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鐸
一本提綱挈領深入淺出的音樂分析論著
——寫在庫克《音樂分析指南》中譯本出版之際
■陳鴻鐸

《音樂分析指南》[英]尼古拉斯·庫克著 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英國音樂學家、音樂分析理論家尼古拉斯·庫克(Nicholas Cook)的《音樂分析指南》(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中譯本就要與讀者見面了,作為該書的譯者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不僅完成了自己一直想譯介一本優秀西方音樂分析論著的愿望,而且也算是為許多不能閱讀或沒時間閱讀這本重要分析著作原文的中國學習者做了一件好事。雖然這本書英文原版的出版時間是1987年,距今已過去了近三十年,庫克本人也覺得它已經是一本很老的書了,①但對于中國大多數音樂分析的學習者來說,恐怕還是具有相當“新意”的。因為該書對于音樂分析的許多觀點并未過時,對音樂分析方法討論仍然值得學習和掌握,加之目前在中國音樂分析方面涵蓋內容較為系統的論著仍很缺乏,因此,把這本書翻譯出來提供給廣大的音樂分析學習者還是很有必要的。相信隨著該中譯本的面世,對于中國音樂分析專業的理論建設、教學以及業余學習者來說,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為了使讀者在進入這本書之前對該書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方式有一個了解,以便收到較好的閱讀效果,下面將根據譯者的理解和思考,就著者其人、該書的結構框架和內容安排以及對該書的評價三個方面做一介紹。
庫克其人對于中國許多從事西方音樂研究特別是音樂分析研究的學者來說可能并不陌生,原因是前幾年他曾多次受邀到國內各音樂院校講學,并到中國音樂分析學學會年會作專題講座,由此而使得這位在國際上早已享有盛譽的英國音樂學者開始為中國音樂學界所了解。作為一位資深的教授,尼古拉斯·庫克具有豐富的從教經歷。目前任職于英國劍橋大學,擔任劍橋大學“1684音樂教授”(1684 Professor of Music)這一專設教職,同時兼任英國沃爾夫森研究院(British Academy Wolfson Research Professorship)的研究教授。而在此之前,庫克教授還曾任教于倫敦大學、南安普頓大學(擔任音樂系主任)、香港大學、悉尼大學等。作為一名著名的音樂學者,庫克教授的學術研究范圍可謂相當廣泛,思維也極為超前。所謂范圍廣泛,是指他的學術研究涉及了包括音樂分析、音樂文化、音樂傳播、音樂表演、音樂數字化等幾乎所有與音樂相關的專題內容;所謂思維超前,是指庫克總是提出前人未提之議論和觀點,特別是把音樂放到各學科交叉的語境中進行分析和討論。自1987年以來庫克已經出版了數十部學術專著,大部分都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除最早于1987年出版的這本《音樂分析指南》只就音樂分析進行專論外,后來的著述則完全把音樂分析放到了一個開放的多學科交叉的語境中,如《音樂、想象和文化》(Music,Imagination, and Culture,1990)的音樂與心理學及整個文化發展關系的討論、《申克爾計劃:維也納世紀末的文化、種族和音樂理論》(The Schenker Project:Culture,Race,and Music Theory in Fin-de-siècle Vienna,2007)的音樂與文化及種族關系的討論、《超越樂譜:作為表演的音樂》(Beyond the Score:Music as Performance,2013)的對音樂表演與音樂創作關系的討論,以及目前正在準備并即將出版的一本專著《音樂的邂逅:關系音樂學研究》(Musical Encounters:Studies in Relational Musicology)的音樂與社會學及其交叉文化關系的討論。此外,尚有上百篇學術文章以及評論發表在英美的重要音樂學術期刊上。由于庫克教授廣泛而具有引領性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他對音樂學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具有超前性的觀念,如經驗音樂學(Empirical Musicology)、關系音樂學(Relational Musicology)等,因此而被看作是英國音樂學術界的領軍人物。除了在學校任職外,庫克還擔任英國人文學科音樂研究中心主任、英國高等教育音樂學科研究基金委員會主席等重要學術研究職務。另外,庫克教授還是多份重要音樂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審。
