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
康熙帝的一生有功有過,有對有錯,有成就也有缺憾。如何從總體上評價康熙皇帝呢?
中國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大約三千多年。從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嬴政自以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廢除帝制,這段有皇帝的歷史,我稱作中國皇朝歷史。中國皇朝歷史,總計2132年。
這2132年的皇朝歷史,有多少位皇帝呢?有人統計共492位皇帝,有人統計共349位皇帝,康熙帝讓他的大臣統計,奏報說211位皇帝。其統計數字之差異,主要是取樣標準不同。這可以不管,我們重在思考這2132年皇朝的歷史。
中國兩千年的皇朝歷史,大體可以分作前后兩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間也經常東西擺動——秦在咸陽,西漢在西安(長安),東漢在洛陽,唐在西安(長安)等。曾出現文景之治(文帝在位23年,景帝在位16年)、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舊唐書》稱唐太宗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后一段一千年,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間也經常南北擺動——宋
都先在開封,后在杭州(臨安),遼上京在臨潢(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菠蘿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陽,后在北京,就是從今哈爾濱、沈陽、北京、開封、南京,到杭州,但中心在北京。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有意思的歷史現象:中國兩千年帝國歷史政治中心的擺動,先是東西擺動,后是南北擺動,從而呈現出大“十”字形變動的特點。
就其后一千年來說,兩宋、遼、金、西夏、元、明、清八朝,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國內的民族融合。在北京建都的遼—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漢族、清—滿洲,五朝中有四朝是非漢民族建立的。
縱向比較
中國自遼金以降,千年以來,有90帝。北宋9帝、南宋9帝、遼10帝、金9帝,凡37帝,半壁山河,均不足論。西夏10帝,偏處一隅,也不需論。元朝15帝,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打下基業,武功偉績,略輸文采,并未一統,更無盛世。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定鼎大都,武功赫赫,文治稍遜,也無盛世。其他諸帝,更不足論。明朝16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統天下,功績很大;但是,冤案煩苛,史多譏評。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遷都北京,然“靖難”之舉,史稱之為“篡”;蒙古難題,六次北征,死于道途,抱恨終天。所謂“洪宣之治”,洪熙在位一年,宣德在位十年,都沒有形成盛世的局面。至于清朝,共12帝,可以提及的是“三祖三宗”——清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圣祖康熙,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宗”自然位在三祖”之下。僅以“三祖”而論,清太祖努爾哈赤奠基清朝,未入中原。順治帝雖遷都燕京,英年早逝,后期荒唐。只有康熙帝可以討論。在中國兩千年皇朝史上,統一王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六位皇帝中,漢武帝有天漢民變,唐玄宗有安史之亂,明嘉靖帝有庚戌之變,明萬歷帝有薩爾滸之戰,清乾隆帝有王倫起義,而中原地區連續四十多年無戰爭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算來算去,自遼以降,約一千年,康熙一帝邁越古人,千年以來,誰能與比?千年一帝,首推康熙!
橫向比較
當時與康熙帝大約同時代的君主,英國尚未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美利堅獨立,都是乾隆朝的事。俄國和日本的崛起,都在19世紀中葉。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其國家領土、國民經濟實力、民族文化之盛、人口數量之多、軍事力量之強,都不能同康熙大帝相比。
在康熙朝,四鄰和睦,寰宇一統,疆域遼闊,版圖奠定,中原地區,社會安定,半個世紀,無大戰爭,民族協和,國力強盛,經濟恢復,府庫充裕,黃河安瀾,秋決很少。
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代君主。他在位期間,曾經先后智擒權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打敗沙俄,還有綏服蒙古、安定西藏,武功盛極一時,前朝無人可比。他重視個人修養,好學習武、敬孝仁愛、克己修身。他又能重視學術、弘揚文化、編纂圖書、獎勵學者,文治上的成就也很高。他確應占有歷史偉人的地位,難怪當時在清朝宮廷里的西洋傳教士們,也贊譽他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帝王”。
自我評價
康熙帝晚年說:“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繪,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五)又說:“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八齡踐祚,迄今五十七年,從不許人言禎符瑞應……惟日用平常,以實心行實政而已。”(《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五)
他的行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雖不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括耶!”(《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五)
歷史評價
《清史稿·圣祖本紀》論曰:“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這個評論,怎樣看待?開頭兩句話,基本屬實;中間兩句話,恰如其分;最后兩句話,也還妥帖。
康乾盛時版圖,東瀕大海,東南包括臺灣,南及曾母暗沙,西南到喜馬拉雅山,西接蔥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達外興安嶺,東北至庫頁島(今薩哈林島),總面積約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康熙朝是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最為眾多、軍力最為強盛、實力最為雄厚的大帝國。康熙大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近、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其時最高的文化素養。這為他展現雄才大略、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陶冶了性格,開闊了視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礎。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然而,康熙帝也存在個人性格上的缺陷,執政上的缺失。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帝的主要三大貢獻是:奠定中國版圖,協和民族關系,傳承中華文化。他的主要三個缺憾是:八旗制度未能徹底改革,文化差異未能深入彌合,學習西學未能形成國策。但是,這些缺憾有其歷史、民族、文化、地理的局限,不可苛責。
從總體上說,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康熙大帝都可謂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
(選自《康熙大帝》,中華書局。作者為我國著名清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