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參組農民專業合作社密切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
——對安徽奕新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組建合作社的探索
公司與農民共同投資創辦合作社使農戶與公司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在承擔有限風險的情況下,有機會分享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
汪雷:
安徽財經大學合肥研究院副院長
安徽財經大學行政管理研究生
專業合作社的存在能夠實現單個農戶所無法實現的集體功能,比如提高農戶在市場中的談判力量、降低市場風險和生產成本等,農業合作社逐漸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農業領域的重要組織形式。隨著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越來越集中,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市場的聯系已越來越緊密,這有助于農產品直接進入銷售中心,而農業合作社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從一些發達地區和國家的經驗來看,要想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市場化道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
而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按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它不僅能節約農產品從產出到消費過程的中間交易成本,而且能把由交易成本節約而形成的經濟剩余保留在農業內部,從而增強農業自身的積累和發展能力。
但是,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面臨著巨大的同業間競爭壓力。因此,如何提高經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企業帶動型、產業主導型、自愿聯合型及能人帶動型。其中,企業帶動型就是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托,組織農戶共同參與組建的經濟聯合體,即“公司+農戶”模式。它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種重要的組成形式,目前廣受歡迎。
但是對于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公司帶領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的現象,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本質上是一種對立的買賣關系,存在著內在的根本利益沖突,允許公司參組合作社,實際上是為公司借合作社之名剝削農民開了綠燈。也有觀點指出,發達的合作社制度是中國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可或缺的組織制度基礎。而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獨領風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與農民共同投資創辦合作社使農戶與公司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在承擔有限風險的情況下,有機會分享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
如何使公司在發展中帶動農戶致富,實現雙方互利共贏,是當前關注的重點。那么如何建立公司與農戶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怎樣才能實現公司或者農戶的利益最大化呢?安徽省黃山市奕新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的實踐與探索值得思考與總結。
4.1 首先,筆者對語料庫中所提取出的形容詞和名詞組合中的后項名詞進行了統計,其次,將形容詞與名詞組合中的“旨い”所表達的語義領域分為3個,同時確立各個領域下“旨い”的不同義項。
案例
安徽奕新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加工基地位于歙縣鄭村鎮農業文化園區、徽州區潛口鎮澄塘村澄塘蔬菜基地、休寧縣齊云山鎮環居村及蘭田鎮,是黃山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主營范圍是黃蜀葵、大蒜等種植果樹栽培與加工以及觀光農業。
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即公司與社員共同參與組建專業合作社,公司出資發展基地,并與合作社簽訂服務及農產品收購協議,由公司統一供苗、供料和技術服務,統一回收、加工、銷售。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銷售網絡,產品銷往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同時,公司依托協作單位專家、教授,成立了“黃山市黃蜀葵研究小組”,并牽頭與當地農民組建了7個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培訓農民3000人掌握黃蜀葵種植技術,帶動3000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
成效
建立了種植基地,激發了農民致富熱情。農業生產可以根據各地不同的特點,發展適宜的產業,從而實現比較優勢。龍頭企業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實現大規模特色化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公司因地制宜,利用黃山3縣(區)的地理優勢建立標準化蔬菜大棚,在相應蔬菜基地里實現果樹、黃蜀葵、大蒜等農產品的種植。
采取了“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公司采取了“公司+農戶”模式培養農戶掌握黃蜀葵種植技術。同時,企業建立加工基地后,直接招收或雇傭農民在企業從事生產,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崗就業。目前公司吸引了500多人進廠就業,農民的工資收入明顯增加,人均增收3000余元。農民也被賦予了工人的角色意識,這對于有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延長了農產品的加工產業鏈,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公司項目建成投產后,發展了大規模的黃蜀葵及果蔬深加工,構筑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農產品收獲之后不再是簡單的買進賣出,而是直接在原產地附近的基地進行深加工,使得農產品產業鏈得到延伸,逐步實現農產品由粗放型向精深加工轉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問題
第一,規模相對較小,帶動農戶發家致富的能力有限。公司起步時間不長,且投資有限,導致公司原始積累不太雄厚,其規模處于漸進式擴張階段。另外,公司對農戶的宣傳有限,農戶參與經營的數量增長緩慢,公司發展速度也就緩慢。
第二,發展資金不足。由于農產品從養殖、回收到加工、銷售,時間周期長、資金鏈長,對訂單農戶全部現金支付,需要大量資金,確保這些資金按時足額的發放,是對公司正常運作的極大考驗。另外,為了發展生產,需要采用新設備、新工藝,這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行的融資渠道較窄,難以很快獲得資金支持,影響了公司的發展速度,也影響農戶發家致富。
第三,風險防范的措施不足。從調研來看,公司領導其未來發展躊躇滿志,信心十足,認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必定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但對待風險防范,既要有足夠的信心,更要有足夠的處置辦法。而公司恰恰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風險防范機制,對防范風險缺乏具體的應對措施。風險防范機制是利益共享機制的“孿生姐妹”,缺一不可,只有建立科學的風險防范機制,公司和農戶之間建立的利益共享機制才能更加穩固,公司和農戶共同富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通過商業保險公司建立風險保障基金,完善風險補償制度,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彌補農戶因不可預見因素造成的損失,保護農業生產。
其一,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無論是產前、產中的信息、資金、技術等服務,還是產后的加工、儲運、銷售等都要采取專業化的服務,因為它能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有利于與農戶共享利益。
其二,繼續拉長產業鏈,拓寬農產品市場空間。注重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增值能力;做好市場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多渠道發布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開拓市場,將產品打入更多的城市;結合種植基地特點,拓寬致富思路,拓展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綠色餐飲業和生態休閑旅游業。
其三,盡快建立風險與利益保障機制。為了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公司必須盡快建立風險補償制度,用以彌補農戶因不可預見因素造成的損失,保障農民收益。可以通過商業保險公司建立風險保障基金,對農戶的農業生產進行保護。除了防范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外,更要注意防范違約風險,保證訂單合同的嚴格執行。另外,公司應該進一步吸收當地農民到公司就業,對農戶進行二次返利,逐步吸收農戶投資入股等等,逐漸使公司和農民形成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這也是農業產業化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其四,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也就是幫助農民致富。因此,政府應出臺財稅、土地征用等方面多項優惠政策,大力培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建立頗具規模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政府應加強對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對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于基地建設、開發和推廣安全、優質、高效、無公害農產品及技改項目的貸款需求,及時進行項目論證,符合條件的應優先安排。政府應協調龍頭企業與銀行的關系,對龍頭企業信譽度進行評估,對信譽好的企業,核定授信額度,簡化貸款審批手續,及時發放貸款,為企業發展提供相應的資金保證。