《音樂分析指南》的結構分為兩大部分,全書由十章組成。第一部分涉及的是音樂分析法,共六章,第二部分涉及作品個別案例的分析,共四章。前一部分偏觀念和原理的梳理,即把各音樂分析法——主要針對英語世界所流行和運用的分析法——形成所依據的獨特觀念、技術特性和分析過程做了介紹,并對每一種分析法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分析問題進行了帶有個人評價的討論;后一部分以具體作品作為分析實例,向學習者展示了面對不同作品所應采取的不同分析步驟,以及學會設定不同的分析目標。兩個部分內容的設定對于一本冠以“指南”這一名稱的書來說,可謂名副其實,它們確實解決了一般音樂分析學習者(也是該書所針對的主要對象)常常所面臨的一些最基本問題,即什么是分析、如何分析以及怎樣達到分析的目的。確實,作者本人在書的引言中就是這樣表述的:“它主要是給實際的音樂分析提供一個實踐指南,而不是對音樂分析該是怎樣提供一個理論教本。”②
那么庫克在音樂分析法這一部分究竟介紹了哪些分析法,并且又是如何帶有個人評價地來討論它們的呢?
我們在前六章中可以看到,并非是一章介紹一種分析法。首先,前五章涉及介紹和討論分析法,而第六章并沒有介紹和討論某一具體分析法,而是就前五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思考在這里通過舉例來做一個總結。那么,作者在前五章中是如何對各種分析法進行分類的呢?這種分類又體現出作者對各分析法抱有怎樣的觀念呢?庫克在該書中共涉及到七種各具特性的分析法,一般來講,如用一章來論述一種分析法應該是很自然的一種做法,然而觀察各章我們發現,庫克在第一、二、五這三章中各論述了一種分析法,而在第三、四兩章中則各論述了兩種分析法,因此,這七種分析法實際上被庫克分成了五類,即傳統分析法(涉及曲式與和聲分析)、申克爾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涉及邁爾的節奏分析與萊蒂的主題過程分析)、形式分析法(涉及艾倫·福特的音級集合分析與符號學分析)和比較分析法(涉及民族音樂分析方法)。顯然,這樣的分法體現了庫克對各分析法從學理上所作的思考,其特點下面將分別加以歸納。
首先,庫克提出了“傳統分析法”這一分類,客觀上以分析法的名義為曲式分析與和聲分析做了正名。這一提法過去似乎并沒有人正式提出過,但它卻是音樂分析實踐長期所采用的方法。以往這樣的分析通常只被看作屬于所謂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學習的范疇,似乎作為音樂分析法“名不正言不順”,這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們忽視了許多在這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的音樂分析家,如該書第一章中提到的英國的唐納德·托維(Donald Tovey)、德國的A.B.馬克斯(Adolf Berhard Marx)以及美國的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en)。盡管庫克在書中沒有說明要以此為過去的分析實踐正名,但這樣鄭重其事地以“傳統分析法”之名把它放在第一章,使得人們不得不正視它在音樂分析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庫克非常推崇申克爾分析法,認為盡管每一種分析法的目標都是省略次要的東西,以突出重要的關系,但申克爾分析法中的基本結構是最能“揭示某音樂作品之所以具有獨特品質所依賴的發展模式”③的省略方式。由此,庫克不僅把申克爾分析法單獨列一章,而且也是占篇幅最長的一種分析法。除了對申克爾分析法在提煉音樂作品發展本質方面表示贊同外,庫克還指出,申克爾分析法比其他所有分析法都更重視聽覺體驗和分析理性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因為申克爾分析法的本質就是將音樂視為定向的時間運動,這與聽覺體驗是一致的,因而認為它在運用得當的情況下,是一種更具音樂性的分析技術,并能合理地提供快速的分析結果。而針對人們對申克爾分析法省略節奏等內容的批評,他認為,正是通過這種對節奏以及其他內容的省略,才使得申克爾分析能更清楚地闡明音樂的音高結構。
