成員等力量發展多層次、多領域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農村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第二,農村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設施的建立發展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關鍵。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設施能夠集中整合農村社區中的養老服務資源,就近、便捷地為大多數居住在社區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相對于養老機構而言,其覆蓋的人群更廣,需求量更大,因此,在發展農村養老機構的基礎上,還應重視社區綜合養老服務設施、站點的建立和發展,重點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
第三,農村養老機構應整合資源、拓展功能、細化和強化管理。
傳統的養老機構主要以滿足難以實現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的老年人所需,提供的服務也相對有限。隨著農村老年人對照料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可在現有養老機構的基礎上拓展其服務范圍、豐富服務內容并提升服務質量。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讓養老機構中的部分服務惠及到附近社區中的老年人。
第四,重視并發揮農村的社會網絡、人緣、地緣及文化在養老服務中的獨特作用。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具有更加緊密的社會網絡和更為鮮明的鄉土社會特點。對于老年人來說,其熟悉的社區環境和資源更是養老的有利條件。在一些農村運行良好的互助式養老就是充分發揮了農村熟人社會、鄰里互助的優勢。因地制宜利用社區資源,如閑置場地資源、基層管理組織資源、農村老年人協會等資源,是發展農村社會養老服務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第五,利用農村的特點吸納、培訓各類服務管理人才。包括醫生、護士、護工、社工、管理者等各類人才在內的人力資源是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的關鍵,也是難點所在。雖然大量的青年勞動力已離開農村,但也有部分四五十歲以上的勞動力陸續回到農村老家,吸納這部分人員參與到養老服務中具有現實基礎。對此,要加強培訓和管理,提高農村養老服務人員的待遇,逐步解決當前養老服務業招工難、流動率高、專業化程度低的問題。
最后,必須看到新型城鎮化不同于過去普遍以農村勞動力外流為特征的城市化,這使得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呈現新的特點。與逐漸發展起來的城市養老服務體系相比,農村的養老服務體系面臨更加復雜的背景和更特殊的問題,是制度變遷和模式轉型中產生的新問題。應結合現實國情進一步深化理論認識,積極探索適宜的服務模式,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