第三,庫克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不同音樂分析法之間的本質關聯,因而在第三章中把邁爾的節奏分析與萊蒂的主題過程分析放在一類,并在第四章中把音級集合分析與符號學分析放在一類。所謂分析法之間的本質關聯,指的是雖然是不同的分析法,但它們在分析的切入點以及分析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方面卻具有一致性。庫克在這兩章的第一部分,都先分別對此進行了闡述。
第三章中邁爾的節奏分析與萊蒂的主題過程分析表面上看完全不同,但庫克卻把它們都歸到了心理學分析一類。需要注意的是,庫克在這里并沒有用Method這個常用的表示方法的英文詞,而是用了approach,即路徑。中文譯本也根據這個用詞把這一章的標題譯作“心理學的分析路徑”,而非“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正是由于這一個詞的用法,導致了庫克把這兩種不同的方法歸到了一類。換句話說,它們的方法不同,但所走的路徑是一致的,分析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對音樂作品作心理學的闡釋。這種闡釋的興趣在于音響如何被體驗感,而不是音響本身,只不過邁爾側重的是節奏,而萊蒂側重的是主題。
第四章中音級集合分析與符號學分析這兩種分析法表面上看也是互不相關的,但庫克為什么要把它們歸到“形式分析的路徑”一類呢?在這里,我們首先應該理解庫克所指的形式分析究竟是什么。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形式分析通常要么指“曲式分析”,要么指現在更常用的一個替代詞“結構分析”,而不論是音級集合分析或符號學分析當然都與這兩個詞所意味的那種分析無關。那么,庫克所指的是怎樣的形式分析呢?庫克在第四章一開始就提出了他對形式分析的定義:“就其最簡單的定義而言,‘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指的是任何將音樂轉變成符號,并從這些符號所形成的模式中推導出該音樂結構的分析類型。”④根據這個定義,“任何將音樂轉變成符號”的分析方法都可歸到形式分析一類,上述兩種自然就在其中了,這顯然突破了以往人們一般所理解的形式分析的范疇,也是該書對形式分析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最后,庫克以獨立的一章,首次把民族音樂研究中所涉及的作品分析問題引入到了傳統的西方音樂作品分析的范疇中來加以討論,這不僅擴展了音樂分析這一傳統學科的范圍,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中特殊方法的研究,反觀出傳統音樂分析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說缺陷,從而為更新這一傳統學科的思維和方法提供了途徑。之所以稱作“比較分析”,似乎與“比較音樂學”有一定關聯。不過涉及這一分析的第五章并未被稱作“比較分析法”,而是被稱作“比較分析的技術”,特別強調了technique這個詞。顯然,庫克似乎更多地是把它當作一種技術來看待的,因為在他看來,盡管各種分析法都會用到比較,但民族音樂學者在分析音樂時,更加傾向于“在對比的情況下衡量不同的樂曲……分析者不必創造一種新的闡釋理論,你只需要擁有某種做出這種衡量的尺度即可”⑤。
上述“對比”既可指一部作品內,也可指不同分析方法之間,因此,雖然庫克在書中列舉的都是面對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對象所采取的比較做法,但人們在閱讀不免會把它們與傳統音樂分析進行對比。通過這種對比,庫克總結道,“許多(盡管不是所有)民族音樂學家感興趣于音樂的交叉文化比較(cross-cultureal comparisons),而做這種比較的基本技術就是選擇他們認為對于形成音樂風格具有重要性的某些可量化的特征。”⑥顯然,量化是比較分析中的一個重點。不論是音程的量化,節奏模式的量化,還是旋律形態的量化,其結果在民族音樂學的音樂分析中都被看作或是生活習俗、或是社會結構、或是族群文化的一個縮影,而這恰恰是傳統音樂分析所缺乏的一個觀察角度。
以上是對該書前六章特點的概括,至于后面的四章,庫克主要展示了面對具體作品他是如何靈活運用上述所討論的分析方法的。對于庫克的做法,這里不想展開討論,讀者可以通過閱讀自己去體會。這里只想強調庫克在分析中所堅持的原則,那就是,任何分析都必須注重對音樂作品的聆聽體驗;要摒棄為驗證某種方法而分析的思想;不要急于創造新方法而要善于把已有方法加以結合運用;不把音樂分析當作自然科學性質的工作來做。應該說,這些原則對于所有音樂分析的學習者來說,都是金玉良言,值得參考。
庫克的《音樂分析指南》最早出版于1987年,出版后立刻得到了英美學術界一致的好評。從它被不同出版社先后相繼爭相出版的情況,即可看出其受歡迎的程度。該書最初由倫敦的Dent出版社出版,同年又由紐約的Braziller出版社出版,1992年又由紐約著名的Norton出版社出版,最后,1994年再回到英國由著名的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社出版。從英國到美國再回到英國,又都是英語出版社,它們為何要這樣多次地出版這同一本書呢?即使在西方,恐怕這種出版現象出現在學術著作上也是極少見的,表面上或許說明這樣的音樂分析書籍在當時很少,而學習者很多,因此供不應求,而實質的原因當然在于這本書極高的質量。
如果說出版市場的熱烈反應還不能作為該書高質量證明的話,那么許多著名音樂分析學者在該書出版后立刻發表的好評則無疑是一種標志性的明證。在西方學術界,人們一般認為,一本好的學術專著通常都會引來專家學者的跟蹤評論,評論越多,則說明該專著受關注的程度越高,而這種關注當然即可能包含著肯定,也可能包含著爭議,而庫克所受到的關注自然是前者。
《音樂分析指南》出版的當年直到出版后第六年,即從1987—1992年,這其中就有多達七篇對該書的評論(Review)在各重要音樂學術雜志上發表⑦,這一書評的數量雖并不算很多,但對于當時名聲尚不太顯赫(這是庫克出版的第一本專著)的庫克來說,應該是不算少的。著名美國音樂學家、音樂分析理論家V.科菲·阿加烏(V.Kofi Agawu)就是這些評論者之一,他對《音樂分析指南》稱贊有加,認為“庫克在一個范圍廣泛的分析體系中感知什么是重要的東西以及用簡單的方式傳達其思想的能力,明顯地使他的這本書獲得了極大的成功”⑧。
面對20世紀音樂分析向更加科學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庫克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沒有一種音樂分析法具有真正的所謂科學有效性。庫克表示他個人反對以嚴格、復雜的方式來分析音樂,認為到目前為止,那些看起來并非“科學的”分析方法反而是更為成功的。并由此而強調,音樂分析必須與實踐學科如表演、創作和教育相互觀照。對此,阿加烏在其評論一開始就做出了總結,并把這一結論概括為庫克對音樂分析所持的三點原則:訴諸于常識、微妙的分析觀察但并不拘泥于分析法的嚴謹以及任何分析都須有“音樂的”回應。⑨
所謂“任何分析都須有‘音樂的’回應”,是庫克在書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馬爾科姆·米勒(Malcolm Miller)對此做出了他的評論。他認為,面對當時存在的音樂分析的兩極化,即專業技術性的音樂分析和音樂會節目單式的解釋性音樂分析,庫克的《音樂分析指南》做了一個折衷,他通過把這兩極調和在一起,實現了客觀性的邏輯過程分析與主觀的現象與感知分析的兼顧,并強調在忠實于人的聽覺體驗(aural experience)的基礎上,來區分所謂“音樂性”的分析和“非音樂性”的分析。米勒進一步指出,因庫克強調聽覺體驗,所以使該書的分析模式既適合本專業讀者也適合非本專業讀者。其分析的專業用語也很靈活,不教條,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讀者對音樂作品的直覺性洞察,即所謂的“自我審問”(self-interrogation),克服了以往音樂分析過多專業術語的運用所引起的障礙。⑩
M.G.布朗(Matthew G.Brown)和D.J.德姆斯特(Douglas J. Dempster)對于庫克的這本書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庫克的《音樂分析指南》在20世紀80年代末面對音樂分析已成長為一門獨立學科但卻對音樂分析的動機、目標和方法存在許多質疑的情況下,為人們對該學科進行重新評估提供了一個示范:它不僅嘗試對各種流行的分析技術進行了分類和總結,還重申了一個受到廣泛分享但卻很少被系統闡述的關于音樂分析的哲學辯護(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并贊揚它既會令初學者產生閱讀興趣,也會為老練的專業學者提供有益的參考。11○
當然,各書評對庫克關于分析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和討論,但總體上都是相當肯定的。為了節省篇幅,這里并沒有必要把七篇書評中的內容都一一地拿來做一番概括,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它們找來進行仔細閱讀。其實,除了前面各書評所做的好評外,筆者在這里還想強調的一點是,該書最大的優點其實就在于它的“指南”的特點,這是本書最成功之處。不論是在討論“音樂分析告訴我們什么?”(第六章)或“怎樣開始一個分析?”(第七章),還是在討論“一些疑難作品的分析”(第十章),庫克總是站在一個分析學習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指導分析如何一步步地走下去以及如何判斷分析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是否是我們所需要的,這充分貫徹了“指南”的寫作原則,同時也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指南”的作用。
正是由于看到了這一優點,筆者相信,它的中譯本的出版,一定會對許多中國的音樂分析學習者帶來幫助,并促進中國的音樂分析學科獲得更加快速的發展!
① 2015年乘庫克教授來上海出席“第十屆交叉音樂學大會”,筆者曾就某些詞句的譯法當面請教他,他說時間太久了,許多內容當時怎么寫的都忘了,所以要花點時間仔細看一下才能回答我。
②引自《音樂分析指南》“引言”,第4頁。(注:本文中腳注頁碼為原著頁碼,下同。)
③ 引自《音樂分析指南》“第二章”,第41頁。
④ 引自《音樂分析指南》“第四章”,第116頁。
⑤ 引自《音樂分析指南》“第五章”,第183頁。
⑥同⑤,第191頁。
⑦“Review”,by Thomas Janson,Music Educators Journal,Vol.74,No.1 (Sep.,1987),pp.13-14,by V.Kofi Agawu,Music&Letters,Vol.68, No.4 (Oct.,1987),pp.375-377,by Malcolm Miller,Tempo,New Series,No.163 (Dec.,1987),pp.31-33,by William Drabkin,The Musical Times,Vol.129,No.1740 (Feb.,1988),pp.81-82,by Matthew G.Brown and Douglas J.Dempster,Journal of Music Theory, Vol.32,No.1 (Spring,1988),pp.148-158,by Michael Musgrave, Music Analysis,Vol.8,No.1/2(Mar.-Jul.,1989),pp.177-186,and by Lora L.Gingerich,Music Theory Spectrum,Vol.14,No.1(Spring, 1992),pp.99-102.
⑧⑨ 引自V.科菲·阿加烏對該書所作的評論“Review”,Music& Letters,Vo l.68,No.4(Oct.,1987),第376頁。
⑩詳參馬爾科姆·米勒(Malcolm Miller)對該書所作的評論,“Review”, Tempo,New Series,No.163(Dec.,1987),第32頁。
11○詳參M.G.布朗和D.J.德姆斯特對庫克的《音樂分析指南》所作的評論,“Review”,Journal of Music Theory,Vol.32,No.1(Spring,1988),第148頁。
陳鴻鐸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